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地理自主学习策略

时间:2022-03-17 09:12:27

网络环境地理自主学习策略

摘要:自主学习意识培养是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新要求。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地理兴趣优势,利用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关键词:启蒙地理;网络学习;自主意识;学习习惯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若无科学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是短暂的,教育目标也会是片面的。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生产要素,未来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之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不会主动学习就不可能具备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必将被淘汰,自主学习意识成为新时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而网络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便利学习环境和条件。所谓网络学习是学生课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创设环境,通过教师组织和指导,根据学习及兴趣需要积极选择适宜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促进知识和能力获取和提高的认知过程。初中地理启蒙教育应坚守学生发展观,基于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地理兴趣优势,利用网络改变被动学习,在注重学生良好认知结构构建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一、网络自主学习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虽流派众多但又殊途同归,布鲁纳、赞科夫及人本主义学者等都强调:①学习内容要优选;②学校教育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③教为辅,学为主;④注重兴趣激发;⑤注意创造力培养等。布鲁纳等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灌输,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四大要素,教师应发挥指导者作用,创建环境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如帮助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学习内容情境及新旧知识联系提示;组织学习形式和通道,引导协作学习等。这就说自主学习需要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资源符合需求,学习困惑时需要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以解决学习困惑,获得学习收获喜悦,维持自主学习持续和长效性。贝尔洛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最终效果不仅受某一要素自身因素的制约,而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2】。”网络学习实属信息传播活动,由信息传者、信息内容、媒体通道、信息受者四元素构成,可自我传播、同伴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无论何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过程都可视为一个整体,既要考虑每个要素自身,又要关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在班级群网、学组群网、师生对网等,将学习结果通过一定互动渠道反馈于教师,获得指导帮助,或将学习疑难求助同学,可以“多向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学习进步发展,实现群、组、个人最佳学习效果。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资源符合个性化学习需求,交互系统及时解决学习困惑,兴趣动机、学习资源多元化、及时互动反馈或帮助是影响自主学习最重要因素。

二、初中地理网络自主学习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信息网络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现代网络技术的超文本方式组织和管理为学生提供多种直观、形象且有趣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式学习环境,与以往传统学习相比,现代网络为自主学习提供传统学习无法比拟学习支持,其优越在于:(1)超时空限制,有互联网,小型智能终端伴行,随时随地实行零碎化学习;(2)多元选择性,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3)差异适易性,“快者快学,慢者慢学”;(4)创新性,学习不再是知识单一巩固,而是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过程【3】,提高学习层阶,促进多方面能力发展,体现开放式教育基本特征。(二)新时代初中生需要在网络环境中发展。现今在校学生是踏着互联网浪潮走来的一代,生活学习、游戏交往已与网络密不可分,如果教师采用课堂“灌输”教学方式,易导致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发展受阻。家长和老师不能仅用网络布置作业、沟通学生学习情况,而从正能量教会学生互联网学习方法替代网络玩乐消遣,顺应网络时代新型学习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心理水平仍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阶段,成人意识逐渐增强,思维独立性开始有所发展,但身心发展处于非平衡阶段,在知识学习中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指导点播,俗称人生发展“断乳期”,期望自己以一崭新姿态展示表现,充分利用初中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最佳期,注重网络环境学习内在动机支撑,激发兴趣,实施多元化学习融合互补,辅以外在引导鼓励,迎合学生网络应用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及聚合性思维能力,也利于初中生人生观、人文精神、问题意识等培养。(三)弥补地理课堂教学以增强学习迁移可能性。初中地理学科虽为启蒙学科,但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多省中考地理试题难度小,学生进入初中便知不需认真学习,临考前背背即可通过。校领导不重视地理,课时常被占用,每个地理教师周课时多达12节以上。教学内容多限于教材、关注基础知识,不关注课标,忽视学习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地理需求,教学缺乏针对性。地理入门开始就是难度最大的地球地图知识学习,由于初一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理解分析不透,死记硬背,对地理兴趣打击极大。初三又不开设地理,初两年所学的地理知识在中考后所剩无几,又几乎全都还给了老师。地球公转自转、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及五带划分等内容,初中基础多不扎实,技能方法教育不到位,严重影响后续高中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常出现高一学生不会学习,出现地理学困,初高中衔接问题破变严重。网络地理学习材料多指向教材重难点知识,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故事性、简约文本性学习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想象,不仅知识理解记忆扎实,技能方法也能得以提高,为高中地理学习迁提供可能。(四)拓展知识广度、深度,提高地理素质教育地位。地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趣味性强,兼具文理学科双重性,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协调等观念教育中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教育功效。初中地理课程突出区域性和综合性,区域地理地位重要,人文、经济内容变化快,教材信息滞后,由于学生缺乏相应异域直观经验,有碍于区知识理解。而经过加工整理的地理网络学习材料除指向难点学习外,也可把上述对变的时事地理素材、乡土地理内容分门别类地构建到地理网络资源库以内方便学生查询,克服教材信息老化与现实脱节问题,既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可利于网络通道和信息资源进行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开展,把快乐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避免厌学心理,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三、有效实施地理网络学习的几点建议及策略

