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时间:2022-01-10 02:49:24

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论文

【摘要】上映于1965年3月2日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类电影《音乐之声》,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愈发珍贵。哪些因素使该影片成为“尽善尽美”,具有世界性主题的艺术佳片呢?本文以影片的主题、插曲音乐、音乐教育特点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对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教师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寓教于乐;音乐;审美教育;情感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很有造诣,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与美的统一,所谓“尽善尽美”。孔子还认为,音乐不但要做到善与美,所表达的内容还要纯正无邪。1966年荣膺第38届奥斯卡金奖的电影《音乐之声》,就是一部在形式上、内容上均符合“尽善尽美”的佳作。电影本身已超越了对本民族的影响,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音乐之声》讲述了让修道院又喜爱又恼怒的玛利亚修女(朱丽•安德鲁斯饰)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家当第13任家庭教师,她用爱心、才华和人格魅力温暖了失去母爱多年的孩子们。她的到来为特拉普家注入了活力,也赢得了英俊能干,同样也有音乐才华的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心。他们度完蜜月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不愿意为纳粹效力,最后全家人在朋友的帮助和掩护下,逃离纳粹的控制,重获自由。纵观全剧,该片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构成了其“尽善尽美”的布局和构思。

一、世界性的主题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爱学生、爱家人、爱祖国,浓浓的爱意和人文主义情怀贯穿全剧,成为影片的主题。该剧精准而深刻地诠释了爱,对孩子的爱、对恋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展现。我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并非所有电影艺术都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而《音乐之声》因深刻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该影片的影响力巨大,1965—1970年间,陆续在美国、中国香港、英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瑞典、芬兰、丹麦、西德、意大利、法国、挪威、日本首映。1975—2007年间,应观众强烈要求,陆续又在日本、芬兰、美国、挪威、英国等国重映,期间更有国家多次重映。爱的主题,这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该剧对人性的真、善、美的歌颂,集中表现在玛利亚、冯•特拉普上校和孩子们身上。女主人公玛利亚自幼生活在严肃、呆板的修道院,但这些没有压制她的天性,她依然保持着人性的优美,生性活泼、精力充沛、乐观机智,热爱大自然。她在对待孩子方面展现了伟大的母性光辉,和蔼可亲又生动有趣。她带孩子们划船、爬树、逛集市、野炊、学音乐,等等,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孩子们的能力。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来自于贵族家庭,有着翩翩风度和良好的修养,和玛利亚的出生有天壤之别。他似乎是个只顾工作,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严厉、刻板的父亲。可实际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慈父,对孩子爱得深沉而含蓄。孩子们则纯洁无暇、调皮可爱。因缺乏母爱,故意以挑衅老师的方式来换取父亲的重视。当孩子们遇到好老师以后,进步则非常大。该影片因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超越了狭隘的爱情和亲情,升华了电影主题,使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音乐之声》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剧中正直、勇敢的冯•特拉普上校不顾纳粹的严密监视,在希尔斯伯格音乐节上演唱爱国歌曲《雪绒花》,深情吟唱表达了对祖国崇高的敬意和忧虑,激起了全场奥地利同胞强烈的爱国共鸣,全场观众都跟着唱了起来,许多人热泪盈眶。此情节不禁使笔者想起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那篇感人的爱国题材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个人如果不爱国,哪怕他才冠天下、腰缠万贯,灵魂也是丑陋的,必遭世人唾弃。

