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中心理学运用

时间:2022-04-20 09:53:00

恢复性司法中心理学运用

恢复性司法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应型司法模式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刑罚思潮,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犯罪处理活动的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恢复性司法已在数十个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目前除了美国和英国外,恢复性司法也相继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兴起。2002年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第11届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的基本原则》的决议草案,也倡导在刑事事项中采用恢复性司法方案。可见,恢复性司法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项刑事司法模式,对现行的刑事司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

2002年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草案将恢复性司法定义为:恢复性司法是一种通过恢复性程序实现恢复性后果的非正式犯罪处理方法。所谓恢复性程序,是指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协商,并经过以专业人员或社区志愿者充当的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并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所谓恢复性结果,是指通过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使被害人因犯罪所造成的物质精神损失得到补偿,使被害人因受犯罪影响的生活恢复常态;同时,也使犯罪人通过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重新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的谅解,并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区。

二、恢复性司法的特点与传统的报应型司法模式相比,恢复性司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主体广泛从现实的角度考察,犯罪影响的是被害人、犯罪人及其家庭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犯罪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与他们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在恢复性司法中,被害人、犯罪人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都应有权利参与进来。

(二)处理方式灵活恢复性司法要求犯罪人承担的责任形式有调解、道歉、赔偿、社区服务、生活帮助等等,尽可能降低了实现正义的成本,以更符合社会各方利益的方式处理犯罪案件。

(三)追求目标多元霍华德·泽尔最早提出,司法正义还是一种修复正义。在他看来,对犯罪的正确反应不是惩罚,而是恢复犯罪所造成的各种损害。恢复性司法要求犯罪人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承认犯罪行为是自己的错误选择,并积极地挽回犯罪造成的后果,恢复被害人身心状态和财产,恢复犯罪对社区造成的损害等等,并且鼓励被害人和社区成员都积极地、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司法程序中去,使被告人减轻对社会的抵抗情绪,也能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促进81被告人与社区的融合,使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升华到一种更和谐、更牢固的境界。

三、心理学在恢复性司法中的应用实施恢复性司法的最终目的是不在于报应与惩罚,而是为了使犯罪人改恶向善,实现重新社会化,适应与回归社会。因此,在恢复性司法中,心理学的应用将成为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对犯罪人进行心理矫治,帮助其改变或消除引起犯罪行为的异常心理或人格障碍人的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犯罪学传统理论把犯罪成因归结为复杂多样的因素,既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法纪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扭曲的心理原因,如畸形的需求欲望、易激惹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的两极性、不良的心境,以及某些心理障碍和变态心理等。还有学者从人格方面对犯罪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异常犯罪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决定其必然出现社会文明所不能容忍的犯罪行为。[5]正是因为犯罪行为及其犯罪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仅仅单纯地依靠教育改造,而没有心理治疗的参与,对犯罪人进行犯罪矫治,是无法达到犯罪行为矫治的最佳效果的。运用心理测验、生活史调查、行为调查、面谈、犯罪事实判断等专门方法,对罪犯的心理素质、个性特点和心理疾病进行考察与判断,寻找引起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缺陷的总体状况与犯罪心理结构的个别差异,再通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通过心理矫治,可以增强犯罪人做正确事情的动机,使紧张的情绪得到宣泄,并释放潜能,改变认知结构,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改变或消除引起犯罪的异常心理或人格障碍。

(二)排除不适合参与调解者恢复性司法的目的在于使犯罪人与被害人、社区的关系得到恢复,而当事人之间的调解是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恢复性司法的调解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有权利参与其中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因此,在判断合格的调解当事人方面,不仅要从年龄上进行区分,更要从当事人的精神状况方面进行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