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浅析

时间:2022-11-16 05:21:04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浅析

【摘要】高考难度逐年加深,文综中的历史越来越成为学生们的老大难。的确如此,历史有许多艰深的理论和史实要去理解并且掌握,整整三本必修涵盖的内容已经是一本世界史,每个历史时期所要掌握的内容又有所不同,因此,相比较去背诵理论和史实而言,更应注重的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与剖析。因此,教师与其一五一十的教授史实不如从深层次去给学生们逐一讲透历史的实质与变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脉络,想把史实全都记住对于高中生来讲确实很费劲。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需要一定的精神涵养。不仅需要对于史实本身进行严谨的考察,还要有对待历史的观点,即史观,分析史实缜密的逻辑,以及对于历史深刻的感悟与借鉴。诚然,想要把所有的关于历史的书全部看完以追求一个既定客观的历史事实,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方法总还是要有的,历史的核心素养能带给我们的是探索历史的真谛,只有具备基本素养才能算是把历史学好,将历史吃透。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关于这方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将历史教到位。而至于历史成绩是否优秀,则不过是简单机械的训练而已,这样的训练谁也不愿意接受。

二、关于教师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历史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在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也是培养了学生们自己的见解,以此来推动历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过去传统而且死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出发一点点去改变教学方式。

1.教师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理论

处于第一线的教师要贯彻落实对于理论的掌握,并且要向学生们传授对于历史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要先有对于历史理解的高度,并且熟练掌握各种史实,才能对于史实保持不偏颇的态度。不随意丑化和美化历史人物,对于每一段历史的认识都能从多个史观去分析。因此,首先要让教师去理解国家教改的内涵,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来使学生的高中三年不至于惋惜。。并且注重自己精神的培养,即一切应以务实为主的精神与将自己过去难以突破的教学藩篱给破除掉,用先进的创新意识来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两种精神更应该被提倡。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准备史实和理论,比如对于辛亥革命这节课,教师可以多读读关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中外书籍。只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扎实了,才能用不同的史观去向学生们再现当时那个振奋人心的时代,并且将教材里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结论的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

2.教师要学会创新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首先,在前期准备时,要抛开教材,自己对将要讲述的知识做一个总结,用清晰的脉络图向学生们展示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记忆。紧接着是对于史实与意义的掌握,将这段历史用一个学生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概述,字数不用太多,只要能表明每段历史的起因和结果还有意义即可。然后是对当时历史有所记载的文章选段,历史图片,电影和视频要进行挑选和分析。其次,在讲授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并且视时间而进行讲授。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讲授思路,并且时刻对学生进行询问。例如新文化运动,可以先以鲁迅的《呐喊》前言进行引导,并且将《新青年》的图片作为了解,以便进一步加深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传达当时振奋人心的思想与文化巨人们对于中国当局真正的“呐喊”。从文化史观的角度,向学生们讲述新文化运动的空前绝后的意义。并且保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3.教师要时时刻刻进行反思与总结课程

对于教师的授课来讲,应规划好基础课、活动课与习题课的课时。在上课之前积极准备,在课后要严谨的反思自己在课上的谬误。通过录音的方式,来反思和再现当时上课的氛围,自己讲话里的谬误,学生回答问题的反映。将自己的谬误写下来,并在下次课程里注明自己所犯下的错,并予以改正。另外,讲的精彩的地方要保留,来作为一个专业水平的自我标杆,时刻以此为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如,教师在讲授斯大林模式时,从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和短暂的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脉络与具体细节。去掉繁琐的细节,保留前因与后果,然后询问学生们是否能理解斯大林模式在当时存在的意义。并随时更正自己的错误。