(一)更新观念,关注学生发展,正确看待网络学习。地理教师应以自身教学成长经历,正确看待网络学习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重要作用,以现代教育教学及信息传播理论为指导,不断研究和开展网络环境下地理多向互动学习方式,创建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地理网络学习,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逐渐熟悉和习惯网络学习环境,掌握网络资料收集方法,体会网络学习进步提高的快乐。(二)细致专研教材知识体系,研制软件和网络课程类型功能。初中地理教材分为地球和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四大部分,有的适合提供“微课”帮助,有的需要提供学习材料拓展分析应用;可课前预习,可课后巩固或拓展提高。必要时可组织教师团队以网络技术支持来设制科学化、智能化、趣味化的教学软件教学和局域网络,为学生网络认知学习提供便利,也方便管理。“科学化”是指学习材料内容应学生认知需要,与教材知识密切关联,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智能化”是指软件应便捷且交互性,能及时让学生获得同伴或教师反馈指导或帮助,以维持学习兴趣,坚定自学提高信念。(三)充分利用可行性的任务驱动,调动网络自主学习积极性。虽然网络学习是开放的、自主的,但开展地理网络自主学习需有明确学习目标或任务驱动,否则也是盲目的。要使学生地理网络学习有趣有效,就必须有明确而可行行的驱动任务来促动,使学习有针对性、主动性。一方面,教师要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二是教师应因时因内容进行必要引导激励学生认识学习任务必要性,在自主学习中也会探求自己渴望了解的问题,自然而然养成网络自主学习习惯。(四)关注学生差异学习,为每位学生创造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网络学习之所以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网络环境是对学生的学习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是成正比的,学生地理网络学习效率与学生个体原有的认知基础关系密切,基础好,能力强,学习进度快,反之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更依赖指导,并且,学习能力高低也影响着学习者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效果,如能力强的学生能充分网络进行师生、生生互动,而差的学生多生生互动,大大降低学习效率,自我效能感始终低下。因此,指导教师应注意这一问题,多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构建地理网络学习资源库时能把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层次性,因材施教,合理分级,多为全体创设参加网络学习的机会,方便不同层次学生差异学习,通过一小步一小步提高感受网络自主学习的成就和快乐。(五)重视平台管理维护及学习评价,提高指导监督作用。功能齐全、应用方便的地理网络平台是地理网络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地理网络平台功能较单一,多满足教师课件制作、习题交流,学校局域网中师生交流互动基本没有。应提高初中地理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平台管理水平,建立校园地理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库,确保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及时更新;创建微信、QQ等便捷网络通道,促进网络学习和及时指导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促进地理多元化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此外还注重网络学习评价,鼓励学生拓展地理知识,可通过知识问答、网络竞赛、时事地理演讲等,让学生多多参与和体验地理网络学习成就,增强地理学科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巫惠林,孙宁海.学会生存[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司有和.信息传播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杜松林 张清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