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9:38:41

学前课程

学前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策略探究;学前教育;问题;专业舞蹈课程

当前,国家及社会大众对于中职学前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及实用性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素养,实现良好教学实效。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针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教学方式,无法因材施教,达到良好教学实效。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影响教学实效。(二)学生素质能力差异巨大。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数量名额,不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强弱,致使招生上来的学生学习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以专业舞蹈课程为例,很多新招上来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没有扎实的舞蹈根底和较强领悟力,其动作协调性较差以及不具备良好编舞能力等诸多问题弊端,极大影响舞蹈课程教学实效[1]。(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实用性。当前国家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发展迅速良好。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材内容缺乏针对实用性,不能有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人才。与此同时,与教材内容匹配的影音视频资料也不能与时俱进的全面化更新,无法适应现阶段教学需求。(四)教师对学前教育特点缺乏关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师都是源自艺术院校专业科班,具有着专业舞蹈素养及全面舞蹈功底。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对于中职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具体学前教学实践缺乏足够了解,因此导致无法对于学前教育人才进行有效指导。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遵循着艺术院校培养模式,不能有效结合学前教育特点及教育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无法对学生实施良好实用性教学。以至于使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目的和专业实际运用,无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效[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具体教学策略探究

(一)针对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理念,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差异和舞蹈基础,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这样可以保障基础扎实的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的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基础薄弱的学生显著提高舞蹈能力。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实现良好教学实效。(二)教师积极提升学前教育知识素养,增加教学实践经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师要定期去不同幼儿园等幼教机构调研、见习教学,从而更准确了解学前幼教职业要求及实践需求,再重新审视规划自身舞蹈课程教案设计,保障学生能从中学到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促进良好教学实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提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素养,对于学前教育幼儿园及其他幼教机构的时时最新动态及教学经验理念要善于吸纳总结。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的课程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授以学生专业实用的教学指导,实现教学实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不应只关注舞蹈学科专业性,还要考虑到学前教育幼教人才的基础实用性要求。在设置课程培养目标时,要难易适中,契合舞蹈专业基础特性,来进行学前教育岗位人才培养训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培养目标即是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理解舞蹈基础知识,再经由基础舞蹈训练全面提升学生个人形体仪态,加强侧重培养训练学生舞蹈编创和领悟力。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学前教育幼教人才职业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形体仪态训练,以及较好的幼儿舞蹈的编创力及领悟力训练,促进学生综合舞蹈素养提升,实现良好教学实效[3]。(三)依据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教材编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材内容要严格依据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人才及管理需要来进行编撰。将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岗位需求及培养方向等作为教材编纂的前提基础,保障教材编撰符合科学性及实用通用性原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教材编撰一定要结合学校资源及学生个体学习接受能力,遵循实用性及科学性为编撰原则,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实际需求作为编撰标准,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实效。(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热情,才能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实现教学实效。教师要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探究学习力,从而激发浓厚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综合舞蹈素养,满足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教学需求,实现良好教学实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了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之制定实施了具体策略探究。新时期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理念,开展有针对性及实用性教学模式,以促进学前教育人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良好教学实效。希望此文能给各位教师同业提供微薄参考效用。

[参考文献]

[1]王俊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07:128-129.

[2]施大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黄河之声,2013,16:64-65.

学前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实践性;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一些高校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授课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比较空洞,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性教育,实践内容缺少等问题导致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考核的内容以成绩为标准,这样的考核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成绩的掌握情况,但是不能对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进行真实的反映。因此,学前教育学要做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前教育学课堂质量,为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铺平道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

二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学前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前教育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教育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是学前教育学课程发展的宗旨。学前教育学在授课的同时,要多与企业合作交流,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岗位,同时,也可以将幼教企业的一些资源引入学前教育学的课程当中,丰富学前教育学的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授课体系。同时,应该将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合作学习,探索和研究学前教育学中的奥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前教育学的质量。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的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根据学前教育学教育现状来看,学前教育学科的教师工作认真,备课扎实,对教材的研读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十分彻底,并且对课本的延伸也做得相当好,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教内容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还有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式,不能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依然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学前教育学的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和演练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3.改革教学评价模式。评价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前教育学的评价方式只是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因此,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在了解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要有目的性地以实践性为导向,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作者单位:曾祥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作者:曾祥兰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粟华.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