二、寓教于乐的电影插曲

优秀的电影作品,一般也有优秀的插曲相映成辉。除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内容等精彩之外,插曲也会对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思想感情等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无乐不欢。有些电影插曲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的影响力,广为传唱,成为影响几代人的音乐作品。因为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音乐的魅力是物质无法替代的。伴随着熟悉亲切的电影插曲,会使观众回忆起观看影片时的愉快感受。《音乐之声》有三首量身定做的插曲,音乐语言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金曲,老少皆宜,为电影增色不少。它们分别是音乐情绪活泼轻快,采用比拟手法来教儿童们学唱唱名和音阶的歌曲《哆唻咪》;旋律轻快跳跃、诙谐幽默的《孤独的牧羊人》;旋律轻柔流畅、优美抒情,流露出主人公对祖国深情守望和祝福的歌曲《雪绒花》。其中歌曲《哆唻咪》由奥斯卡•哈默斯坦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歌曲采用大调式、2/4节拍和二段式结构写成。此曲音乐感染力极强,歌词采用同音异字、谐音双关的手法写作。例如歌曲中教儿童学唱名的方法,“Doe”(母鹿)与“Do”(唱名)同音,“Ray”(光线)与“Re”(唱名)同音,“Me”(我)与“Mi”(唱名)同音,“Far”(遥远)与“Fa”(唱名)同音,“Sew”(光线)与“So”(唱名)同音,“Tea”(茶)与“Ti”(唱名)同音等,深入浅出,其生活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儿童一听就会,欣然接受。《音乐之声》是音乐的世界,有趣的是上校有7个孩子,正好是一组音阶的数量。因此,玛利亚教孩子们认音阶的方式就生动形象了,孩子们按照年龄从小到大,依次代表Do-Re-Mi-Fa-So-La-Ti,他们来到有台阶的公园,从台阶的底层依次跳到高层就是Do到Ti的音阶上行,再依次跳到底层,则是Ti到Do的音阶下行。这种教唱音阶的方式简单易学,孩子们的参与度高,通过寓教于乐,孩子们很快就牢牢掌握了音阶的唱法。玛利亚十分善于掌握教学的机会和节奏,在游玩归途中,玛利亚反坐在马车夫的旁边,面对着孩子们,手握马鞭引领着孩子们唱三度、二度音程,Do-Mi-Mi,Mi-So-So,Re-Fa-Fa,La-Ti-Ti,正是她高超的艺术教育手段,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得孩子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提高了音乐能力,并学会了许多歌曲。电影中,孩子们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以及参加音乐节表演,等等,无不营造出和谐、美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三、音乐审美教育理念贯穿全剧

这部拍摄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影片,画面优质。观众们不仅欣赏到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脉、草地、森林、湖泊,富丽堂皇的异国建筑,而且更为剧中女主人公玛利亚博大的教育理念所感动。这种美育理念具体体现在玛利亚对孩子们成长的追求上。从现代审美教育的角度,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即“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偏重于感性;在知识技能教学与欣赏表现活动的统一中偏重于欣赏表现;在规范与自由的统一中偏重于自由;在严肃与愉悦的统一中偏重于愉悦。”我们发现,玛利亚对孩子们审美教育的实施,自觉遵守了采用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她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潜移默化受到感染熏陶,而不是一味采用说理、讲解、授予的形式。玛利亚对孩子们的教育暗自契合了儿童审美教育原则,显示出她本人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情感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说教。家庭教师玛利亚教育孩子们的方法是以情动人,因为她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她情感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其人格的力量,使一群“熊孩子”真心觉得这个老师和别的老师不一样。玛利亚情感真挚,对孩子们的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在教孩子们唱歌时也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孩子们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玛利亚因情感问题离开冯•特拉普上校家,孩子们还因为思念她而瞒着父亲去修道院找她。玛利亚教育这群孩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陪他们一起玩耍,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真正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大姐姐。温暖了孩子们缺乏母爱的心。之前的12任家庭教师都被淘气、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们给气走了,只有她以大度豁达和幽默化解了尴尬,度过了最初令人难过的时候,并思考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影片中,真正撕去孩子们冷漠面具、赢得孩子们信任的是在一个雷鸣电闪的暴雨夜晚,上校最小的女儿最先跑到玛利亚的房间,因为她害怕电闪雷鸣,玛利亚用母亲一般的慈爱和力量,给了她安全感。接着余下的孩子都跑到了她的房间玩耍,包括因和男朋友约会淋雨归来的上校大女儿。玛利亚和上校所有的孩子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之后,孩子们从此主动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秘密告诉她。玛利亚是一位无师自通儿童音乐审美教育真谛的大师,是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必然也是朝气蓬勃、生性灵活、有怜悯心的人。可见儿童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很简单,那就是亲切活泼、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既佩服你又尊重你。目前,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在儿童音乐审美教育理念方面能超过《音乐之声》的电影,经典一经产生,恐难逾越了。

四、结语

可以说玛利亚因音乐而与冯•特拉普一家结缘,上校之所以娶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家庭教师,而非身份高贵的男爵夫人,主要是因为玛利亚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教育才能和独立、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电影佳片《音乐之声》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百老汇演出,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位居北美影史票房第三名,同时也是史上最卖座的歌舞片。该片带给我们太多感动,正如影片的名字“TheSoundofMusic”,音乐有着让人着迷的感染力,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喜悦。

参考文献:

[1]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材编写组编.中等师范学校课本音乐(试用本)[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杨琪.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5]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周向东,聂翔.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J].电影文学,2012(16).

作者:杨梅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