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28:23

三个代表论文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1

一、主要好的方面

1、注重理论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革命史,对党的性质、宗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树立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志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决定和精神,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2、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能充分认识到自己阅历浅、经验少的不足,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做好各项工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的缺陷;兢兢业业,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广泛和全面地接触各项工作,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不刻苦,没有系统地钻研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原著的研读欠缺,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鉴别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邪教组织的危害性认识不深,一开始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认为自己和家属没有练习“”就行了,别的管不着,直到全国上下深入揭批李洪志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的邪教本质,才充分认清李洪志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看透其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的邪教本质。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急于求进的情绪。一是接到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存在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导致工作缺乏耐心,产生急躁情绪,影响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少,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工作效果不佳。

4、未能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一年多来,虽多次进居入户,但都是匆匆来、急急走,只注重于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存在问题的根源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对学习自觉性稍差、重视不够以及政治鉴别力缺乏的问题,究其思想根源: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二是理论与实践隔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不具备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不高、不严格,导致大错误没有犯,小失误没有断。对基层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时间短的难处认识不深,思想准备不充分,产生了马虎应付的心理;未能全面准确掌握各方面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碰到问题才急急忙忙找资料,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没有碰到的问题,没有主动去了解,较突出地表现在社保工作,上头怎么说怎么做,社保业务知识贫乏。

3、群众工作经验不丰富,宗旨意识淡薄。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观念淡薄,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决心通过这次对照检查,找准问题,抓住产生问题的根源,认清今后努力方向,虚心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弥补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不足。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益为落脚点,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2、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努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规律性;善于从事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善于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2

一、主要好的方面

⒈注重理论学习,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革命史,对党的性质、宗旨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树立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志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决定和精神,认真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

⒉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能充分认识到自己阅历浅、经验少的不足,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做好各项工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的缺陷;兢兢业业,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饱满的精神状态。通过广泛和全面地接触各项工作,丰富了自己的阅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⒈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理论与实际脱节。理论学习不刻苦,没有系统地钻研政治理论,特别是对原著的研读欠缺,只注重表面学习,没能准确把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⒉政治敏锐性不高,政治鉴别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对“×××”邪教组织的危害性认识不深,一开始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认为自己和家属没有练习“×××”就行了,别的管不着,直到全国上下深入揭批李洪志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的邪教本质,才充分认清李洪志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看透其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的邪教本质。

⒊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存在急于求进的情绪。一是接到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存在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导致工作缺乏耐心,产生急躁情绪,影响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少,工作方法简单,致使工作效果不佳。

⒋未能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一年多来,虽多次进居入户,但都是匆匆来、急急走,只注重于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存在问题的根源

⒈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对学习自觉性稍差、重视不够以及政治鉴别力缺乏的问题,究其思想根源:一是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二是理论与实践隔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几条重要论断和几句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不具备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由于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不高、不严格,导致大错误没有犯,小失误没有断。对基层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时间短的难处认识不深,思想准备不充分,产生了马虎应付的心理;未能全面准确掌握各方面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碰到问题才急急忙忙找资料,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没有碰到的问题,没有主动去了解,较突出地表现在社保工作,上头怎么说怎么做,社保业务知识贫乏。

⒊群众工作经验不丰富,宗旨意识淡薄。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观念淡薄,密切联系群众不够,缺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思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决心通过这次对照检查,找准问题,抓住产生问题的根源,认清今后努力方向,虚心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弥补思想上和工作上的不足。

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益为落脚点,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特别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上下真功夫,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3

马克思主义的学论认为,政党是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其根本利益,以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于资产阶级政党之后,它是在资本主义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次年制定了第一个周详的党纲——《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中国共产党下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坚定不移地代表着它的意志。七十多年来,我们党为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前赴后继,顽强斗争,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敌视的破坏我国社会制度的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较广泛的影响。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能够反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并团结全国各族人发共同奋斗的只有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需要党,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

党应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这表明,党同工人阶级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而不是工人阶级的一般阶级组织。如果把党降低到工人阶级的一般阶级组织,把共产党员降低到普通工人群众的水平,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党的先进性。

邓小平主席曾经说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名知识分子,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注意思想改造,坚持不懈地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真正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锻炼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即将成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就必须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落实并实践、贯彻“三个代表”,按照江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时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四坚持、四统一”的要求去做: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中也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夺取政权、执掌政权、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人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和力量之所在。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就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4