学前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实施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办学力度,实施2019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认真探索和研究。本文具体结合广西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从而提出课程实施的有效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

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以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主,从儿童的角度指导示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职前和职后的衔接。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儿童文学鉴赏、朗诵、创编和表演能力,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立足于广西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有待发展的阶段。虽然在办学过程中,学生生源较少,教师队伍单薄,教学设备缺乏,但是在党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广西教育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一批茁壮成长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师生校外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化课程监管机制,从而实现以教促学、以教促教、以教促校,充分落实具有广西教育学院特色亮点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问题

经过广泛调查和研究,学校虽然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在高校组织和开展儿童文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主,并且能实现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足。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儿童文学的阅读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要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格成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数量不大,阅读情况不佳,学生阅读作品大多仅限于教师讲授或课本示范的作品,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鉴赏的能力偏低,缺乏儿童文学阅读的开放性、主动性、深度性和创造性。2.参与儿童文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多。虽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儿童文学讲座培训,但是时间有限,培训缺乏针对性,学生只是走走形式,听听教育,实用度不明显。同时,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还缺乏连续性和发展性,应该多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化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定,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提升综合素养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够,期望值不深。例如,教师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化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对自己未来的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生涯发展没有目标,不明确自己是否想成为儿童文学学科领域的专家。2.提高儿童文学专业化的途径不多。目前,教师参与儿童文学专题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听课评课、讲座报告和学术研讨等,教育途径比较单一,教师参与双师培训、校本培训、竞赛活动、出国进修等活动较少,这不能充分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核心素养和专业驾驭能力。(三)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实施的亮点,是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热点。通过分析现状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1.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设置的重点不突出。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改变传统的选修地位,增设幼儿文学、幼儿文学阅读与指导等相关课程,并且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构建具有师范生专业度和实践度的教学体系,突出儿童文学课程的示范性和创新性。2.学前教育专业管理不能体现儿童文学教育的特色,组织围绕儿童文学的有关调研、课题和科研活动不明显,出现“有活没人做,有人没活做”的情况,缺乏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广和深化普及,缺乏健全、科学和有序的监督保障体系。

三、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对策

通过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如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儿童文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校本教研和科研品牌,完善儿童文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以是下具体实施的研究对策。(一)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就业发展为导向,提高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水平。针对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重视度不高的现象,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围绕岗位需求,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实践实训,推广关键能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水平。广西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实施重点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关键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自我不断学习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它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为目标。同时,其突出强调独立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充分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基于关键能力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对儿童文学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也是关键能力实施发展的明显体现。调查发现,98%的学生普遍认可以就业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肯定关键能力的学习模式,支持儿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结合关键能力的领导力、创新力、执行力和融入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景互动表演、小组合作探究、儿童文学创编、成果比赛展示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沟通、创作、评价与反馈,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师范生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培养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儿童文学专业人才。(二)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针对教师对儿童文学课程投入度不强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要注重校本教研及培训,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深化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指出,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以广西教育学院为背景,学前教育专业注重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比较多,校企交流互动也比较紧密。基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体系,围绕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加强与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深度合作,到实训基地收集整理材料,充分利用幼儿园优秀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和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到幼儿园观摩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应用能力。其次,邀请幼儿园园长或有关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幼儿教师的故事,培训与儿童文学有关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最后,收集近年来的校企科研成果,如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学术专著或研究论文,已经上传的网络视频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课程研发,树立校本科研特色。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幼儿教师的交流与协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互帮互学,比学赶帮,建设相互学习、共同竞赛的教师群体,从而促进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同时,采取“老带新”和“传帮带”等教师培养制度,推动儿童文学课程发展,实现幼儿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幼儿教师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三)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改革。针对学前专业对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度不深的问题,儿童文学课程实施应充分强调大数据运用背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突出混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教室,从而推动儿童文学金课的教学优化改革。根据《广西“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努力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通过在广西教育学院实施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儿童文学教学框架,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辅之以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实现授课方式的混合,课堂组织形式的混合和评价方式的混合,从而优化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评价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可以合作建设特色“智慧教室”,打造适合教师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与科学技术接轨的智慧教室,将儿童文学建设为具有“两性一度”的金课工作坊,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交融。在学前教育专业下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是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热点。通过调查研究广西教育学院的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现状,充分实现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高校系统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学习能力,提高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深化儿童文学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最终,构造符合现代儿童文学课程发展需求的有效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蒋风.幼儿文学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刘智勇,陈婵娟,章文林.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05-106.

