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29 02:56:41

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摘要]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表现在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教育发展慢、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等方面,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点攻克对象。连片特困地区人口贫困的深层原因在于能力贫困,现有的经济扶贫方式难根治贫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提升劳动者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手段,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攻坚,需要实现由产业扶贫到能力扶贫转变。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完善精准监督考核机制是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能力贫困;精准扶贫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和社会文化制度制约,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征,是脱贫攻坚道路上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为了尽快促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确保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初步形成了提升教育精准扶贫脱贫能力、促进教育公平、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为目标,重点面向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精准帮扶的政策体系。科学、系统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为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离不开经济发展和教育支持,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在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精准扶贫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在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中的价值及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脱贫攻坚的重点攻克对象:连片特困地区

《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指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深度贫困问题突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是脱贫攻坚路上需要重点攻克的堡垒”[1]。(一)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连片特困地区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交织重叠的深度贫困地区,具有自然条件差、文化落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典型特征,一般的产业扶贫手段难以有效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脱贫任务艰巨。以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为例,是湖南省深度贫困地区,分布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古丈、龙山等县,以及怀化市的通道———麻阳等11个深度贫困县。从自然环境看,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耕地少、交通闭塞。从历史文化看,受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相对封闭落后、文明程度低、教育发展缓慢。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基础薄弱,产业以农业为主,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总而言之,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多重原因导致连片特困地区脱贫问题异常复杂和任务艰巨。(二)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截至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还有1660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1513万[1],仍然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处于社会的最不利地位,面临贫困、低收入、受教育难和受教育水平低等问题。从地理上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连片特困地区。对于连片特困地区来说,一方面,贫困人口总量大,以老人、病人、贫困学生等特殊群体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差,容易因病、自然灾害、失业返贫;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人口不断增多与贫困地区现有资源贫瘠的冲突更加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穷。此外,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普遍偏低,使青壮年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受阻或处于不利地位,获得经济报酬低。可知,贫困人口的贫困主要体现在能力贫穷,即劳动素质与技能的贫穷从而导致经济状况的贫穷。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017年底全州贫困发生率为10.55%,远高于全省3.86%的贫困发生率[2]。(三)教育发展慢,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其发展的规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质量远落后于城市,关键因素是人才少、留不住人才。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本土人才少”。贫困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少数民族要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外,在学习以汉文化为主流的社会文化中优势不明显,再者以文化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不适合少数民族发展,因而贫困地区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数量不多。另一方面人才留不住。连片特困地区经济条件差、人才待遇差、收入低、发展前景不好,导致本土优秀人才“东南飞”,外部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再者,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与素养。贫困家庭对学生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后大多数贫困学生升学失败后,选择学习实用的生存技能,外出务工。