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三个代表”思想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又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的自觉体现。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和人民性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奠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洞察与认识上。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生产力理论,这也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突出体现。

生产力理论作为唯物史观基础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科学的关键之一。在马克思之前,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之所以不能取得科学的形态,其根源就在于此前的哲学家们在社会历史中看不到物质生产的力量,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排徊。马克思对于历史观实行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探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由于生产力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性地位,因而在运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这一理论,也就成为衡量其科学与否的基本标尺之一。

“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它重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其根本的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精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同时,没有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和实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个代表”思想对唯物史观上述原理的坚持和重申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它在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时,指明了当代中国如何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它通过对发展先进生产文化以及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强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扩展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又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等特点,它总是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我们要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与世推移,与时俱进,作出新的理论创新,指导新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是顺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新的实践中发现事物的新特点、新的关系、新的规律,形成新认识,创造新理论,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精辟分析国内新的形势、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的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得出的新结论。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要以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的一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新情况和新要求。为了贯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要抓好人的工作,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公平竞争的机制;四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五要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体制创新,制定出好的政策,管理好经济环境;六要谋求可持续发展,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重复建设。

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先进的文化与其相适应,并为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则以它所内蕴的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社会思想导引着社会发展的方一向,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代中国,先进的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只有把握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政治热情和道德精神,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要求,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导地位,鲜明地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5

一、“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许多重要的方面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两课”教育中开拓创新,促进“两课”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进行“两课”教育创新,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要求“两课”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科学结论,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精神和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高度肯定创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论科学技术》,199、2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要求“两课”教育创新。在“两课”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和代表社会政治、文化、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方向来进行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努力进行“两课”教育创新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创新,就要研究“两课”教育的新问题,在“两课”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核心。教育基本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育基本理念展开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基本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基本教育理念的客观化。因此,“两课”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当是“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人们往往认为“两课”就是教师把社会人生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是权威,学生则是训导的对象,学生围绕教师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把这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基本理念贯彻到“两课”教育中,树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就是在“两课”教育中,教育活动应当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当然是知识的权威,但同时必须是学生的朋友,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状况,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两课”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课”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例如,当代的“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必须涉及或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以往我们所不曾遇到的。需要指出的是,“两课”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和内容,具有其特殊性,因而“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创新,绝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解释新的实际和实践,同时也用新鲜的经验和生活的实际来说明、解释、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当前,“两课”教育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两课”教育当中,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使学生通过“两课”教育深刻领会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决、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实事求是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宪法观

新中国建国以来至今共制定过四部宪法,即54、75、78和82年宪法,对宪法进行了五次大的修订(1979、1980、1988、1993及1999年修订)。同时,在建国初期至54宪法颁布前,还存在着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这些宪法和宪法性质的文件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稳定、繁荣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纵观建国以来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几次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无不是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宪法思想指导下进行完成的,54年宪法是由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它是同志宪法观的忠实反映;82年宪法是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的大势所趋下制定的治国安邦之法,它是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全面体现;93年与99年宪法的两次修订主要是同志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特别是99年宪法的修正案则是同志宪法观的真实写照。

从我国宪法制定的过程以及我国三代党领导核心的宪法观的体现上,我们不难发现“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深入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殊国情的产物,它为解决我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做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的阐述。因此,笔者建议“三个代表”这一重要思想应当作为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在我国宪法、宪政建设中居于指导性地位。

一、同志的宪法观

同志在砸碎旧法统到建立我国第一部54年宪法的立宪道路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宪法思想观真实的体现在54年的宪法里面。同志曾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同志正是从这一根本大法的思想观入手创立了我国立宪的基本原理和制宪的重要经验,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宪指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①

实事求是是同志宪法观的核心。54年宪法制定时,同志就明确的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现的就不写。”②根据这一立宪的基本指导原则,54年宪法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合理科学适当的制定了我国的基本国体、政体、国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宪法性的内容。从而达到“宪法必须是真正有效的,如果宪法不能由法院强制执行,那么宪法除了空洞的词汇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马歇尔语)

民主集中制是同志宪法观的灵魂。同志在总结1954年宪法时说:“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

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过去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③可见民主集中制不再单纯的作为党的组织原则,还把它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组织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成为我国以后立宪道路的导航塔、引路灯。

