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9 08:57:14

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提要]本文利用安徽省生产总值及就业相关数据,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和高技能人才在三大产业中就业比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安徽省三大产业就业人数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将释放更多的劳动力需求空间,职业教育是有效增加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方式,并对安徽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安徽

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关系密切。“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这表明今后一段时期内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的步伐将不断提速。安徽省出台的《关于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解决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供需矛盾。

一、安徽省三大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分析

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最具创新活力的省份之一,居全国经济发展增长的前列。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为27,51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6.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0.4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8.4:41.1调整为9.5:49:41.5。这说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安徽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进行转型升级,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巨大需求。(图1)从图1可知,2000~2016年间,第一产业GDP占比在逐年下降,稳定在10%左右;第三产业GDP占比在缓慢上升,第二产业GDP占比先升后降,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发展模式。但第二产业GDP占比从2005年开始始终大于第三产业GDP占比。具体的看,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25.56∶36.41∶38.03,到2010年的13.99∶52.08∶33.93,再到2016年的10.64∶48.06∶41.3,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在变化。但是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2016年,全国三大产业GDP占比为8.6∶39.8∶51.6,而安徽省的为10.64∶48.06∶41.3,说明安徽省仍是农业大省,经济不发达,GDP总量中第一、第二产业占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二、安徽省三大产业就业情况分析

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大产业就业人数会随之发生变化。2016年末,安徽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83.5万人,减少12.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1.7%;第二产业1,245.5万人,增加13.4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8.6%;第三产业1,732.6万人,增加18.8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9.7%。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分布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58.5%下降到2016年的31.7%,下降2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大幅度上升,由2000年的24.6%上升到2016年的39.7%,上升1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占比小幅上升,由2000年的16.9%上升到2016年的28.6%,上升11.7个百分点。从图2可知,第一产业减少的就业人员大部分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就业比一直高于第二产业,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就业比才略高于第一产业就业比。2016年,全国三大产业就业占比为:27.7∶28.8∶43.5,相对于安徽省的31.7∶28.6∶39.7,说明安徽省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总体上落后于全国的水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较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的变动规律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未来安徽省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就业结构成了连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桥梁。

三、安徽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关系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安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第三产业GDP占比比较低,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目前安徽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40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11.3万人,占比达到27.3%。而日本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的为50%,安徽省的高技能人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既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职业教育应在发展方向、结构层次、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应通过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真正化解就业的悖论式问题。因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结构优化起着积极作用。

四、安徽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双证书制度;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将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二)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提升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新进专业教师原则上须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经历,在岗专任教师须通过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技术服务等措施提高实践能力。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向。(三)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东志.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下浙江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特区经济,2012(12).

[2]辜胜阻,洪群联.新型工业化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3]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34.(5).

[4]王展祥,郭慧.论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结构的优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作者:潘三毛 刘中爱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