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8 02:52:10

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分析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包括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创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学校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能,还包括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学科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如果能够正确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则会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劣化。最后,学科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情绪、兴趣、思维能力、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科教与学的效果。

二、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面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校与教师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师资培训工作得到了重视。然而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不足等问题[1]。(一)教育模式缺乏融合性。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真正领会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只将其当作一种学习指导方法或是心理辅导方式,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人为地分离和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整体目标,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达成,而较少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不能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谈到如何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通过与学生谈心、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来进行,认为三者是独立分离的关系。教师不能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教材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二)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虽然作为学校教育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但在出发点和目标上存在重合性。从理论上来说,二者应该能够整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偏重学科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给学科教学目标,优先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问题的矫正,窄化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三)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一些教师在学科内容渗透健康教育安排上随意化,缺乏系统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没能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阶段、认知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科能力发展水平,不能紧扣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成长的具体特点组织教学材料,使得学科教学与学情脱节。事实上,我们倡导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零散的、无系统性的,而是有系统性的、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保证实效的科学融合,是对学生“知、情、意”的系统渗透[2]。(四)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第一,教学过程形式化。由于教育对象、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存在诸多变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有效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难点。虽然教学过程也有共性,在学科渗透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是有效保障学科渗透的关键,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科渗透就是多做些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实际上却是“旧瓶装新酒”,表面看起来热闹,实则内里虚假,形式化的教学过程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简单化。由于教师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处于被动状态,教育方法单一、重复,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严重。一些教师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单一的说服教育方式,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惩罚制度,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第三,教学评价单一化。由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性、较为隐性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学科渗透的教学评价中,往往无法使用一个简单直观的评价方法去评判。而现实教学中,教学评价往往套用简单空泛的评价公式去衡量,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五)教师素养缺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缺乏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与学科教师关系不大,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这种认知偏差导致教师难以实施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更新理念,转变观念。第一,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领导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学科教师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支持和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学目的观。第二,学生的心理、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缓慢隐性的过程,难以在教师的教学业绩中显性衡量,这就造成教师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不积极、难突破。学校要引入新的教师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为评价标准,应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效性来评估和衡量教学效果。(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积极健康的品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科教师要自觉进入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活动,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3]。(三)创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创设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创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自由环境,教师要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情境,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化解学生心理困境,从而形成群体心理优势,创设共同提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环境。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作业批改中的简短评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教育效果。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管理、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确保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慧丽.浅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趋势[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52-53.

[2]信忠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41-42.

[3]曾天德,江琦,张大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问题及对策[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160-164.

作者:林素莺 单位: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