总之,实事求是的立宪指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是同志宪法观的忠实反映和集中体现,它们都从本质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现实体现,也是同志爱民、为民、重民的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其思想观和“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在本质具有是共同性和一致性,所以说,“三个代表”的入宪是对思想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同志的宪法观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向多次向全党全国人民严肃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纪党法,必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立法与执法的局面。在答意大利记者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像“”那样错误的发生。④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应当是齐头并进的,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就必须要有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保证。因此,完善宪法和保证宪法权威是非常必要的。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精髓。在我国宪法、宪政建设的道路上邓小平同志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丰富了我国宪法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以四项基本原则最富有特色,并把它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转化为宪法指导思想和宪法立法原则。现行宪法是这样表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从立法上把四项基本原则确定为宪法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必将大大加强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必将保证宪法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根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快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⑤我们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解决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诸多难题的原则性、根本性的宪法观点。

总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真实体现和全面总结。邓小平同志从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本质原理出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这与“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同根同源的,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说,“三个代表”的入宪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迫切要求和时展的需要。

三、同志的宪法观

在以同志为首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下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大旗,坚持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的改革方向,坚决贯彻“主权在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依法治国”的宪法原则,使宪法作为对人民的根本关怀由应然状态逐步转变到实然状态。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同志对我国宪法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所谓“三个代表”是指: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不仅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并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建设和确立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与我国宪法所代表的根本利益是协调一致的。我们之所以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入宪,一方面是对同志宪法观和邓小平同志宪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遵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治国兴邦的爱民思想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与我国的宪法所维护的根本利益相吻合,⑥“三个代表”的入宪也是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母法的本身要求,是全国人民的期望所在和根本利益所在。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是同志对我国宪法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在不断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注重发展先进的宪法文化,立足本国的国情兼容并蓄、与时俱进,使我们国家在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有徳治文化的正确引导和思想保障。以德治国思想的宪法化必将更有利于调整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事物;必将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宪法所难以触及到的一些思想领域的困惑和疑难;必将更有利于完善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总之,坚持“三个代表”的宪法指导思想地位和以德治国的民主建设方向是同志在我国宪法建设步入新世纪后对我国宪法的完善和发展做出的两大重要贡献。尤其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更是同志宪法观的真实写照。其作为宪法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以被我国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潜移默化的运用到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之中,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满足宪法建设的本身要求,将“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宪法的修改过程中加以确立。

四、“三个代表”入宪的可行性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学说载入宪法必将是国之所兴、民之所福、举世所盼。我们已经从我国三代党的领导核心的宪法观出发加以分析了“三个代表”入宪必要性与一致性。那么“三个代表”的入宪是否就意味着这四个字的入宪呢?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主席指出的“改期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是宪法得以充分实施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原因。实践没有止境,宪法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宪法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⑦因此,我们所要求的“三个代表”的入宪是指三个代表所蕴涵的思想的入宪,而不是形式的入宪,是要求制定一部“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三个代表”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把这种思想拿来指导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从而真正把“三个代表”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体现出来,贯彻开来。因此,笔者建议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经宪法第12条修正案修正过的最后一句话进一步修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思想指引下,全心全意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具体分析,这里涉及到宪法序言两处修改的设想。第一处修改设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修改的目的,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人民群众心目里的指导地位。修改宪法序言这一部分的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应当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处于同等重要的宪法地位;并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像当年的邓小平理论一样,成为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真理;使之成为能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从而长期主导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第二处修改设想是在宪法序言中增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直是我党我国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努力奋斗的,我们早就应当对这两点奋斗目标以宪法的形式加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我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早就应当确立的宪法目标。只有在宪法中对这“三种文明”法律地位给予明确才能更有利于这“三种文明”的实现;才能更好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公正。

总之,“三个代表”的入宪只有让其实质与精神入宪才是切实可行的;也才是“三个代表”本身内涵的体现;更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而相反仅仅将“三个代表”的表面文字入宪这与其本身的思想就是相矛盾的,也就可能加大我们以后对限权宪法的限权成本,其做法是不可取的。⑧

综上所述,我国三代党领导核心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合理科学的宪法观指导着我国宪法的一次次制定与修正的工作,三代党中央的领导集体都对我国宪法、宪政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从三代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核心的宪法观的核心和本质思想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忧国爱民,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建国爱国思想,而这一思想与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同根同源同质的。因此,“三个代表”思想的入宪必将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正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对现行宪法修订的这五个"有利于"的目标那样“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坚信“三个代表”的入宪必将使这一目标更好的实现。同时,我们对“三个代表”思想入宪的形式也提出了一家之言,但其根本目的是希望“三个代表”作为一个具有宪法性指导原则的思想可以尽快的被宪法性文件加以确立,并保持“三个代表”的本质内涵不被歪曲,从而使“三个代表”真正的成为全党、全民和全社会的思想支柱和理论坐标!

