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挑战性运动环境创设技巧论文

时间:2022-09-17 05:06:00

幼儿挑战性运动环境创设技巧论文

文章摘要:在幼儿体育运动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情景,适度创造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困难”,使运动环境具有适宜的挑战性,会使幼儿不断的体验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在创设挑战性运动环境时,教师要全面思考,在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挑战性体育活动运动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一直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融保育与教育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在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在幼儿体育运动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情景,适度创造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困难”,使运动环境具有适宜的挑战性,会使幼儿不断的体验到参与运动的快乐。在创设挑战性运动环境时,教师要全面思考,在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让幼儿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运动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激发,让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适当增加运动难度,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无论年龄是否相同,幼儿的运动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运动能力,小步递进的调整环境,适当增加运动难度,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1、不断调整运动情景

挑战幼儿的运动能力,教师不仅要做到运动难度的递进,还应通过调整活动环境,丰富活动情景,让幼儿不断调节,控制身体运动方式,从而顺利的进行身体活动。首先,注重活动内容的情景性。教师可赋予活动以一定的主题、角色与情节,使活动内容游戏化、趣味化,将游戏规则有机渗透在与角色、情景相对应的活动中。教师还可逐渐引入简单的竞赛性情景,渗透竞争意识,让幼儿充分体验和释放快乐感受。其次,要注意体育游戏的多变性。游戏自然、好玩、多变,能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培养幼儿的意志力,提高幼儿自主运动的能力,唤起他们对成功和胜利的渴望。再次,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游戏材料应体现简单、安全、有趣、耐玩、富有实效等特点,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游戏“营救小动物”,教师在攀爬网的不同位置上悬挂“小动物”,让幼儿攀爬一定的路程或高度营救“小动物”,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身体支撑能力以及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又如体育游戏“探宝”,教师将竹梯、木板等架设成不同高度,在下面放置“宝贝”,让幼儿设法摘取“宝贝”,幼儿可以单独或结伴完成,有助于提高自身协调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2、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难度

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应融入到有意识的环境创设、针对孩子的游戏需要所做的动态环境调整以及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接纳幼儿特有的感受方式、表现方式,把握他们的游戏线索,并顺应幼儿的运动流程和需要,对环境进行调整(如及时增添幼儿需要的活动材料,整理、去除环境中多余的、可能妨碍活动开展的东西等),使幼儿的活动得以拓展。如:在利用平衡板进行身体运动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自身能力调整平衡板的摆放形式和高度,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通过;又如“穿越铁丝网”,教师可将橡皮筋穿绕成网状,让幼儿小心穿越,以后逐步以增加网状密度,限定时间,悬挂响铃等方法,鼓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加快身体运动速度,提高运动质量。

二、渗透多种相关经验,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在创设挑战性运动环境时,教师既应有效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又要有机渗透多种生活经验,注重提高幼儿自主观察,判断和自我控制等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注重细微调整

在创设挑战性运动环境时,教师可给予幼儿共同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摆放活动器械。由于每个幼儿的摆放形式和间隔距离不同,因此幼儿在活动中要逐步学会观察环境的变化,经过思考,判断调整自己的身体运动方式,这其中就包括视觉、思维、判断和采取适当行为能力的锻炼。

2、鼓励交流分享

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在体育活动场景中创设多条难度不一的行进路线,并配上生动有趣的、醒目的指路标志。如:为大班幼儿配备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的“交通标志”,提示幼儿哪条“路”可以通行,哪里应该“小心”,哪两条“路”是交叉的;为中班幼儿提供“笑脸”,“哭脸”等图示,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志和面部表情选择行进路线,这对幼儿来说既是挑战,也能丰富生活经验。

