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法思考3篇

时间:2022-04-24 03:06:54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法思考3篇

第一篇

问题及分析

1.评价重形式,轻内涵

如今,对学生的评价可谓铺天盖地,可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评价是花架子,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的,缺少了评价的内涵,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一节课结束了,匆忙让学生填写课本后面的评价表;课堂中设计了小组评价,也在黑板上为小组加分,却常常因为只顾着执行教学任务而忘记评价,导致有的小组没被加到分。即使记得每次加分了,在课堂结束后,却忘记反馈,使小组评价失去意义,在促进小组竞争与合作方面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评价在推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评价的意识和利用评价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意识。

2.评价重课堂,轻课外

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只着眼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或沉迷网络游戏等行为没有被列入学生信息技术评价中。由于当前不少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已经超过家长,导致不少学生在课外的信息技术行为处于无人了解、无人监管的状态。在不少地区,信息技术课只在学校的部分年级开设,因此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时间远远多于规范操作行为的时间,仅从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情况来评价学生是片面的。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承担的任务繁杂,无心顾及学生课外的信息技术行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意识还不够,对学校信息技术氛围的营造责任意识不够。

3.评价重当前,轻发展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较多地落在学生课堂学习和作品评价上,对学生整学期甚至整个小学阶段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表现,还缺乏系统完整的评价。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不稳定,学生在不同年级时受到的评价随着授课教师的改变而改变,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没有建设一个对全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成长评价的体系。

建立有效评价的内容及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效的评价应该包括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组合作、课外应用等方面。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设计学生个人的《信息技术积分表》、小组的“键盘小火车”比赛、教室的“瞧!我最棒”光荣墙、课本的“单元评价”、期末的“素质报告册”、每周争章活动、“博客之星”评选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能较全面地评价学生。那么,如何将这么多的评价内容既有效又便捷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

1.积分争章,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累积性

“积分制”评价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有效。我们为每位学生设计一张信息技术积分表,积分表以周次为行,以项目为列,采用每周统计公布,争章奖励的形式如下图。用世博会亚洲馆和欧洲馆的印章作为学生争章的奖励,亚洲馆代表课内章,欧洲馆代表课外章。每周提前预告要争的奖章内容,每周在基本项和全项上得分的学生,即可争得相应的章。一位学生一周最多获得两个章,一学期最多获得40个章。

2.学生记录,提高评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在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减轻教师因为评价而增加的工作量。在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我们为每位学生分发一张积分表,小组长负责在课前发,课后收。积分表采用个人登记、同桌监督的方式。课堂上,常规项目有符合要求的,学生在发到表格时马上填写;课堂发言精彩的、课堂任务完成的、展现创新思想的回答或操作、小组团结合作等情况,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随时肯定,及时告知加分,学生自主计分扣分。促进教师的课堂评价落实到位,形成习惯,而不是形同虚设。课外,鼓励学生及时通过博客分享、课外作品展示、网上每周竞答回复等形式,向教师和同学展示课外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收获,并在积分表上及时记录。

3.每周反馈,关注评价的横向性和纵向性

评价要落实和反馈,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效果。我们通过个人积分表每周、每个项目的纵向积分情况,了解到学生个体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及时对其鼓励和肯定。对某些项目薄弱的学生,及时指出,并鼓励其他学生给予帮助或监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周上完课,我们都会及时统计学生获得奖章的情况,并记录在教师积分总表上。通过积分总表,我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情况,利于重点关注后进生。每周,我们还会通过博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公布获得奖章的学生名单,肯定优秀,鼓励后进。期末综合作品的完成和学生获得的总奖章数,是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全面发展较可靠的依据。以此评选信息技术小能手,布置电脑室的光荣墙,并通过素质报告册、争章本、祝贺信、能手奖杯等形式向家长反馈。

建立有效评价的原则及效果

1.结果呈现与过程努力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作品是信息技术学习结果最好的呈现,是评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手段。但是,除了作品评价外,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点滴表现,都应该是组成评价的要素。信息技术教师经常苦恼于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点不在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更专注于玩游戏,却又难以有效制止。实践证明,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每周争章、积分兑换的方式鼓励和约束学生,是有效减少学生课堂玩游戏的方法之一。评价要注重学生互相监督和过程记录,通过平时和阶段来及时反馈学生的积分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评价的内容除了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对信息技术积分卡的积分项目进行巧妙设计,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我们在积分卡上设计了以下积分项目。(1)行为习惯方面:穿好鞋套、操作坐姿端正、上课积极发言、下课摆好桌椅。(2)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基础操作、创新思维、课外收获。(3)情感态度方面:与他人合作、积极评价他人作品等。评价的内容从课堂到课外,从基础到创新,从情感行为到学习效果,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利于开展分层学习

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当前,要实现某一软件的开发或现代化管理,都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当务之急。我们在积分制的评价中也很注重小组合作。虽然积分表是学生人手一张,但是积分表中的“小老师”和“合作”两个项目体现的是团队合作。我们还在电脑室黑板上设计“键盘小火车”比赛,既可以指导学生键盘学习,又可以用来进行课堂小组评价。同时,学生上课的座位以小组的形式安排,每位学生在上课中的任何表现都将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比如,学生的发言、遵守纪律的情况、整组完成作品的情况等都将体现在黑板前的小火车比赛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养成了对小组情况及时记录的习惯,并通过小火车的前进或后退进行反馈,促进学生互相约束,互相帮助。每节课后,小火车跑得最快的小组,每个成员可以获得“合作分”一分,指导同伴完成任务的“小老师”也将获得“小老师分”1分。