[4]张庭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3(6):91-92.

[5]郭群,黄紫绿.论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价值[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4.

学前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理论;实践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儿童为受教育主体。儿童和成年人比起来,就好比一块待琢的璞玉,一切都还没定型,身心都是如此。所以,幼师给儿童的指引和教导对儿童本身的成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能触动儿童的感官和想象力,是教师和儿童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按照学前教育当前的实际情况开设音乐课程子培养学前教育相关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其他教育类专业有共同的目的:走向社会,走向讲台,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做贡献。所以,为了明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在市场的导向下,掌握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量。学前教育专业专门为儿童教育提供幼师资源,作为教人育人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全面的人文素养。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音乐课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教授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幼师的音乐内涵和音乐品鉴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当前状况

就课程目标来说。当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都是照刻音乐院校的模子,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不及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学生,也达不到学前教育所定的标准。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方面的能力和知识要求越来越全面,然而教学条件和课程安排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学生学习状况来看,目前的课程还是传统的围绕理论知识,教学中只注重给学生灌输方法和技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却得不到锻炼,整体素质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这样,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将知识和技能成功运用在实际教学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足之处的应对策略

(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有能力承担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各个高校的音乐专业。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不错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这一点往往不被引起特别重视,而教师依然惯性地根据专业等级来要求学生,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超越本身能力范围的难题。为了实现师资力量的优化,我们要打造一支分配合理、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要满足以下几点具体要求:一则,在音乐知识和技能上有一定的学历证明和造诣;二则,有足够的幼儿音乐教学的经历,并有一定的口碑和好评;三则,对幼儿学习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研究经验的学者。教师达到这三点要求,以求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机会。教师不是生硬地放在一个屋檐下,而是彼此之间要互相沟通交流共同进步。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自己也要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去,及时巩固自己的实践本领,这是为了以防被时代所淘汰。同时,也要适当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这样才有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更久地立足于稳定的位置。

(二)优化课程设计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不足之处,及时改善音乐课程的结构和体系迫在眉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还不够,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也要进行优化。全面的音乐课程应当要建立在音乐理论知识上,以技能培训为关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同音乐课程中重复的部分不必赘述一次就好。注意建立不同的音乐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在不容易忘记的同时,可以更加灵活的应用。理论是为技能服务的,而技能是在实际中才发挥作用的,学生在音乐课上有实践的机会。

(三)升级教学方案

对于原来的教学内容要重新设计和结合,精简繁琐冗余的部分,这样让学生更能接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从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入手。现代科技网络发达,借助高科技手段实施教学,能够使知识概念更生动形象化。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要充满灵感的火花和新创意的可能性,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音乐毕竟不是文字,它最终有它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学习音乐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不懂就要及时问别人,然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中肯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对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突破瓶颈有重要作用。在课余兼职和实习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不光巩固了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在实践中学到了教学方法。

四、结语

学前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提出,大多数地区才开始着眼于课程改革,而幼教专业现在还多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本土化的成果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在其越来越成熟的路径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相关部门及单位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如校内、校外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此外,其还具有多样性特点。具体表现在存在地区差异性、教师素质差异性、儿童生活环境、智力水平差异性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实际课堂效果出现较大差异的现象。

