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历史条件的根据

时间:2022-09-08 05:04:11

三个代表历史条件的根据

一、中国共产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根据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党的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一个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党成立以来也曾有过严重失误,特别是十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向前发展,什么时候不能很好地坚持或削弱、偏离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P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针。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党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新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借鉴和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波澜壮阔、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之前社会主义经历了发展的辉煌年代。但从60年代起,高潮转向低潮,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出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下台,失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纷纷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社会主义大挫折和历史大倒退。这一残酷的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同志指出:“苏联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发生了剧变的悲剧,最后解体了、垮台了,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和教训需要全面深刻地加以总结。”[1](P19)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来看,首先,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没有带领人民把经济建设搞好,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比如前苏联长期忽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在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经济发展速度迟缓。前苏共领导人利加乔夫曾指出:“苏联70年代所谓的停滞,不是出自工作上,而是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上,他们集中精力论证‘发达社会主义’,在工农业的主要产品方面赶超美国,结果国家没能转入科技发展的新阶段,而是站在入口处。而在这一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完成了这一转变。这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科学家的一个不小的罪过。”[2]其次,这些国家共产党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严重教条化,搞思想文化专制,不容己见。如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造神运动中,斯大林成了真理的化身。他替所有人思考,做结论,其他人只能照本宣科。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苏共,早就失去了思想上的先进性,理论不能反映现实,不能解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群众自然对它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对它的信念,这样的党被人民抛弃就在所难免。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兴衰成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的考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反“和平演变”的考验以及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现实根据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给党的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甚至腐败变质;容易在党内造成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党才能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

第二,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会在新旧体制交替中,在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调节机制不完善,机会不均等的环境中滋生、发展起来。如果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让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就会危害和葬送党的事业。同志指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全党同志按照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来行动,维护和加强党的坚强团结与高度统一,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问题,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向前前进。”[1](P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第三,我们党还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西方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以实现和平演变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抵制和战胜西方和平演变的有效措施。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会是十分尖锐的。”[1](P29)“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1](P6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中提出来的。

第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要完成这样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关键是把我们党建设好,党建设好了,就会受到人民的拥护,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能充分显示出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就有了充分的保证。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形势,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党的建设是实现这三大任务的根本保证。”[1](P71)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为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

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特征

真正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列宁曾指出:“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3](P143)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一个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根据这样的时代特征,积极利用和平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志指出:“当前,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可以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1](P121-122)科技进步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国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高科技的计划,力争在围绕高科技的角逐中占居领先地位。同志指出:“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1](P67)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志指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1](P28)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四、唯物史观是“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而努力奋斗。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改造世界的运动奠基于历史必然性之上。无产阶级革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无产阶级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也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且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创造条件。“三个代表”中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与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和建设国家。这种人民主体论与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是相一致的。由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革命性和利益的无私性,历史才赋予他们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与责任。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本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愿,具体实现了这种领导作用。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要求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同时还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追求自身目的能动过程。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既是合规律的过程,也是合目的的过程,是二者的统一。唯物史观还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同志从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角度提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1](P167)这里提出的“三个规律”中,前两个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所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相联系,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五、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品格是“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主观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缺乏这种理论创新的品格,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三个代表”是不可能提出来的。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具备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就能够对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1](P50)“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1](P75)由此可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成为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

第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精神支柱。近年来同志多次谈到创新问题,特别是他在提出“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的问题,主要就是围绕着实现新时期的任务,振兴中华而阐发的。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P46)为了实现我党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把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为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能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直接原因。我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是同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相联系的。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在不断增强。这样,就把对党的性质的认识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就是以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考察其先进性的基本内容和检验判断的基本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使党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不断实现对自身性质认识的飞跃的重大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