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践探讨

时间:2022-08-22 03:49:27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实践探讨

1博平现状

博平镇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首批“省级中心镇”之一和“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之一,同时又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博平的兴衰荣辱。博平还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滨临徒骇河,外有护城河,内有南、北、东三大莲池,阡陌纵横、水系发达,有江北水乡的美誉。

2博平特色

2.1古镇布局

古博平县城作为一座千年城池,其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的特色,博平县志中曾有记载:“博平自古是宝地,汉朝就设博平县。历史悠久文脉深,距今已有数千年。东西南北四城楼,城内城外庙堂多。文庙武庙城隍庙,县署学塾带书院。东门外有东岳庙,圣母行宫在西关。楼台亭阁遍城池,雄伟古楼在中间。”(1)总体布局。博平城四周筑有城墙,城墙挖有护城河。城池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内五街,城外四关。城中心设一古楼,在楼下环视,四门尽收眼底。(2)水系与景观。城池滨临徒骇河,护城河与徒骇河相联通,城内有义井、龙井、甘泉井、清泉四处水源供应城池内居民日常用水。古博平有远近闻名的“博平八景”,其中“旭阳岳岚”、“莲池秋月”位于城池当中。(3)重要建筑。县衙、文庙、儒学堂、城隍庙等建筑占据城池的中心地位,采用四合院为主的院落式住宅形式,遵循轴线对称式的格局布置,一般中心列正殿,左右列东西庑。

2.2古镇文化

博平民间文化丰富,特色鲜明,主要有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在博平渡河留下的儒家文化,村妇“舍儿保侄”成功退兵的义举留下的忠义文化,以风格朴拙豪放的博平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因物产丰富、美食独特而产生的美食文化等。

2.3古镇保护面临的威胁

博平镇虽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由于久经变迁,历史文化遗存、建筑物已很少,护城河正在遭受填埋,一些历史事件的遗址已经被现代建筑占据。仅有部分道路留存了过去古镇的肌理,村庄的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相对规整,整体立面轮廓以一、二层低层坡屋顶建筑为主体,总体剪影较为平直敦厚,具有华北地区人居聚落的典型形态。新近的城镇建设与房产开发改变这种传统格局与肌理的要求愈发强烈,古镇的文化也由于其载体的消失殆尽也正面临着无以传承的局面。

3规划应对

规划在积极保护现有建筑及遗存的同时,以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作为本次保护规划的核心,深究历史之源、文化之魂,“以虚补实,以实载虚”,赋予新的城镇建设以传统文化的魂魄和传统建筑的风格,实施文化传承、格局修复、功能更新三大策略。

3.1恢复水乡格局,营造生态古镇

充分利用水系资源,联通护城河,串联南、北、东三大莲池,恢复甘泉、清泉、龙井三大泉井,保留其它分散的坑塘、支渠等小水体,形成“珍珠项链”式的联通分布的水体有机格局,构筑活水古镇,通过各种形式的小桥,联通护城河两岸空间,充分体现江北水乡的特征。以水为脉络,串联各处公园绿地与街头绿地,构建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具备生态田园特色的镇区布局形态,营造魅力水乡古镇。

3.2恢复格局,空间延续,重现古镇情景

梳理水乡空间、古镇肌理等各个特定空间,通过恢复历史节点还原历史空间,通过保留老街老屋留存现有肌理,通过开发植入新建筑适应未来需要,以整体的城市设计全面呈现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期的空间。(1)保留“田”字形城镇空间布局。作为古镇的生活交往中心,书院街和鼓楼路至今还延续着原初的交通、市集等功能,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担当着重要角色。以书院街和东西大街为主轴的十字街以护城河构成的马蹄形水系,作为古镇水路生活交往中心,汇集交通、商贸、集会等功能,将古镇划分为“田”字形布局。(2)采用棋盘式小尺度街巷。重建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形成古镇的主要出入口与空间意象。在改造与新建中特别保留纵横交错的街巷,保持当年相互垂直的走向与功能,形成了古镇以十字街为骨架的小尺度方格网街的肌理格局。(3)采用以合院民居为母体的平直规正的建筑肌理。新建民居保留传统建筑样式,以三合、四合院落为主,形成具有宗族特色的社区和平直规正的建筑肌理。(4)恢复部分遗址风貌。恢复部分遗址风貌,通过部分城墙、民俗街、城隍庙、南戏楼等的重建,重现古镇日常生活景象。确定旭阳岳岚、莲池秋月2个重要景观节点,通过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多个层面进行规划建设引导,再现“旭阳岳岚、莲池秋月”的博平八景盛况。

3.3文化传承

深入发掘博平镇的历史文化与传统风俗,构建博平镇儒家文化、忠义文化、民俗文化、商贾文化、美食文化等丰富的文化体系,并找出以上文化对应的具体载体及其分布,再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对以上文化与载体进行针对性的保护、恢复与传承,将镇区打造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古镇。

3.4有机更新功能,再造活力古镇

挖掘历史特色功能,强化现有功能业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植入亲水、历史、体验休闲、民俗特色等新兴功能,通过古镇文化游、生态田园游、休闲度假游展现绿色生态、水乡古镇特色;通过发展特色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完善旅游服务职能。依托旅游项目开发聚集人气,通过配套服务业、旅游地产开发实现开发效益,有效恢复古镇的活力。在古镇的入口处布置旅游接待中心,集管理、接待、停车、售票、餐饮等功能为一体;部分恢复城墙等构筑物,打造古镇历史与文化的展示设施;沿护城河设置酒馆、饭店、酿酒作坊、美食店铺、咖啡厅,打造滨水“美食街”;利用莲池打造水体公园,围绕水体公园布置文化娱乐、养老养生、体育休闲等设施;以博平历史典故为历史背景创建影视基地,同时配套酒店、娱乐等设施;以特色手工作坊为依托,发展剪纸工坊、画坊、诗社等民俗创意设施;重塑关帝庙等会馆、以及戏楼、茶楼,重现博平繁华的商业景象。

4总体规划

规划在功能定位、古镇布局、空间结构、建筑形体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南北向的历史发展轴将南门、牌坊、南莲池、钟鼓楼等古镇历史节点串联成一个历史空间景观体系,构建古镇历史文化的空间;通过东西向空间发展轴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打造城市影像空间,还原古镇肌理。运用老护城河打造滨水休闲带,把居民和游客的活动引向水边,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结合水系及桥梁打造水乡特色,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统。规划将商业、娱乐、旅游和居住等功能有机组合,互相促进,从而增强镇区活力和吸引力。

5结束语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与现代的城市建设开发并不矛盾,优秀的规划设计应能将总结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在古镇建设中有效传承下来,成为古镇的灵魂;将历史遗存有机结合进当代的城镇建设开发,成为城镇中独特的亮点与名片;将传统建筑的样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实现现代与历史的交相辉映,最终实现古镇的发展与复兴。

作者:王勇 单位: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杨祖宪.博平县志[M].1835.

[2]李和平,肖竞.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