二、中职学前教育存在的弊端

1.优秀教师资源匮乏。由于社会地位、实际薪资待遇等因素,高学历人才真正愿意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方面学习、研究的人数并不多,而实际大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学并非这一专业,而他们也往往很大一部分没有从事过一线幼儿教育,因此实践经验匮乏,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停留于理论专业层面上,却缺少专业理论基础。另外一些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却可能因为教学方法不当,只是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这些情况都会影响中职学前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2.课程定比缺乏专业性。根据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大部分学校没有对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其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仅为10%,而音乐、美术类这些属于边缘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所占比重却过大,为50~70%。这样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质是对学前教师进行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幼儿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引导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积极、阳光的心理与性格。知识与音乐、舞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却并不是目的本身。3.课程实践内容不合理,不完善。许多学校将中职学生的第三年级安排为实习期间,让各个学生直接进入到幼儿园当中去。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许多学生却感到茫然,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一次性接手幼儿园的全部工作,这让他们感到力所不能及。这种情况下的实习基本等同于学生们在进行正式工作,而她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老师联系请教,与学校联系也很少,故而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提升教师团队专业化素养。学校为了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应不断加强专业优秀人才的引入,对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多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并组织她们多去幼儿园进行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重视幼儿教育的意识,并也能使得她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课堂质量。而中职学前专业教师本身也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自身不断加强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认知水平,以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对待问题,对待工作与生活。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重视幼儿学前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合理分配各课程占比。文化专业课与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能低于50%,因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支持点仍然是教师所具备的综合全面的文化素质与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加强教育类课程与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和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们学会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这些能力是有理论性的指导作用和启发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因为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维具有发散性以及明显的形象性,其情感表现也很灵活,因此教师通过唱歌、跳舞、组织游戏这些活动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收获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但是对音乐、舞蹈这些新鲜知识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为教学切入点,逐步提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兴趣度,培养其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校可通过和相应的幼儿园签订协议,建立“培训基地”这样的措施来促进实践课的真正实现。在给学生们讲授了专业理论知识后组织她们去幼儿园实际锻炼一段时间,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让她们的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为了使其更加完善,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学校单位,任课教师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社会大众也应给予这一职业充分的信任与尊重,这样我们国家的幼教事业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祖国的儿童们才会更好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林静.新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考[J].教师,2016,(32):107.

[2]班晓莉.关于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文艺生活,2013,(05):229.

学前课程范文篇6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学前课程范文篇7

一、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双轨模式”的学前课程

19世纪中叶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率先进入工业社会。一方面,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积极寻求新的方式对其子女进行幼儿阶段教育,另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工商业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加重,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急剧增加,幼儿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日益显著。于是,英国中上层阶级开始设立私立幼儿学校,然而幼儿学校服务的对象却按阶级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子女,于是形成了“双轨制”的学前课程模式。19世纪末,福禄贝尔思想开始传入英国,但是由于幼儿学校数量有限,福禄贝尔思想渗透较为缓慢,福禄贝尔幼儿园也多为贵族幼儿学校。19世纪20年代,欧文(Owen,R)在新拉纳克创立幼儿学校,主要招收贫儿。欧文从“性格形成”哲学出发,认为在幼儿学校中早期的性格培养将对儿童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课程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儿童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全面发展[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兴起了“儿童中心”课程,将儿童视为有潜力的个体,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自由的教学内容使儿童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随着1870年《初等教育法》(ForsterAct)的颁布,福禄贝尔教育思想在英国广为传播,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主张以游戏课程为主,不主张过早教授读写算知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学前课程发展的特点是:第一,课程设计双轨模式。招收贫儿的幼儿学校重视儿童性格的形成,强调儿童接受全面教育。欧文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日起就是受外力而形成的,欧文更倾向于社会的力量对幼儿的影响,而教育就包括在社会的力量之中,因此,欧文认为幼儿学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为贵族子女设置的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游戏和活动充分发挥儿童潜能。第二,课程内容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福禄贝尔设置了幼儿园课程,包括游戏和歌谣、恩物、作业、运动游戏、自然研究等,不主张过早的接受读写算的教育,课程内容体现了多样性。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主要是针对贫穷家庭子女,其课程“主知主义”倾向严重,强调幼儿基础的读写算的训练,使其进入工厂之前能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呈现基础性。因此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内容因不同阶级的需要而呈现出基础性、多样性并存的特点。

