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7:47:23

三个代表的核心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者,先进、先行也,即走在前列的意思,理论走在前列,觉悟走在前列,行动走在前列。

一个政党、一种政治力量,只有坚持这样的先进性,才能始终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在历史舞台上有所作为,才能因势利导,驾驭历史潮流,而不被这个潮流所淘汰。所以,有没有这样的先进性,是决定一个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政党、一种政治力量历史地位的根本问题,从而也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

“三个代表”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抓住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三个关键性的因素,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揭示和说明了:看我们党、党组织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不是先进的,关键就要看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我们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无愧于“先锋队”的光荣称号。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所以,坚持党的先进性,就要坚持“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三个代表”的要求,把“三个代表”落实到我们党的一切活动、一切政策中。同时,在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时,又要时时抓住先进性这一核心,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本质所在、要求所在,自觉地在一切方面坚持和体现出先进性,把先进性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2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3

中央举办这次研讨班,是加强中共中央委员会自身建设,更好地担负起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历史重任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在全党倡导注重学习的好风气,推动全党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步骤。参加研讨班的,是十六大上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

曾庆红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加强学习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很大程度上要靠建设学习型政党来导向、来推动。我们党在当今时代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应当体现在善于学习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上。他强调,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这些都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加强学习的问题,更加自觉地在工作中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坚持不懈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真正像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不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曾庆红指出,十六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是十六大的主题,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各项工作的主题。十六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贯穿和体现了这个主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十六大的主题,系统深入地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六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曾庆红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也是贯穿十六大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我们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同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结合起来,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理解,切实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4

最近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说是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勾勒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点。如何理解、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点是当前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中之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从现代化的总目标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等方面,完整地概括了我们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方略。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四大把这一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且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历史地位及其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核心点是: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相对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长远路程来说,邓小平理论确实是初步地回答了这些基本的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13年,也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13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重大变化,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提出并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坚持了“老祖宗不能丢”、要结合实际、“搞清楚”、“讲新话”.形成了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在许多方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里的“进一步”较“初步”更加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例如邓小平基于对战后时代主题转换的敏锐把握,对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在不断变化,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角度,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这既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发展的紧迫性,在发展的重要性方面,拓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从发展的动力来看,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动力论”,他一贯倡导改革,在坚持“改革动力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这是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做出正确估计之后提出来的。从发展的目的来看,邓小平提出了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人民利益发展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坚持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发展观,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不仅如此,他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人在全面发展”明确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中,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十分关注和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邓小平联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反复强调“关键在党”。他在领导党和人民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邓小平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深刻认识,集中地体现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中。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财富。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政治风波,把对执政党建设的问题,提到更加突出、更加尖锐的位置。当年,邓小平就交代过:“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也就是说,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回答好在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历史就这样把这个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碰到过,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完全解决好,邓小平开始研究但尚未完成的重大课题,交给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实践了邓小平建党思想和党建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开展党员重新登记工作、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以建章立制持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项建设,进行了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依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从理论层面和客观规律的层面全面地深刻地回答党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为此同志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思考,一直到2000年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有了一个科学的正确的纲领。依据这一纲领就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及一整套方针,原则和途径、措施、办法,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开创了许多新领域,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解答这一根本问题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因为我们是执政党,党执政的根本任务是领导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是富于创造性的。

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要有一个科学的党的建设总目标,按照这个总目标的要求,把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第二要把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防止动摇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从而导致思想混乱。党内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第三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第四要高度重视、不断加强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第五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干部和多方面人才;重点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要注意培养和造新优秀年轻干部。第六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内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七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第八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活力。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是很丰富,很精辟的,首次回答了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从自身建设上该怎么去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世界政党理论与实践上一笔宝贵财富。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5

“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1.国内外政党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展的经验教训说明,能不能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搞好自身建设,是关系到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

2.保持党的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先进性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要求,它总是与时代的步伐息息相关

3.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6

党的先进性总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息息相关的。中央号召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一)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是从正确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提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为推进改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生产力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党的建设在内,都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游离开这个中心之外。他还特别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加以强调,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一再强调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因此,同志提出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无疑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经典作家的原有见解,而是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观点、新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志突出了党的建设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党的性质和所要承担的历史任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拓展了党的建设的内容。