三、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

1.要重视与改革教育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讲,历史的考试成绩成为了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标准,在学校的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都以排名和成绩为主,由此而忽视了学生对于历史整体的掌握,很容易使历史碎片化。一张试卷不可能囊括世界几千年的历史和细节,只能从中选出少量史实并让学生们加以分析。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被大大削弱,甚至根本谈不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种片面的方式应该尽早摒弃,更多的应该是对于历史的多方面研究。让学生们讨论一个学术界无法解决的难题,进行学术辩论,来提高历史修养。比如李约瑟难题,正反双方要找出关于小农经济为中国带来的利与弊,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如果中国没有小农经济会怎样,如果康熙等一系列皇帝进行了资产阶级的转化与改革,中国的社会又该是什么样子。一系列可供思考的难题反而带给同学们的是研究知识的欢乐,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和讲话的技巧,这样一举三得的事情,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思考,并为学生们纠正辩论时所犯下的史实,逻辑等问题。并作为在期末考试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是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避免题海战术,只需讲解一些精品的卷子即可,并要求学生掌握。这样期末考试结束后,大家都能得到相应的评价与满意的分数,而并非以百分制来区分所谓无聊的“三六九等”。相信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与内在潜能,才是一个历史教师培养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关键。

2.将历史著作作为学生们课后的延展阅读

每一学期课时的课时都有限,一个月有一次阅读课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可以带领学生们阅读《世界通史》,了解世界发展到20世纪之前是什么样子,还有《文明史》等等适合高中生理解的历史和严肃文学。学生再写阅读后的感受和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将这项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如果有对于想进行文史研究等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为他们指明一套研究的方式,为他们的前途树立起一盏明灯。3.注重于对史实的积累与严谨性对于懵懂的高中生来讲,历史的积累不足,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分析一件历史事件。如果教师马马虎虎的对其一带而过,那么学生也将失去历史所能带给自己的严谨。史学家何兆武先生曾说过:“历史学本身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历史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与诠释……历史学Ⅰ所给定的数据可以认为有一个‘实’,即大家一致(或可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历史学Ⅱ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构造过程。”何先生认为,历史学之所以为历史学,关键在于历史学Ⅱ,而不是历史学Ⅰ。历史学Ⅰ是科学,历史学Ⅱ是哲学。但他也不否认历史学Ⅰ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前提不“实”,后面的思维构造过程肯定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对于历史课来讲,注重史实的准确性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实质与内涵。例如,教师在讲授日本的近代史时,切忌去讲那些道听途说与课程无关的历史。应该使用切实可靠的素材向学生展示日本近代改革的历史。比如三菱等一些在明治维新中建立起来的老牌企业,在船舶,化学,工业,轻工业等等成就对于维新变法的推动。用实例来为历史说法,并要注重其中的严谨的史实,三菱集团是一个在日本深受重视的商业集团,抛开历史的成见,正视日本的发展,并让大家学习日本人永不服输,并努力向他人谦虚学习的精神。

4.注重对史观的研究

过去是革命史观打天下的局面,教师能从单一的角度去解释历史得失利弊,往往会产生偏激而且不够客观的解释。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单方面,对于历史来讲,研究者会用形形色色的观点去评价,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经济史观,政治史观。只有有一个正确的史观,历史才有研究的价值。比如对于大航海时代来讲,虽然哥伦布等给原住民的生活带来了奴役与疾病,但是对于全世界来讲,它打开了过去世界各国封闭的局面。政治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是经济却能连成一个大整体,为全球化的经济打好了铺垫。而对于当时欧洲的封建王室也是一个打击,资本的不断积累促进了这些王国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一味把其中一点扩大并且美化,对于历史来讲都是不正确的行为。因此,学生们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点点去改正自己狭隘的历史眼光。

四、结论

对于历史素养的积累,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不管是对于老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三观的培养,都是一个值得去做的事情。尽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教师仍然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一点点去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熏陶。在面对一道难度较高的题,要将历史核心素养融入到讲解当中,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再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08):26-32.

[2]李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J].文教资料,2017(29):235-236.

作者:郭巧梅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