【参考文献】

【1】张春霞:宪法思想初探[J],北京:思想研究,2003,(3)

【2】【3】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6、128

【4】王宝治:论邓小平的宪法思想[J],北京:求是,2003,(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

【6】孙国华,许旭:“三个代表”与我国法制建设[J],中国法学,2001(1)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7

当前,随着我党治党思想的日益成熟与完善,许多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相继产生,“三个代表”便是其中之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的提出对于我们推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保障。十六大报告中,“三个代表”的地位被提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高度,并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此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热潮。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为了巩固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我国应当修改宪法,使“三个代表”入宪,得到宪法的确认与保障。一时间,修宪和“三个代表”入宪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那么,修宪是否必要和适宜呢?“三个代表”入宪是否恰当呢?笔者对此深表异议。

首先,从修宪的必要性上来看,笔者以为,在我国刚刚于1999年修改过宪法的背景下,再次修宪没有必要。这是因为,我国宪法自颁行以来已经因我党治国思想的逐步转变而进行过多次修改,其中,1999年的修宪全面肯定了党在过去二十年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成果,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较大的一次。而其之所以变动较大,其中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体制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动。在这期间,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只有通过修宪的方式才能够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修宪是现实所需。而自1999年修宪之后的几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基本上还都没有游离出1999年宪法所确立的条条与框框。1999年宪法仅仅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不适应当前社会关系变动的需要,就总体而言,它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尚不存在修宪的必要性。

其次,从修宪的适宜性方面来看,我国短期内不适宜修宪。在当前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主旋律的情势下,保障法律的权威以保障法律发挥其应有的实效应当是我们在实践依法治国过程中所必须要作好的一项基本工作。而法律权威的保障首先需要以保持立法的相对稳定性为前提。所谓法律的稳定性,就是指法律的内容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宜朝令夕改、随意变动。从法理上来说,保持立法的相对稳定性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立法过程中所理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法律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甚或决定着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好感和信任感,而公众对法律的好感与信任感又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法律的权威。一般而言,稳定性较高的法律较易为公众所熟知,从而使公众较易建立起对它们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法律也较易树立起其应有的权威。反之,法律的频繁变动性则会导致人们对其内容的难于把握,引发法律信用的危机,并进而减损法律的权威。正因为如此,在那些立法稳定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其公民对法律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情和较高的信任度,其法律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权威;而在那些法律稳定性相对缺乏的国家里,由于对法律内容的难于把握,人们对法律往往会产生一种本能式的不信任感甚或反感,认为法律出尔反尔,没有完全实践其先前做出的承诺,这往往是造成法律信用不足和缺失并进而降低法律所本应具有的权威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保持法律所应有的相对稳定性是维护法律信用并进而保持法律权威的一个内在要求。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显然更应当具有权威,更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既是作为依法治国核心的“依宪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使宪法保持较高的公众信任感以维护其应有权威的客观需要。宪法变动过于频繁,势必会影响公众信任度,弱化其权威,甚至会最终使其成为一纸具文。自我国1999年修宪以来,法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宪法这一国家根本大法的预期也有了突变。在1999年宪法已基本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并进而保障其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稳定性,已经是广大人民的呼声。因此,在1999年宪法所确立的内容刚刚稳定之后不久,人们还需要在心理上进一步接受和强化1999年宪法内容的形势下,我国在短时期内是不宜修宪的,否则,就会破坏我国在我国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减损宪法的权威,影响我国法治目标的实现。

