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资源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30 03:42:35

全纳教育资源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一、全纳教育理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在大会上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并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理念。每个儿童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些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并且普通学校要有容纳不同需求学生的能力[1]6。全纳教育理念追求社会公正、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特殊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有了全新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隔离式教育”——“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四个阶段。这一发展历程从教育领域反映了人们对人权、公平的不断追求。全纳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研究新领域,受到各国的关注,但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托尼•布思认为,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要促进学生参与附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团体活动,并减少对学生的排斥[2]19。美国全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学校适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2]19。Allan认为全纳不仅仅指特殊需要的儿童,更重要的是确保学校和专家的转变不使一个儿童被排除在外[3]。我国学者黄志成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4]。全纳教育定义的差异源于文化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虽然各国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没有形成定论,但对于全纳教育理念基本一致,即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主张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学校之中,反对教育排斥与隔离。全纳教育价值取向相对一致,即注重教育公平性,学校接纳所有儿童,使其得到应有教育。全纳教育价值取向从关注一部分学生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从关注个体转变为关注集体、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合作[2]17。全纳教育以平等、自由、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哲学理念,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受高质量、适合他们自己特点、平等的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适合不同学习特点儿童、没有歧视的教育[5]。

教育公平是一种教育理想[6]。教育公平的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公平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与评价标准。全纳教育背景下,教育公平性体现出当代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目标和评价标准。然而教育的客观差距与差异也是不容许忽视的。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了教育无法实现绝对的平等。绝对的教育平等也不符合社会现实。即便是在全纳教育中,教育公平也是相对存在的。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在众多差距中找到教育平衡点,适应所在地区的发展。全纳教育理念指引当今教育公平由理想走向实践。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内涵[7]。教育公平在理念上追求全纳教育,在社会物质层面上希望实现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全纳教育理念实质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压制的反抗,是对社会契约的修订。这一矛盾直接推动教育理念的进步,推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注入活力。教育的公平性为人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全纳教育理念是一种追求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理念。它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转变教师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全纳教育潮流中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平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全纳主义者在宣扬全纳教育、尊重差异性、“异质间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的同时,走向了极端主义。在《萨拉曼卡宣言》中强调“每一”、“必须”,追求一种完美式、绝对化的教育平等。Will认为,人的个别差异是自然存在的,用正常、异常的标准划分儿童的做法是武断的;全纳教育打破教育中的等级划分,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学习、成功的地方[8]。全纳教育的哲学反思可以让我们对全纳教育有一更为深刻地认识。Kauffman认为,如果说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等)奠定了全纳教育的社会文化基础,那么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孕育了全纳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9]。后现代主义者追求多元化、尊重个体差异、进行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对权威、科学理性进行彻底批判。因而,对于全纳教育应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全纳教育者认为,教育要打破等级差异,使所有儿童在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国家应构建全纳学校、全纳社区,进而构建全纳性社会。Kauffman认为教育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存在尽可能大发挥学生才能的多样化的安置形式[10]。邓猛、肖非等人主张在西方全纳教育者宣称全纳教育超越任何经验或实证研究的时候,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需要克服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两大流弊,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使特殊育学科体系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11]。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

(一)资源与教育资源

资源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资源是指物资、动力的天然来源[12]。资源,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3]。《辞海》将资源解释为:资源,指资财的天然来源,一国或一定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1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5]现代资源观扩大了资源概念的外延。20世纪90年代将资源划为三类: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这意味着将非自然的因素纳入到了资源的范畴之内。教育资源概念的争论相对较小。一般而言,教育资源指在教育活动的一定时间内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1)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教育资源投入多少,及其利用效率高低是评价教育效能的标准之一;(2)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16]。教育资源“三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是用货币形式表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成为教育资源[17]。教育资源“四要素”论认为,教育资源除了人力、物力、财力外,还应包括教育信息及教育经验。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18]。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逐步体现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其外延范围也随社会发展而扩大。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计算机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领域流行术语。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性认可。当谈及“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时,人们往往会将其与“信息教育技术”这一术语混在一起。何克抗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当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应用与推广”[19]。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式课程项目(OpenCoursesWare),开启了学习资源发展的新时代。它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理念,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国学习者、教师等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促进世界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全球知识传播[20]。“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向教育者、受教育者、自学者提供的,基于非商业目的的”[21]。具体包括:(1)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包括课程资料、教材、多媒体视频、多媒体应用、博客等材料;(2)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包括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3)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即开发、、应用OER的工具[22]。这种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二)特殊教育资源概念及其内涵

目前学界对特殊教育资源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文章需要所给出的规定性定义。如郑权、陈琳将特殊教育资源定义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23];一种是描述性的解释,邢光认为,特殊教育资源是指促进特殊教育发生和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是特殊教育各项事业得以高效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24]。全纳教育研究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全纳教育的讨论方兴未艾。本文基于以上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述,把握特殊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对特殊教育资源做出新的阐释,望引起学者对特殊教育资源及其概念的关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的定义: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基于各国社会历史条件,对特殊教育具有信息、功能和价值作用的,并运用到特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特殊教育资源从全纳教育理念出发,更要基于各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