4.课堂教学与素养提高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课堂上以及课堂外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的一些普遍现象,并透过现象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建立和调整相关的评价制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比如,我们最常见的学生群体现象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玩游戏,下课时班级学生聚集到一起讨论关于游戏的攻略,学生们本该阅读的课外书籍被一本本游戏攻略所代替。面对这些在信息技术课堂外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上有所作为。实践证明,建立一套信息技术课综合评价机制是最有效和便捷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我们就把课外章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项目。我们会在每周上课前,将要上课的内容通过教师博客提前预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回复抢答,并为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兑现课外章。我们还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文明小博客活动,鼓励学生在网络中经营博客,将学生引导到文明用网的道路上。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技术小作品,分享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小故事。学生通过博客记录成长故事,在经营博客的同时也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我们还设立了每周博客发表登记、每月博客之星、博客进步奖、学期博客明星、十佳博客、信息技术小能手等课外和综合的评价项目。这样,既对学生在课外的信息技术行为有所引导和监控,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几年来,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有效评价入手,逐步实现了指导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实践证明,要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有效开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注重分析现象,寻找对策;把握课堂,关注课外;主动作为,营造氛围;完善评价,促进发展。

作者:郑雅芬工作单位:福建厦门市嘉滨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意义

1.有利于改变小学数学教育的枯燥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质,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游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如果没有充分的想象和领会能力,很难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信息及时是当代年轻人最为热衷的一项科学技术,数学游戏的设计可以充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工具,利用信息技术的画面感、动态感等特征,让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生动具体。适时地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不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反而还会对学习数学充满期待。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佳因素。2.有利于改变数学教材的原始状态,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小学数学教育是否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效,关键在于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成功解决。在遇到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时候,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点播和讲解以外,可以考虑采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形式,把原本比较生硬的静态图像,用信息技术表达能够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把原本想象起来很难的抽象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可以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再发生一遇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时候就停滞不前或不了了之的教学现象。3.有利于及时反馈信息和评价,便于教师做出教学调整。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评价,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做出教学调整的必要前提,只有教师从反馈和评价中找出自身的教学问题和不足,才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和调整,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改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小学生以及其他第三方及时准确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和反馈,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也易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及时改进,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

二、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把小学生的玩乐、游戏等特殊爱好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游戏和课件,寓教于乐,将小学数学教育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一起,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较大、计算方法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起来,在计算机上设置玩法各不相同的、富有乐趣的游戏模式,激起小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在课中课外都可以玩耍,是小学生在玩耍这些计算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克服了原本不能突破的心理障碍,把原本看似很困难的计算轻而易举地学到手。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直观的动感画面,揭示潜在规律。直观形象的东西是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生硬抽象的东西人们接受起来很困难,这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认知规律。对于能力和经验均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生硬抽象的数学知识就更加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尽办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有关数学知识的生硬状态和抽象性,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和创作各种极富动感的教学画面,把几何图形的分解过程直观展现在小学生眼前,让小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有关知识。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教师教学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要时刻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利用信息技术中现有的相关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练习题,在课上理论知识讲述完成后,统一安排学生做练习,通过练习软件的自动测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从而直观地观察到每位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原则

1.遵循适度原则。凡事都应该把握一个度,不能不为,也不能过度为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同样也应该严格遵循适度原则,不能一味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整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涉入量一定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标准上,不可以太多,以免失掉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内在价值,让数学课变相成为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技术含量越高,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价值才越高,教师还是应该在保持数学教育的本质价值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一些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数学。在二者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仅仅只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辅助性工具,只有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是最为有效的,小学数学的教育手段才能算得上是创新成功。2.讲求实效原则。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走形式、走过场上,各地区的小学学校都应该把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真实地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用实践检验真理。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追求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让二者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得到实际效果。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可以说是遵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规律,二者间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无论是单纯的数学教育还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追求实效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高效完成小学数学教育的手段创新工作,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四、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可以让小学数学教育一改枯燥乏味的前态,赋予小学数学教育趣味性、生动性,让小学数学更加形象具体,更容易被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接受并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把怎样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并在整合的时候,淘汰错误的、不合理的整合方法,探寻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达成有机整合。

作者:张盈盈姚兵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

一、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主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合作学习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形式,形成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的信息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重视小组合作,发挥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

二、改进激励机制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肯定其成绩,并准确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还要适时提醒,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症结,剖析问题,增强学生的信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其学习潜能,使设备能物尽其用,学生能人尽其才,各显其能。

三、结合实际调整教学顺序

一般传统学科强调打好基础,课程的章节编排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不宜调整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而信息技术课重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按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顺序,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Word版面设计时,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输入一段文字编辑排版,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又如,对还没有学习电脑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先教他们如何上网,如何使用鼠标、键盘,如何浏览网站,如何存盘,如何复制文件等,待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后,再讲授版面设计等较深、较难掌握的内容。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产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把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进而自主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处理好讲解和实践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课堂讲解和上机实践的关系,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用1/3的时间来讲解,2/3的时间让学生上机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上机实践质量,教师尤其要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如教学Word文字处理、图形处理时,先结合演示讲解文字处理和图形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上机,教师课堂巡视,以便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位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完成得较好,则请该生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既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指导,又锻炼了小助手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当堂学习内容。叶圣陶有诗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有法,但无定式,贵在得法。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如果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我们都应该尝试并实践之。

作者:王三军工作单位:许昌市南关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