最后,就“三个代表”入宪的可行性来说,“三个代表”也还不具备入宪的可行性。从“三个代表”的提出及其实践来看,“三个代表”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少人主张“三个代表”入宪,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邓小平理论入宪的影响,认为二者同为党的指导思想,理应共同为宪法所确认。殊不知,“三个代表”思想入宪与邓小平理论入宪所面临的条件是不同的。首先,邓小平理论从其提出到最终完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走过了一个有点到面、由部分到体系的逐步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它的入宪是在该理论发展成熟并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且经过了实践的充分检验之后才进行的;而“三个代表”的提出则是最近几年内的事,其内容体系还不是很成熟,也还没有在实践中充分运作和检验,将“三个代表”入宪很可能会产生一些理论上难以澄清的问题。其次,邓小平理论不仅是我党治党的科学理论,也是我党治国的重要思想;而“三个代表”思想尽管也含有治国的内容,但就总体上来说,它基本上还是一种治党的理论。治国理论宜由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加以保障,而治党理论则只宜由《党章》来加以认可。可见,在我国宪法中载入“三个代表”也不具备可行性。

综上,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应具有适应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当前,在我国现行宪法还能够适应调整现实社会关系的需要也就是还有足够适应性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以维护权威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内在基本要求。而在“三个代表”思想主要还是一种治党思想且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修改宪法,将“三个代表”入宪在理论上也缺乏可行性。为此,需要我们把握宪政的真正内涵与宪法的基本要求,慎言修宪!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目的针对性统一性实践

一、理论与理论的逻辑,哪一个更重要?

关于理论与此理论存在逻辑的重要性比较,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判定。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人生论》序言中说到:“对每一个理论来说,在什么场合采纳这个理论比理论的本身更重要。”

理论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探索,对于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理论的重要性相比,理论的逻辑在两种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第一种情况是在理论在被发现的时候,没有理论的存在逻辑,理论就没有存在的前提,理论本身就不成之为理论。第二种情况是当理论还不被人们所了解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的逻辑,就不可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些理论的正确性,也就不可能使人们放弃旧有的理论,接受新的理论。所以,对于理论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而言,理论的逻辑远比理论本身要重要的多。

就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言,说不清楚它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说不清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联系、说不清楚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国内变化的理论联系,是无法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性的。

但是我们在这里却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磨房的主人是否必须明白机械学的相关原理?在这里,真理的相对性就突出地表现为人们对于真理需求的相对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当磨房的主人整日沉迷在关于磨盘、水轮、水流和河水的理论逻辑联系上时,只能使他的磨房变得一团糟。”[1]对于机械学的认识空白并不能影响磨房主人对于磨房的正确使用,同样是,一个士兵不必要认识“三个代表”对我国党建理论的理论创新,也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实践者;一个医生不必要明白“三个代表”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继承性,也可以知道提高医疗技术和改进医疗设备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个干部不必要知道“三个代表”之间的逻辑联系,也会清楚腐败对于中国社会及制度的破坏性作用。

在这里强调理论与理论的逻辑的区别,不是说不应该宣传党的理论,不应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理性价值,而是在提醒人们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应该是没有针对性的,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了针对性,一切理论都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组织者们在更多的时候并没有正视这一区别,当统一的学习内容与统一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时,学习并没有达到理论的目的。

二、理论的目的与人的目的是否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理论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解释世界,一个是改造世界。任何理论都是为这两个任务服务的,因此,理论的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它解释世界或者改造世界的有效性。脱离了这两个目的,理论就必将失去其存在的生命力,因此,理论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确定性。

但是人们活动的目的则不可能是确定的。人的多向度的追求以及社会关系的多元化,决定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是多样性的或者说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多样性的。就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实践活动而言,行为的目的性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五种:一是让学习者了解社会理论发展的进程,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明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二是让学习者把握正确的理论,使它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是高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为了落实上级下达的政治学习任务,完成一定时间量的政治理论学习;五是别的一些什么目的。(打着学习的幌子,开展着其他的各种活动,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否认的。)

五种不同的目的,并不总是与理论的两个目的相统一,当然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目的可以导致相同的行为,正如一些人所说的“歪打正着”,但是这并不能说相同的行为不一定必须要有相同的目的。我们不能不正视由于不同的目的所导致的“同一行为”的差异性。抱着五种不同的目的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必然会产生五种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各种活动中,常常使人感受到,不是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妨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例如在一些医疗单位,正常的工作日被用来学习政治理论,而使病人无处看病;一些工厂用正常的工作日来学习三个代表,而使机器闲置,这都是有违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的。)