(二)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行为准则。同志把我们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同党的性质、宗旨结合起来,把“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是第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一次。我们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需要经济持续的发展和繁荣,也需要政治和文化的巨大进步。不但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而且还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素质上的共同提高。同志所说的不单单是代表先进文化,而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说这种代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运动的过程之中。不仅过去代表先进文化,现在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将来永远代表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使自己始终成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使自己站在先进文化的潮流前列,不断创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7

一、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基础的角度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无疑是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力。在当代中国,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智能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基本表现。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无论在数量、成份和内部结构上都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流动变化,新兴产业的兴起,新的经济成份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使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除了产业工人,还有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管理者阶层等等。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已经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开拓性力量。包括大量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必然是我国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能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共产党要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从自身发展因素来把握,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市场,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不断创造和优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要求它们具有一定的技术合理性和利益公平性。就前者而言,其现实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有利于调动先进生产力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代价,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有序、宽松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就后者来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总体上说就是必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其次,要按照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一是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趋势和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作为执政党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使党成为全社会民主政治的样板,用实际行动带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是要注意到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岗位上的劳动者,流通领域的经营者,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但又是执政党的党员。作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工作者,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做先进生产力的合格主体。作为执政党成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认清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观念以及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保护和支持先进事物,带领广大群众前进,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派。

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还表现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里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不仅要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更要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们党执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此,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我们党的这一伟大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所反映的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最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是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日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走向繁荣,逐步在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显露出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势头。二是社会主义文化日益走向大众化,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所分享和接受。

文化多样性以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与交融,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这样一种趋势,如何使我们党保持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优势,关系到党在21世纪能否具备驾驭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能力。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丰富了文化建设的政治内涵,把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建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融入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去,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拥有了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文化资源。

创立先进文化,一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要开创具有现代气息,时代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新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转化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三、牢记宗旨,协调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巩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社会基础。

党的先进性最核心的内容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斗争原则和方针决定必须明确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推翻谁等等。但在现实条件下,作为执政党,必须转变观念,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团结什么人,代表什么人这方面。要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坚决打击极少数危害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邪恶努力。

我们所领导的改革在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市场经济尊重个人利益并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人民群众在事实上也分属于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需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党从执政党的角度出发,必须设法超脱于自己所属的阶级利益,公平、平等、公正地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一方面代表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方、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还要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平等地为包括本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服务。“三个代表”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逻辑起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党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奠定了最坚强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是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的繁荣稳定,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等等。执政党要通过自己卓有成就的工作,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当家作主,充分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广泛权利;文化上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8

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了八十个春秋,八十年来,为了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而且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八十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使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文的总领之篇,是整个《讲话》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对《讲话》的学习,我个人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感受颇深:

一、为什么要学习“三个代表”?

江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建党80周年的光辉时刻,在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的崭新时刻作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看世界的魄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江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三个代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这就为我们学习、体会“三个代表”,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明确了方向。

二、怎样看待“三个代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

江总书记的讲话对“三个代表”作了科学的分析,从基础、本质、核心三个层次鲜明地诠释了“三个代表”的结构,进一步说明“三个代表”的完整性和理论体系。

讲话指明,“三个代表”之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本质,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层次,高屋建瓴。为此,每一个党员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统一到“三个代表”上来。

三、为什么说,党的先进性是通过“三个代表”来体现的。

这进一步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取舍和割裂。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先进性,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因此,党的先进性是通过“三个代表”这个整体来体现的。“三个代表”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构成我们党的完整的价值观。

四、“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全党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取向。为什么这样论述?

我们知道,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但是,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三方面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党的价值观建设。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领导全国人民搞好新世纪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建设。因此,使“三个代表”真正成为新世纪全党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取向,成为新世纪党建工作的重点。

五、“三个代表”博大精深,要学好、学懂“三个代表”,对党员和广大的积极分子自身也是一个提高的机会。

1、要学好“三个代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2、要学好“三个代表”,必须解决好自身的理想信念问题;

3、要学好“三个代表”,必须具备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的或庸俗的价值观侵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4、要学好“三个代表”,需要不断加强党性和思想品德修养。

总之,“三个代表”的学习,是对党员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次新的磨练。有助于强化自身素质,把握方向,明辨是非,成为人民信任的好党员。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9

