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与小学美术课堂文化探讨

时间:2022-08-05 11:36:07

人文素养与小学美术课堂文化探讨

摘要:塑造课堂文化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素质化教育方式。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塑造鲜明的课堂文化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提出创设智慧型的课堂环境、促进美术与多学科的联系、强化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联动、优化美术课堂制度、建立美术与梦想链接的策略,以期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文化审美素养人文关怀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人文素养理念的推动下课堂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程通过课堂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已成为知识高效传授的关键。因此,课堂文化的提出为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行为表现、思维方式、价值信念的总和[1]。简而言之,它指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场域和气象,其功能在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个体状态的转变[2]。由上可知,课堂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通过塑造充满自由和谐的课程氛围来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一、小学美术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原由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近年来,伴随着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价值日渐凸显,美术课堂文化的塑造备受关注。本文结合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和现有课堂文化的缺失,讨论小学美术课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教育育人新生态理念的引导下,美术课堂文化建设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美育工作开始得到全面部署,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3]。由此可见,美术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已得到广泛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美术课堂也面临着从数量到质量的飞跃。如何高质量地授课、如何从发展的思维实现美术的育人功能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在美术课堂文化的塑造上也需要结合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出鲜明的课堂特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现有课堂文化的缺失当下小学美术课堂文化的塑造存在美术课程内涵不够深刻、特性不够鲜明、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推出的美术教材有效弥补了美术课程在授课思路上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程式化,以至于课堂文化暗淡甚至缺失。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由于美术自身有着较强的技能性,常见的美术课堂习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的作用被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约束。事实上,传统的以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的方式已不适合当下的育人要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更应发挥其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其次才是教与学的问题。所以,塑造符合时展的美术课堂文化尤为必要。

