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

时间:2022-03-27 09:02:40

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与乡村人口间的互相流动成为一种人口常态,随之出现的农村流动儿童群体成为一个社会热点群体,农村流动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从家长、学校、小学生自身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陕西科技大学“养成教育”实践团的实践活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城乡经济、教育发展呈现不平衡现象。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希望其子女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条件和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因此许多农村地区的儿童跟随父母在其工作地上学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学校不被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无法得到系统的规范和训练,在流动儿童当中进行养成教育逐渐成为了对其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在逐渐重视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也随之显露出来。

1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现状

1.1流动儿童家长忽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学生家长只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学习成绩上对孩子进行督促,并不注重孩子在学习、生活、思想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对孩子进行“放羊式”管理,导致了农村流动小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1.2小学教师轻视对流动儿童的养成教育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都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会学生知识就是完成了教育任务,没有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做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而轻视了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1.3农村流动儿童在自我认识上不关心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流动儿童在生活上基本都属于放养状态,由于父母和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不重视,流动儿童内心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作为学生在学习上努力就可以了,生活习惯上就可以任性而为,得过且过。而且,流动儿童一般都是在一起学习,他们身边也没有榜样来让他们模仿。流动儿童对养成教育在认知上的不关心,导致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难以实施。

2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分析

2.1流动儿童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农村经济、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的限制,现在农村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比较陈旧,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家长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能够兼顾,由此更加无法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

2.2学校教育投入少,教育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流动儿童所在学校多为城市中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这类学校资金投入少、硬件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许多教师或是年龄较大,或是教学经验不足,或是兼职从教,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本就较少,而且教师的业务水平较低,不具备对流动儿童进行养成教育的能力,加之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情感投入欠缺,师生关系淡薄。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甚至部分教师没有能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3流动儿童父母工作地变动大,流动儿童换校就学频繁

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打工地都不是长期固定的,需要不断变换务工地,而农村流动儿童因其父母工作地的变动,也必须频繁转校。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流动儿童不断地适应新环境,在受教育环境不稳定的状态下,流动儿童断断续续地完成学业,无法受到持续系统的教育,本来就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和新同学的交往,没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4农村流动儿童自身存在不利于实施养成教育的因素

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不强、自我意识较差,流动儿童因为长期随父母漂泊异乡,自我认同感很低,长期缺乏和父母的交流,导致自我管理能力也很低,而且流动儿童还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近景性太强、心理状态消极等问题,这些都对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施产生不良影响。[1]

3农村流动小学生养成教育途径探析

3.1转变家长意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家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监督、督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组织开展了“给父母的一封信”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放学前准备好书信,并在家访时交予家长,让学生与家长在生活之外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这样的活动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更有助于对小学生的关心与呵护,而且也可以让家长理解孩子。同时在家访中与家长进行座谈会,与家长进行亲切的交流,向家长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阐述家长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让家长在闲余时间可以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不要过于忽视孩子。

3.2发挥教师作用,合理设计教育方案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模仿能力强,教师作为他们受教育时期最主要的陪伴者,学生总会不自觉地向教师学习,教师的模范作用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教育。在本次暑期户县的养成教育实践中通过探索式、体验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方式对周贵坊小学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旨在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辅导假期作业补习弱课,帮助他们查缺补漏,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业上的问题。

3.2.1探索式教学

所谓探索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谈到个人卫生时,我们通过表演情景剧、“你指我改”游戏互动等形式将学生可能在各种场合出现的不注意个人卫生的情景展现出来,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发现不文明现象,并指出应该怎么改正;而当讲到安全教育的问题,因为条件限制,实践团用手机播放音频,对学生进行“安全之声”教育并给他们普及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活动以“大班式”课堂进行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小组自觉地、主动地对火灾及防震等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3.2.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进入体验状态,通过体验和自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效促进学生从道德认可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行教育[2]。实践团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经历中进行情感体验,用教育内容触动孩子心灵、进入孩子内心,促进孩子良好思想道德基本素质的内化养成。开展“信任背摔”游戏,不仅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增强自信心,同时能够增加团队之间的信任,而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恐惧,对流动儿童自信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战胜那个胆小的自己。通过举办“马兰花”、“松鼠抱大树”游戏,让孩子们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地结识朋友,不再孤僻,不再害怕与人交流,为以后能更好地开展社交打基础。游戏最后,让孩子们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3.2.3实践式教学

实践式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在做好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去引领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需要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实践式教育模式是本次赴“户县”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模式,实践团队组织并开展了四次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升旗的肃立庄严让同学们感受到升旗仪式的神圣感,在思想上提高重视;文明对话的严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出来,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爱护环境的责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爱护环境你我他”的主题活动中,实践团的成员和学生们一起清扫学校和马路上的垃圾并进行分类处理,直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3定期追踪观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短期形成的,小学生自觉性、持续性较差,也许良好的习惯很难持续,但同时孩子们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这靠的便是后期追踪。为了观察本次养成教育的效果与影响,实践团在活动结束之后再去户县定期进行关于养成教育成果的调查。通过对小学生的家长与教师的访问和与学生的交谈,对养成教育的后期成果进行评估。

4总结

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还是学成之后走上社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谆谆告诫全体教育者:“小学不但要培养小学生,而且同时培养小先生。这样的小学才算是现代前进的小学。如果只教小孩读死书而不肯教人,那么,它只是一个小小书呆子或一个小小守知奴的制造厂。[3]”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小先生”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养成教育”,本文通过实地实践,通过搭建学生与家长的桥梁转变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探索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对农村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析,努力寻找方法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小先生”。

作者:王蒙 陈阳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德凤.浅谈小学“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法[J].科技咨询导报,2006.

[2]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

[3]张变玲.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