[关键词]三个代表文本联系话语环境哲学思考

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来修正的。”1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回顾和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所走过的六条理论轨迹,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改革、如何认识执政党建设和如何认识当今时代。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这一视角来看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轨迹,对于深化认识和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本文着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指导,对“三个代表”的文本联系及话语环境作些有益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好的思想理论的发展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继承问题,二是创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光辉典范。因此,对“三个代表”的文本联系及话语环境的思考,主要包含着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方面即继承性和创造性的探讨。

为什么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就是因为列宁主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很好地解决了继承性和创造性这两个基本问题。与此同理,思想既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列主义的创新;邓小平理论既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创新。不解决继承问题,一种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不解决创新问题,一种思想就会停滞、僵化,甚至故步自封,那么就会失去其对社会大众和现实生活的吸引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之所以是成功的,就是因为它也像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圆满地解决了在理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我们探讨“三个代表”的文本关联问题,说的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问题;而探讨“三个代表”的话语环境问题,说的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问题。

从“三个代表”的文本关联上看,“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以它冠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思想的继承。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类比性的深刻反思之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就说过:“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而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住自己的执政党地位,就必须时刻牢记资产阶级在中国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不能作为社会的肯定方面,而要作为社会的否定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然而,作为社会的否定方面,就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只有站在先进的生产力一边,不断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的革命性质和领导地位,从而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领导中国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是其实践的先进性:“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二是其理论的先进性:“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2列宁在《怎么办》中也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这两段话,都说明了先进理论文化对党的重要性。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对先进文化的论述,更是无比丰富,无比精彩。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先正确界定了那个时期先进文化的历史地位,把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新的文化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相提并论,认为“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其次界定了这种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最后,论证了这种先进文化的强大威力:“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5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还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先进文化的巨大力量,他说:“其明效大验,就是和中国旧的封建主义文化相比较可以被艾奇逊们傲视为‘高度文化’的那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一遇见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就要打败仗。被中国人民学会了的科学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北洋军阀,第二仗打败了帝国主义的又一名走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对于中国红军的阻拦,第三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第四仗最后地结束了美国和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及其走狗等一切反动派的统治。”6可见,中国共产党既然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先进文化力量的代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实现“四化”时期也必然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我党所坚信的科学世界观,即共产主义的科学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并没有改变,而且十分重视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图书和雕塑等先进文化的作用。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党性质和宗旨的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这一论断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和宗旨,无疑起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作用。在《为人民服务》中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邓小平更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因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最新概括。

从“三个代表”提出的话语环境来看,以“三个代表”这个核心概念冠名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

众所周知,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风云变幻,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崩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反华势力把“和平演变”战略开始从欧洲转向亚洲,矛头直指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我们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新的情况。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国有私营企业近150万家,个体工商户3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3亿人。就当时的情况,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人数上看,私人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正在浮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中产阶级。虽然当时对它的界定标准和数量估计还不是很统一,但是对它的积极功能作用,各方面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积极的稳定力量,是未来小康社会的主体公民。另外,由于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在党内也出现了贪污腐败行为,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消极颓废现象。特别值得引起警惕的是,社会已出现了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道德水平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倒退。

正是在上述这种国内外新的环境条件下,同志于2000年2月视察南方时代表我们党初步提出了“三个代表”这一核心范畴,是年5月他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样的总体命题。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是在新形势、新时期、新条件下,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话语。“三个代表”的话语环境决定了“三个代表”的话语形式,表面上它是低调的,实际上它又是高调的。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忠实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全面创新。正是基于此,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同志的这段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继承性质和创新性质上的准确概括。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从2000年2月同志提出“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算起,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其间只有两年半时间,似乎确实太短了,关键问题是怎么来算出形成的时间?不错,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即“三个代表”概念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三个代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毕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是以“三个代表”来冠名的,但我们却不能以“三个代表”概念的提出时间来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时间。正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那样,它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的,但其核心范畴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邓小平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的这一历史观点。其实,作为“三个代表”概念的提出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创者,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早就指出;“13年来的经验,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报告中系统地总结和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宝贵经验,并进一步将其归为“三个代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也明确指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显然,这里早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在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即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之时,而不是2000年2月首次提出“三个代表”概念之时。这样算来,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其间已经历了13年多的时间,而并非两年半。