如何才能把“三个代表“落到实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保持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统一性。当理论的目的不能与人的目的达成一定的统一性的时候,理论的学习变得越频繁,理论的目的则被推得越远,结果,学习的过程本身变成了学习的目的,更甚者理论的目的将被学习的过程所否定。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人的目的的多样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要使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达成统一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当理想的方法不能达到时,我们只能选择现实的解决途径,多样性的目的本身必须存在着一个秩序性,也就是说作为理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多样性的目的根据需要的大小按其重要性排出次序,哪个是第一位,哪个是第二位,这是任何一个行为产生并确定的前提。当人的目的与理论的目的不能达到统一的时候,要保证理论目的的实现,我们只能要求人的理性服从理论的需要,而不是相反,理论的需要服从人的需要。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与理论的目的相一致的人的目的提升到第一位,唯其如此,理论的目的才能够得到保证,否则理论则成为“个人”的纯粹的工具。

三、实践是理论的目的与终结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本质上讲正是一种实践的哲学,而不是解释的哲学,它的存在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对待实践的哲学,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来把握实践,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一种逻辑上的统一性,正确地认知就一定能够逻辑地导出正确的实践。“人只有知道对象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跟对象发生实践的关系”[2]。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实践“三个代表”首先并且关键地是学好“三个代表”。

学习就等于实践吗?笔者认为,学习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实践什么?然而这只是实践的开始,也只是让人们掌握了一个简单而不能再简单的判断。从认识到实践,还需要一次巨大的飞跃,完成了这次飞跃,才真正达到理论的本来目的。

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知与实践取舍中,我们选择了实践,首先因为理论是由少数人总结并由多数人验证的,总结是通过推理的方式,而验证则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次“三个代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作用于现实的世界。

认知必须是服从于实践的,学习也必须是服从于实践的。真正地学习“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就是要让不同的人群把“三个代表”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让“三个代表”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三个代表”来作为行为或活动的理由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

四.大学生应如何饯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主动地、有组织地学习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并参加了一些专题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并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我们可以借鉴他人优点,建立“三个代表”学习研究社团,例如北京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重庆大学学生“三下乡”与“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中国政法大学“三个代表”学习社等,这标志着我们大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二是广泛宣传“三个代表”。我们应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深入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举办讲座或培训班、发放张贴宣传品、制作广播节目、办黑板报、开展社会调查等丰富多采的活动,向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诗歌、情景剧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生动活泼,将吸引众多群众,也许将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积极实践“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应到伟大的实践中去,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走访老党员、寻访党的革命足迹、召开座谈会和对“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先进典型进行调研,目睹和考察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中加深对“三个代表”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我们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自己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