全纳教育追求完美式的教育理念,目前这种极端式的多元化、“异质间的公平性”、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在各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即便是美国、英国,“完美式”的全纳教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全纳学校、全纳社会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各国的教育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本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我国的“随班就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适应了现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特殊儿童受教育问题。当然这一模式还有待于完善。

2.特殊教育资源应促进特殊教育运转与发展

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保证特殊教育正常运转,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性目的。离开特殊教育的运转与发展,特殊教育资源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更称不上是特殊教育资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公平,使特殊儿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会、过程、结果公平的权利。

3.特殊教育资源要在特殊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这涉及到特殊教育资源的外延问题。全纳教育的传统根基是实用主义,因而全纳教育注重教育的实证性。特殊教育资源离开现实而谈理想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资源。可以从实体性物质资源与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等资源来谈。实体性物质资源包括: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场所、设施、设备、资金、人力资源等,如特殊学校、资源教室、接纳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及学校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特殊教育的社区资源。特殊儿童的学习不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基本的生活、生存技能。宁波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非物质实体性的信息、经验资源有:特殊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特殊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全纳教育的发展更为便捷化。特殊教育网络课程开发将会使课堂教育真正延伸到家庭、社区,全纳教育理念就不会局限于狭小的空间。

4.特殊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四化四性”:即教育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以及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同性[25]。教育信息化最终要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目标。特殊教育信息化既包括教育性和过程性,也包括社会性和服务性。社会应从全纳的角度和社会发展角度正视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特殊教育对象的异质性特征,决定了特殊教育信息化应当加强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专用设备的建设,满足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通过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人性化原则,体现全纳教育对于每一个儿童需求的尊重。

三、全纳教育理念及特殊教育资源定义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全纳不等于“只接纳”,教育公平不等于“一律平等”。全纳教育理念强调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建立更公平的社会之基础[26]。这种理念主张打破隔离教育的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满足教育需求。全纳教育环境下残疾儿童比在隔离环境中表现出更积极的社会情感、沟通技巧与行为[27]。特殊儿童及弱势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帮助与学习中消除歧视与偏见。“随班就读”似乎较好地实现了对全纳教育理念的阐释。将特殊学生接纳到普通班级中,但却并没有制定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方式,使得这些随班就读的学生为“随班就混”。这样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教育,只是将其视为普通学生的陪读生。将特殊儿童纳入到普通班级不是追求一种教育形式,而应视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个别化的教育干预计划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引导与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学习与生活集体。

(二)尊重学生差异,从统一转向多元化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个体差异性提供了心理学支持。个体的差异是由于智力组合差异造成的,这种组合没有优劣之分。[28]学生之间的差异既受生理差异的影响,又有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信息化社会使得信息以爆炸式、多元化形式呈现,统一化、批量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现代社会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生评价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纳教育理念注重在公平、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突出教学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而不是单一式的为教学而教学。学生的评价也应突出差异性,突出对学生评价的人文关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成长,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找到学生发展的优势。教师可以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发展,从纵向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把握每一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共享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不同需求建设数字教育资源[29]。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全纳教育发展重要基石。开放教育资源是基于资源开放共享的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其目的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免费开放,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资源转化为网络化形式并加以呈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实现高等院校、专门特殊学校的教学视频、资料信息共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突破由于特殊教育对象个体异质性强而造成难以提供及时、有效干预的难题,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掌握教育,干预信息,进而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有机结合,实现全纳教育这一理念。特殊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指建设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信息资源平台、各类特殊学校的教学资源、专门的学科网站,进而为各类特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获得相应的特教知识,为干预技能提供平台。

(四)融合学习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对接

全纳导向的普通学校应克服歧视态度,创建开放社区,建立全纳社会,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权利[1]7。实现学校与社区融合是全纳型社会基本的形式。传统学校教育将学校与社区割裂,而全纳理念导向的普通学校打破学校围墙,使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结合。社区化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认为全纳教育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减少由于文化、课程、当地学校社区原因而造成的排斥;强调学校在建设全纳社区中的作用,在取得成绩同时强调全纳价值[30]。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既是全纳教育建设导向,也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宁波达敏学校建设社区大课堂,使用生活活教材,居民以及教师开展社区化教学,实现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自食其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31]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发展推动了开放社区建设,特别是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交流平台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现代化的学习型社区不再是一种想象。

四、结论

全纳教育成为教育界新的研究领域,对于特殊教育及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纳教育追求教育的多元化、差异性、公平性,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全纳教育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科学理性的挑战尚未结束。激进全纳主义者的极端完美式教育追求的局限性,使全纳教育蒙上了理想化的面纱。特殊教育资源应从本国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突出对特殊教育运转和发展的信息、价值、功能作用,并应将之用于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作者:郭强1冯建新2工作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