由此可见,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即“三个代表”概念虽然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而只能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即“三个代表”是由此形成的。当然,“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学的范畴一样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以为“三个代表”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学范畴一样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以为“三个代表”这一核心范畴的形成共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形成、学习、反馈阶段,发展、精致、升华、结晶阶段,类比、概括、推广、应用阶段。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即“三个代表”范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一阶段:从2000年2月至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的提出、形成、学习、反馈阶段。同志于2000年2月20日在广东省高州市领导“三讲”教育会议上有一个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三个代表”还是个雏形,尚未发育成熟,它包含在“五个始终”之中。他说:“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的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1在这里只有两个代表,如果把两个“始终代表”前面的“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也算一个代表的话,那么最初的“三个代表”则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2000年5月14日,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使用了“三个代表”这个词汇。在这次讲话中,他开门见山地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底是什么?还只是个命题而缺乏明确叙述。由此可见,它与2月份提出的那个“三个代表”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而且同志这次讲话的整个基调就是建立在2月份提出的“五个始终”或“三个代表”基础之上的。正如同志所说:“‘三个代表’要求的提出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全国以极大的热情开展学习研究,对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3

第二阶段:从2001年7月到2002年10月,是发展、精致、升华、结晶阶段。2001年7月1日,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这时的“三个代表”不仅在话语上有了重大变化,而且也已经发展、精致、升华、结晶为党组织的思想和行为。用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2

第三阶段:类比、概括、推广、应用阶段。自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它被十六大确定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齐肩的经典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这一重要思想被写在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获得了制度化的法定意识形态地位。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清楚地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创造。作为一种思想的核心范畴从提出到在党内和国内取得完全的统治地位,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的确是绝无仅有的,即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是,我们必须科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势造英雄,需要出思想。正是由于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这个大时势,造就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孕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集体智慧和社会知识资本完善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它成为系统的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也就并非是以其核心范畴的提出为起点,而是正如恩格斯指出那样:“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来修正的。”

作为核心的范畴,“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创新,是由它所解决的问题所决定的。那么,它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解决了党在新形势、新时期、新条件下的历史定位问题。根据国际形势的突然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五十多年的经验,吸取国内外统治阶级兴衰治乱的历史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定位的方略就是“知荣守辱”战略,从社会的肯定方面退守到社会的否定方面,这就是“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要求提出的基本理由。

第二,它解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问题。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出现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混合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已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阶级,两个阶层”的简单结构模式,进入了一个主体多元、文化多样、价值多型的网络结构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党的依靠力量和群众基础,而且形成了党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空前扩大的统一战线,并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奋斗。

第三,它解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问题。“三个代表”的要求明确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了作为社会否定方面就必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站在生产力的一边,不断对现存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进行变革,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的革命性质和领导地位,才能始终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三个代表的核心范文篇10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一个“核心”一个“先进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先进”者,先行、先导、先锋也,即走在前列的意思。无论作为党的整体,还是作为党的成员,都应当走在前列。走在什么前列?相对于人群而言,走在工人阶级前列,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相对于历史而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走在社会发展趋势的前列。理论走在前列,觉悟走在前列,行动走在前列。

“三个代表”的最鲜明、最突出之处,就是把党放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抓住决定党的历史地位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指明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方向和思路,从而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解。“三个代表”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内容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把对党的成员的要求与对党的纲领、路线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深刻地揭示和说明了: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先进,从根本上要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理想价值观念是不是代表了历史前进方向,它是仅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关键就是看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做好了,我们党就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能无愧于“先锋队”的光荣称号。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先进性是党的灵魂。81年来,我们的党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先进性,才能在历史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既是人类的最高道德理想,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正是因为广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前,替群众办事,我们的党才深受群众爱戴。

虽然我们的党也有过痛苦曲折的经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青春焕发,就是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找准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启动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国家迎来了历史上最兴盛繁荣的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也使我们的党具有了更广泛更深厚的群众基础。

先进性与“与时俱进”是有内在联系的。“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立于不败之地的共性要求。而“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则是党这个特定的对象要立于不败之地的个性要求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已经

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其真理性之所在,就在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具备了当时的先进性。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能否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确实是能否做到“三个代表”的核心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