参考文献: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9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遵循党的指导思想、按照党的政治路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就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新情况,用时代的发展审视自己,用创新的观念要求自己,用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武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从×××的情况看,我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积极实践者,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受益者。从大包干、大合唱,到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大制度改革,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从为民服务联动大合唱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生活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到向富裕型现代化迈进,我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无一不是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程的结果,无一不是宣传思想工作为之鸣锣开道,为之保驾护航,为之优化环境的结果,无一不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认识和解决新的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围绕推进观念创新,我们重点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宣传,抓好宣传促发展”的大宣传观念。经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跟上市委中心工作尤其经济建设工作的思路和节奏,根植于现实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才会充满生命力。×××市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不断开拓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具体就是做到四个围绕:一是围绕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先后开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跳出×××看×××”、“市场化和企业职工走向市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实施四化战略”、“全面推进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融入半岛经济圈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等解放思想大讨论,开阔了干部群众的眼界,更新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围绕中心工作设计宣传思想工作主题。比如,围绕深化企业改革,先后推广了四达公司的“人本管理”等为重点的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为解决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了帮助干部职工做好“入世”的思想准备,专门聘请专家教授前来授课,抽调教育骨干外出培训,编发学习材料,组织专题讲座;为了把省市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思想大讨论落到实处,我们推行了以专题负责制、栏目工作制、活动承办制、文章评比制为主要内容的“四制”管理和以抓队伍、抓载体、抓活动抓典型、抓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五抓”措施。三是围绕发展主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如,围绕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下岗职工再就业、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四化战略等市里的重大工作,组织战役性宣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四是围绕各种经贸洽谈会,积极宣传推介×××。组织编辑出版了《恐龙之乡——×××》大型宣传画册和光盘,在对外招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渗透到了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为经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重要的智力支持、有力的思想做保证。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抓创新、抓重点、抓特色、抓落实”的宣传思想工作新思路。宣传思想工作面广量大,千头万绪,必须理清头绪,分明主次,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找准结合点,着力抓几件牵动全局、辐射面广的工作。由此,我们立足于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于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探索了“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把握一个基调(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勇于创新,务求实效),实现“三个目标”(就是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有新作为、业务创新中有新亮点、宣传事业和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兴起三个热潮(就是继续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兴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大投入、大招商、大发展的宣传热潮),营造三个氛围(就是努力营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氛围)”的宣传思想工作总体思路,实现了常规性工作创一流、突破性工作出成果、基础性工作上水平。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上级党委部署,从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研究确定不同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具体措施,在吃透“上情”和“下情”这“两头”的基础上.做好上下“结合”这篇文章,抓创新、抓重点、抓特色、抓落实,创造性地开一展工作。近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为民服务联动、实施四化战略、招商引资、十六大精神宣传等十大宣传战役,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宣传思想工作要立足于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理,着力引导广大宣传思想干部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切实增强求实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体制创新应该是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发展的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我们提出了推进“三化”措施:一是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一体化组织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定规矩,立制度,建机制,抓导向,抓总量,抓效益,把新闻宣传文化部门纳入全市宏观管理的轨道,形成统一的宣传管理指导机制,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和调控,确保导向正确,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加快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围绕全市工作大局,选好宣传思想工作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单位、科室和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推进宣传思想工作产业化运作模式的探索。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象抓产业那样整合宣传资源,完善工作网络,拓展工作空间,强化服务手段,创建整体推进的宣传思想工作产业化运作模式。具体来讲,就是抓好物质依托,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办宣传的观念,树立“依靠社会办宣传,办好宣传促发展”的思想,发挥宣传思想部门独特的优势,创新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广泛汲取物质资源,壮大宣传事业的实力;就是强化中介作用,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独特的中介优势,加强调研工作,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和群众需求,加强信息的收集、储备和发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就是加快网络建设,通过建立宣传网站,进一步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就是加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改革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出版业实施放开搞活、对外开放的机遇,按照有关法律,实行管理与发展结合,鼓励支持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外资等多主体参与报纸、杂志、图书、音像、印刷、电子出版物等领域的经营,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快速起步,力争用年时间把新闻出版业发展成为×××的一大支柱产业。今年月,和交通部来×××调研,对×××的宣传思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推进工作创新

创造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既要拓展思维空间,努力形成开放式、立体化、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掌握规律,抓住关键,把上级精神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工作创新。

一是把握规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两层皮”问题,我们把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定位在“十、百、千”创评活动上,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分层次列入“十佳文明乡镇”、“百佳文文明村庄”、“千优星级文明户”的创评中,并配套开展了“一条文明街、一个阅报栏、一个图书室、一个文化大院和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五个一”建设活动,调动了广大农民崇文尚教、移风易俗的积极性,用文明科学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被确定为全省个学习文登经验的带头县市之一,并在全省作了典型发言。

二是找准载体。找准载体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进而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主导性载体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主动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载体作用,扩大宣传效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委宣传部发挥组织、阵地、人才优势,年年组织大型在节文艺晚会、民间文艺表演、迎春灯会、焰火晚会及重大节日的专场文艺晚会,送科技电影、送戏、送书画下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坚持寓教于乐,充分发挥文体活动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在防治非典性肺炎的战争中,全市宣传思想战线按照上级宣传部门和市委的要求,把防治非典型肺炎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勇于担负起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重要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防治“非典”宣传工作。电视台先后播发新闻、评论860多篇,制作专题节目2期每期30多分钟;电台先后播稿800余篇,制作专题200多篇,使非典防治深入千家万户,老少皆知;报纸先后刊发新闻、评论、小知识1000多篇,加印增刊4期28000多份,成为全市中小学校防治非典的教材。市新闻中心也在(上级市)以上新闻媒体刊载×××防治非典的稿件达80余篇。同时,市委宣传部还牵头举办专场文艺晚会,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现场向广大群众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指导科学预防办法,受益群众达一万多人,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个代表论文范文篇10

党建论文--从井冈山精神到“三个代表”

[摘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来看,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始终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执政为民,开创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的道路。

从井冈山精神到“三个代表”,蕴涵着我党几十年来的风雨发展历程,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发展的足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井冈山精神诞生到现在,中国以及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井冈山精神穿越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焕发出经久不衰的活力。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用“世界眼光”应对挑战,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首创精神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功能、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闯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井冈山道路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与井冈山道路连在一起的井冈山精神,同志精辟地、科学地把它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已经成为历史,井冈山精神则作为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穿越时空,永放光芒。同志称井冈山是“天下第一山”,这既是指其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首创性,也是指其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原创性。