二、基于人文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

1.创设智慧型的课堂环境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若想塑造出有课程特色的美术课堂文化,创设艺术性的课堂环境是确保课程教学高质量开展的首要标准,更是塑造鲜明课堂文化的前提。在实施现代化教育理念方面,以往仅依托教材或PPT课件进行学习的传统方式已无法满足学习需求,随着教育技术的革新,师生在教学物质条件上也相应提出了高要求。如今,在智慧课堂建设的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完善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发展。这意味着除了增加美术图书、美术教具、多样化的美术形态作品等常规基础设施之外,还应该提供具有信息智能化功能的设备,以便于借助数字技术和资源辅助美术教学。毕竟,完备的教学设施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还有利于塑造出具有智慧和内涵的课堂文化。例如,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引入VR虚拟技术,营造沉浸式的课堂体验,使美术课堂教学从图文二维阅读上升到真正的三维感知。VR技术在图像内容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以虚拟现实技术对书画、石窟、建筑等学习对象进行3D立体化的呈现,能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知上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并直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各门类艺术对象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智慧型课堂也反映了美术课程教学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与时俱进。2.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美术课堂文化的建设上,美术课程虽以审美教育为目标,但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互动,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基础教育对美术学科日渐重视,“跨界”已成为美术教育文化转向的关键词之一[4],将美术与语文、数学、自然等科目融会贯通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以专业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积极认识到美术具有的多维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将美术显在的、潜在的知识尽可能挖掘出来,从而使美术课程的人文教育内涵得以发挥。学科之间是相互共融的有机体,美育的功能是多重的,它不仅能促进文化知识教学的高效率开展,还能丰富学生感知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加强美育意识是塑造课堂文化的核心,只有意识到美术的重要性,才能在课堂上最大化地获取美的知识,从而为其他课程赋能。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形表现交通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等,并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还会想到运用哪些丰富的形状来表现呢?同例,也可以让学生改用拼音绘制,这样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本阶段各学科知识点,既辅助了其他课程的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是培养学生对美认知的基础阶段,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3.强化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联动推动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本地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加深对本地文化资源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有助于以小美术、大世界的理念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开放的视野,激励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术知识。如在《传统的魅力》一课中,教师将便于操作的扎染艺术引入课堂,以线为笔,以白布为画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试验,首先在白布上用粗细不同的线分别进行有规律和无规律的打结,然后让学生们动手进行浸染。在染色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浸染2分钟和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如何形成色底白花的效果、浸染时间短和时间长分别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制作完成后,学生会发现:线除了可以绑扎图案,还具有防染的作用,线越细防染面积就越小,线越粗防染面积就会增大;入染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反之则颜色浅;将线有组织绑扎在布面上会形成秩序美的视觉效果等等。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线绑扎的部分会呈现白色图案?你还能绑扎出其他图案吗?学生在学习扎染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比较观察,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手作之美,同时也能提升成就感。这样一来,民间美术资源的融入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能够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另外,在美术与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合上,依据教育部2019年的《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协同发展机制的计划,小学可以借此契机与高校进行交常亚恒:构建基于人文素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文化流,吸引优质教育资源进入课堂开展教学指导,充分激发美术课堂文化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高校师生力量开展以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帮扶和研讨工作,探索构建基础美术教育的协同发展策略。美术属审美范畴,需要开放性的思维来塑造学科特性,拓宽授课途径,定期借助地方平台为学生传播多样化的美术知识,使学生能够时时关注社会、生活、自然,保持与时偕行的精神。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结合、校内校外联动的共融体系,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参与小学美术课程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充分适应当下美术教育对综合性、多样性人才培养的要求。4.优化美术课堂制度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室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一味地依赖教室并不能有效发挥美术的育人功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丰富授课模式,建立灵活的课程机制。例如,增加校园写生、研学旅行、参观美术展览、艺术工作坊等活动,将课堂空间从教室延伸到整个校园,甚至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走进田间和菜园,通过观察田园植物的种植逻辑,了解什么是秩序美、什么是韵律美。美术是一门可视、可感、可知的课程,灵活自由的课堂制度是形成课堂文化的保障。此外,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摆脱严肃的课堂纪律,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使课堂文化更加鲜明、更富有特色。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特征。小学美术课程由于基本不设考试环节,因此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思考通过教学手段来提高课程质量。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结合其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师教学中可植入趣味活动内容,将美术课堂以集体性、参与性、互动性、探究性、娱乐性呈现,达到寓教于乐。趣味活动可以通过游戏化来实施,如,在手工课程中植入游戏,以接力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美术专业词语回答问题,使学生们在娱乐的气氛中学有所成。此外,趣味活动也可以通过情节化的形式组织课堂,例如,在《迷你舞台》一课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编创故事,利用废旧材料或者手绘等形式自行设计角色,并临时搭建舞台和背景,道具制作完成后让同学们分组表演。学生们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展演过程中能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获得自信心和愉悦感。美术的趣味性在于能够与多种主题活动产生互动,师生在和谐惬意的环境中交流分享心得,从而以立体化、多元化的形式展现美术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5.建立美术与梦想的链接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梦想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美术独特的视觉语言特性除了具备提高审美素养的作用外,还具有培育梦想的功能。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充分践行美术育人的内涵外,还需挖掘美术与梦想的联系,使学生从美术学习中看到希望,进而激发想象。在方法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绘制梦想蓝图。对小学生而言,想象常常包含了对梦想的表达。因此,教学中不应将像与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二年级《我的梦想》一课,结合时下学生的喜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和喜好设计教学题目,引导学生将愿望和当前喜欢的卡通形象相结合,然后在纸上表达出自己美好的愿景。从心理发展来看,二年级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比较自如地将梦想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事实上,鼓励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也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美术拥有的无穷魅力。综上所述,小学美术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要营造氛围和场域,使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学有所成。课堂文化是课程内涵和精神的体现,也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通过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可以促进小学生美术素养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杨云生.颠覆与重建: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8.

[2]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01.

[3]王家源.我国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19-04-16(003).

[4]周春花.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2.

作者:常亚恒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