同时,教师可积极创设交流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语言、动作等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活动中让幼儿和同伴交流运动的方法,互相学习;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共同分析失败的原因或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在交流分享中提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环境作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在运动过程中,幼儿面对困难或尝试新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时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这反映了幼儿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教师可充分发挥环境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1、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幼儿对于运动的兴趣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对器械运动感兴趣,有的喜欢模仿他人的运动方式,有的向往激烈的竞赛场面,有的想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展示自己的动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教师应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运动兴趣,充分利用幼儿的喜好和愿望,以游戏形式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玩伴、游戏材料器械和游戏方法,使幼儿始终快乐的参与其中。在幼儿运动过程中,教师可经常组织一些需要幼儿结伴完成的活动,鼓励幼儿挑战自身的运动能力,同时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教师可以利用竹梯组织“抬轿子”的游戏,鼓励若干幼儿共同抬起竹梯,步调一致的朝同一方向移动;针对大班幼儿喜欢竞争、关注班级荣誉的特点,教师可在“探宝”活动中增加班级之间的竞赛环节,比一比哪个班级找到的宝贝多。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幼儿在挑战自我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2、利用或改造自然环境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充分挖掘环境资源,创设情景性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得到锻炼。例如:在中班幼儿的爬行活动中,我们先组织幼儿爬过用长圆桶搭成的半封闭的、有各种障碍物的管道,然后建议幼儿爬过两头可见光的长圆桶,最后鼓励幼儿携物爬过用长圆桶连接而搭成的又黑又长的窄小通道。这类爬行活动会带给幼儿难忘的游戏体验:在爬过窄小通道时,幼儿必须腹部紧贴地面,俯卧挪动,方能从障碍物下通过,它有助于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外,在黑暗的通道里爬行,除了挑战幼儿的空间判断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感知能力。再者,又长又暗的通道对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挑战,它考验幼儿能否克服恐惧心理,坚持爬到洞口,完成任务。在活动中,许多幼儿互相鼓励,共同应对适度变化的游戏环境,变的大胆、坚强,既满足了身体发展的需要和运动欲望,又在挑战自我的同时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四、开展各种野趣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

为了弥补由于自然环境缺失所带来的运动缺陷,应在课程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利用自然条件锻炼的内容,鼓励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尝试新奇的、富有挑战性和野趣的体育活动,如泼水、玩沙、轮滑、远足、简易定向运动等。教师在设计野趣活动时应拓宽视野,挖掘多种自然资源,从而给予幼儿多种真实的体验,感受在自然环境中活动的乐趣。野趣活动应体现适宜性和充分性的特点。公务员之家

1、适宜性

适宜性是指挖掘自然环境中可锻炼的因素,融多种运动方式为一体,满足幼儿当前的心理需求与运动能力水平,促进幼儿发展。首先,排除活动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野外活动环境中会有许多不安全因素,有时甚至潜伏一定的危险,因此教师应事先勘察,如大草坪周围是否有浮萍遮盖的小河,树林里是否有沟和洞,沙地里是否有尖锐物,等等。教师要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或调整活动地点,或做好相关警示标记,以提高幼儿对活动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警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活动安全有序的开展。其次,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如:沙地具有松软、流动的特点,可任人推、压、踩、踏,适宜开展诸如沙中探宝,追逐等活动;山坡具有不同的高度和坡度,适宜开展翻滚、攀爬等活动。再次,选择能发展幼儿运动的活动环境。如:在树林中开展追逐躲闪、捉迷藏、藏宝寻宝、军事游戏等活动;利用公园内有一定间隔的石墩桥开展徒手前进、快速前进、持物过河等游戏,等等。

2、充分性

教师可以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组合各种活动场景,增添多种器械,使活动空间得以拓宽,活动内容更具吸引力和难度,活动时间适当延长,从而使幼儿的运动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情绪得到尽情的宣泄,体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增强。如在“探宝活动”中,教师巧妙利用活动环境,不仅鼓励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身体运动能力,而且引导他们借助自己及同伴的智慧和力量,克服活动过程中的困难,顺利完成任务。

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可有效的促进孩子学语、走路、认字及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以后童年,少年期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并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孩子进行体育教育,还可完整教育体系,建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科学飞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为幼儿创设挑战性的运动环境,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为幼儿今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