井冈山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井冈山精神并不游离于民族精神之外,而是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伟大创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彻底的爱国主义者。近代以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救亡图存,演出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但自觉肩负起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重任,而且努力探索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道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坚定信念、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可以说,正是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正是井冈山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从民族图存的境界升华到了民族自立、自新、自强的全新高度,从而突显出它的首创意义。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来的革命的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后来革命精神的发展则是“流”,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它的丰富和展开。此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新时期的“5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还有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面前,同志倡导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等,都是井冈山精神的延伸和具有时代内涵的发展。这些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丰富深刻的底蕴和内涵,光辉卓绝的道德人格典范,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成为维系中国过去和现在、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革命的民族精神的源头及伟大象征。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井冈山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井冈山精神是紧紧围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心政治任务迸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它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推翻封建土地制度人手,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旧中国农民由于几千年来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下,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文化上受愚昧,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消灭土豪劣绅阶级,把农民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土地革命就是中心政治任务。看到了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便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深得农民的拥护。由于土地革命符合广大农民的切身要求,农民情绪空前高涨,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也蓬勃地开展起来。之后,在革命实践中,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制订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从法律上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权力,“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实现了广大群众千百年来的梦想和愿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振奋。同时边界工农兵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发展贸易,农民交换产品,搞活流通。开辟遂川草林“红色圩场”,“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未有”,红军在茨坪设立公卖处,平抑物价,促进物资交流,繁荣了边界经济,解决了军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基本供应,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推动了革命形势迅猛向前发展。

——从创建革命的红色文化人手,发展和巩固红色政权。井冈山时期正处在艰苦创业初始,一切从困难中起步,敌人在军事上频繁“围剿”,经济上严重封锁,斗争十分残酷。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红色政权多次遭到严重摧残。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胸怀,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航向,坚定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信念,鼓舞了军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一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旺盛的斗志,红军和根据地的文化工作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如《三湾来了毛委员》《送郎当红军》《红米饭,南瓜汤》等,为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大大激发了军队和老百姓的革命热情,形成了浓厚的革命红色文化氛围。

——以建立新型的民主制度为依托,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制度,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首先在红军队伍内部建立民主制度:(1)开展政治教育。提高红军士兵的阶级觉悟,使其懂得革命的道理,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通过教育红军官兵意志坚定,英勇善战,树立了崇高的革命理想。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做好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2)实行政治民主。红军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长官不准耍军阀作风,不准随意体罚士兵;士兵有说话的自由,可以对长官提出批评意见,长官不许打击报复。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实行军事民主就是操练演习时提倡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作战前充分听取士兵对完成军事任务的意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最佳战斗方案;战斗结束总结时,听取士兵对军事指挥的评议,以利再战。(3)实行经济民主。红军队伍里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从军长到伙夫,吃一样的伙食,穿同样的衣服,发零用钱两角一律两角、四角一律四角,官兵待遇平等。军队民主制度的建立又推动了地方政权的建设。以“建立工农兵政府(又叫苏维埃政府)”来解决根据地人民的民权问题,使群众得到真正的民主权利。工农兵政府由各界群众选举产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从而最后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发扬井冈山精神,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执政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发扬井冈山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执政为民,也是我党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执掌政权都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要把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行为准则。

首先,要摆正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官与民,谁是主,谁是仆?如何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党中央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向郑培民同志学习,我们向他学习什么呢?就是要学习他永做人民公仆的情怀。他不管职位有多高,始终信奉的是“老百姓比天还大”,他的行为准则是“万事民为先”,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权为民所用。所以,我们必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其次,要善待百姓,做到情为民所系。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归根结底是感情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凡抛弃人民者,必将为人民所抛弃。人们不会忘记,当“非典”袭来、国难当头的时候,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分赴疫区,亲临一线慰问和看望广大医护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情景。2003年4月14日,总书记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鞠躬,发自内心的“为一线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的感人话语,带给人们无限温暖和力量。

2006年4月26日,温总理看望北大学生时,动情地说:“昨天我在欢迎法国总理拉法兰的仪式上,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当时就想,中华民族几千年多灾多难,但始终是压不垮的,愈挫愈坚,愈挫愈奋。”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情为民所系,全力为民的工作作风不仅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也为各级领导干部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