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连片特困地区攻坚扶贫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贫困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要解决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必须首先要解决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和贫困人口“能力贫困”问题。(一)现有经济扶贫方式难根治贫困。我国“八七攻坚”扶贫阶段的主要扶贫方式为经济扶贫,利用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财政拨款等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力量的发展从而解决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已形成了“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及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整村推进和产业化扶贫都属于经济开发式扶贫范畴,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能力扶贫。产业化扶贫在连片特困地区推行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而难以推行。产业化扶贫是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从而促进贫困或低收入农民增收。首先,连片特困地区多为国家生态保护区且国家经济限制开发区乃至禁止开发区,因实施退耕还林农业、工业发展都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在贫困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管理及资源限制,导致能起到带动地方脱贫的龙头企业极少,而且企业不仅很大程度上收益易流向目标群体,而且极容易浪费大量财政物力后走向破产。整村推进和产业化扶贫能短期内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但是农村贫困的个体很难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期望的收益。然而引导与资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和提高劳动技能,更加精确地瞄准了农村贫困个体,不仅使贫困个体直接从教育投入中获益,而且打破了能力导致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我国新阶段农村扶贫目标是在巩固温饱的基础上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新时期,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是扶贫的主要任务,从改变贫困的物质生活条件落脚到人的内在发展,意味着教育即将在扶贫事业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中央相关教育转移支付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需要。”[3](二)职业教育能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显著作用。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职业教育事业比在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更能从根源上改变贫困状况。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认为,“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4]。在他看来,虽然低收入与贫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技能的贫困,应关注个体能力的发展。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从表面上看,是收入低导致的家庭生存状况贫穷,其深层原因在于贫困人口获得收入能力的“贫穷”。这就是说,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和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贫困,而是要提升贫困者个体的能力和素质,尤其建立健全反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防止贫困恶性循环。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不仅能阻断代际贫困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脱贫,还能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开发脱贫项目[5]。因此,发展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提高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及贫困劳动者的技能及素养,通过能力提升帮助贫困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在价值意蕴。教育在扶贫中占据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就教育扶贫问题相继发表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志”,“精准扶贫”“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重要论述。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升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开展反贫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的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加。”[6]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知识、技术能力、体能等,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发展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大力发展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能够培养一大批扎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贫困地区反贫困的造血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其次,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经济一线培养劳动者,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素质和职业技能,不仅能促进贫困者走上技术脱贫致富之路,还能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之,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从产业扶贫到能力扶贫: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提高职业教育作为扶贫手段的有效性;而且要瞄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培养优秀本土人才;还要尊重利益相关者参与扶贫的利益诉求,提升政策执行力;再者,建立监督评价机制,规范政策实施行为。(一)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手段,肩负着反贫困的使命,其必先保证手段的有效,那么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首先,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师资质量。当前,连片特困地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生存环境和工资待遇造成优秀师资的流失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实训教学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双师型师资,应加大对职业学校师资软实力的支持,不断引进或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留住人才。其次,瞄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培养优秀的本土人才。要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应用型人才匮乏和流失问题,就要面向贫困地区经济量身打造留得住的急需人才,即职业院校对接贫困地区经济产业发展要求,面向贫困地区生源进行定向招生,学生被录取后与学校、贫困地区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培养合同,毕业后回生源地就业[7]。再者,打通中职学校升学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升入大学的概率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意味着升入大学道路受阻,因此,广大初中生面临优惠的中职政策却不愿意接受中职教育,职校在校学生也通常因看不到升学希望而中途退学。教育部应当积极促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未来高考发展的趋势应按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性人才进行分类高考。(二)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助力贫困者能力脱贫。精准扶贫的“六精准”主要指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8]。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的手段,精准脱贫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落脚点,“六精准”同样适用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从面向区域的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到针对贫困者个体的职业能力扶贫,体现了精准扶贫精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面向贫困者个体,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其受教育水平及职业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精准”主要体现在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与帮扶措施精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针对真正贫困者开展能力扶贫,是职业教育开展精准扶贫的关键和前提。精准帮扶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及其贫困因素基础上,因人而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措施。一是,优化贫困认定方式,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当前精准识别贫困者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村里民主评议方式选取一定数额的人纳入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即对贫困者及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在实践过程中,建档立卡的动态更新机制不完善、贫困识别的精准度不够,将部分真正的贫困者排除在外,已脱贫者赫然在列,这将影响脱贫的公平和效果。因此,一方面走村入户登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纳入贫困系统,另一方面建立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更新机制,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二是,精准识别致贫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扶贫措施。扶职业教育之贫,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投入,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发展和脱贫。依靠职业教育精准反贫困,面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用人需求,针对贫困者多元化的教育需求,通过职业教育、中长期教育培训、贫困生补助等措施,提升贫困学生、贫困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强反贫困能力。(三)完善精准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巩固扶贫成效。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是职业教育实施反贫困活动的重要保障,监督考核机制不仅能规范利益相关者群体参与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行为,还能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保持和巩固职业教育扶贫成效。一是,建立多方监督评价机制。一方面建立利益群体间相互监督机制,职业学校监督教育扶贫经费落实,县扶贫办监督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就业情况。在政策上保障职业学校对教育扶贫经费落实的监督权利,与教育扶贫经费落实关联最紧密的利益群体是贫困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而职业学校作为学生利益的代表群体,可以表达与维护贫困学生诉求和权益。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各参与部门间相互监管机制,能促进资金有效落实。二是,引入社会组织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反馈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成效、职业教育反贫困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做到精准考核扶贫行为,保持和巩固扶贫成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提升连片特困地区“造血能力”,如“雨露计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在政策实施过程重投入和建设,缺乏有效绩效考核。

总而言之,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致贫原因复杂。从表面上看,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是由自然环境、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交织形成,导致收入水平低,其深层原因在于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要阻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就要大力发展连片特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事业,培养“留得住”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贫困者的反贫困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2017〕41号[A].

[2]张翼.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N].光明日报,2019-02-17(02).

[3]奉永成.湖南确定11个深度贫困县为何是它们?[N].湖南日报,2018-03-05(07).

[4]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

[5]余克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大有可为[N].光明日报,2018-11-22(14)

[6]余永定.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66.

[7]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64-69.

[8]滕春燕,肖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要义、原则及发展指向[J].教育与职业,2017(23):36-43.

作者:高树平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