(二)20世纪初到70年代“儿童中心取向”的学前课程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进步理论源自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影响[3],杜威的教育理论对进步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时,福禄贝尔思想已渗透到幼儿学校中,自由活动和自我创造在幼儿学校中掀起一阵热潮。一般认为,英国的幼儿学校是英国实施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方法的真正发源地。1933年《哈多报告》(HadowReport)即《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theInfantandNurserySchool)的报告中提出了课程的基本原则,即“应该根据活动和经验,而不是那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贮存的事实去考虑课程”,“将‘课程(curriculum)’一词完全运用到幼儿学校的教学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与幼儿学校长期形成的自由主义方法背道而驰。”19世纪60年代,儿童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幼儿学校中[4]。此时,在英国掀起了“开放学校运动”和“乡村学校实践”,开放学校力图摒弃传统的课程分科以及学科相应的教学大纲,根据儿童的活动组织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打破儿童年龄限制,崇尚儿童的自由学习,发现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虽然儿童中心的思想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它尚未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得到广泛的实施,直到20世纪60年代《普罗登报告》(ChildrenandPrimaerySchool),才将“儿童中心”课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世纪初到70年代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儿童中心”课程。课程重视儿童社会的、情感的和智力发展的需要,不要给儿童任何内在的压力和竞争性的考试。第二,课程内容呈现灵活性。将福禄贝尔“作业”和“恩物”等分散学前课程整合到“活动课程”中,将读写算课程延迟到幼儿园结束后开设,更关注“兴趣中心”课程,包括:训练技能的劳动、音乐、戏剧、自然研究以及演说训练游戏、语言训练等。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划分为几个班级主题活动,这些兴趣通常来自社会和环境研究,包括艺术、模具制造的工艺课、实践中的数学课、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课等[5]。第三,国家开始干预学前课程。《费舍法》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地方教育当局开始管理保育学校,《哈多报告》的出台是英国政府开始干预学前教育的文献,《普洛登报告》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在英国学前教育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标志着英国学前课程管理的改革划时代的转变。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统一标准”的学前课程

1973年,英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严重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英国教育弊病丛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引发了很多人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质疑,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教育大辩论开始了。教育大辩论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1988年英国撒切尔政府颁发了《教育改革法》(EducationReformAct1988)设立了国家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国家课程包括三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和科学;七门基础课程,历史、地理、工艺学、艺术、音乐、体育以及现代外语(现代外语不属于学前教育的范畴)。对于5岁以下儿童没有实施国家统一的课程,但是出于幼小衔接的考虑,需要参考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灵活性[4]。2000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教育和就业部”颁发了《基础阶段课程指南》(theFoundationStageCur-riculumGuideline)首次在基础阶段(TheFounda-tionStage)设立了统一的国家课程。统一后的课程强调基础阶段的“六大领域”的课程,第一,学生个体的、社会的、情感能力;第二,交流、语言和读写能力;第三,数学能力;第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第五,身体发展;第六,创造力。实际上,指南提出的六大课程标准是为了支持、促进和发展儿童未来的学习,使儿童获得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幸福,正确的学习态度、坚持认真的品格,社会技能、身体健康、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对世界的理解、创造性的发展。2010年卡梅伦政府上台后,将“儿童、学校和家庭部”更名为“教育部”,2011年7月,政府着力对儿童早期教育中心进行改革,将要消减0~5岁早期教育课程,重点关注儿童入学准备和学习能力,将69条具体课程目标减少到17条。为了确保儿童健康快乐的学习,改革将主要关注儿童教育三大核心目的:个人、情感和社会的发展;身体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发展四项重要技能:读写能力、数学能力、表达艺术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构想能力,同时将基础阶段学习与初等教育第一阶段学习内容紧密衔接[6]。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课程的特点是:第一,统一的课程标准。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下的课程由于社会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备受抨击,于是,崇尚用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英国人,开始寻求法律的权力来设立全国统一的课程。第二、课程重构传统。20世纪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英国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学生读写算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进步主义教育关注活动课程,70年代以来,随着进步教育弊端的凸显,人们开始寻求一种崭新的课程,读写算等课程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然而,进步主义仍对英国的学前课程产生影响,于是,英国学前课程在强调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无疑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却不是直线式的回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建构,基于传统却超越传统。第三,课程设计走向自由化。布朗政府上台后对学前教育进行了改革,认为削减课程标准可以使教师自由地和幼儿交流,也可以减少对教师进行书面评价的风险,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课程内容,这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相对自由的[7]。

二、英国学前课程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学前课程遵循渐进式的发展模式

“现代社会在英国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传统与变革和谐的交织,恰似在同一长河中…当人们自以为是涉足在继承传统的源流中时,变革却如清新之水,已注入传统而融合与其中了”[8]。英国的学前课程也在传统与变革中,实现了渐进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英国是一个重视立法的国家,如19世纪初期,学前教育多半是慈善机构或民间团体兴办,其发展显得分散而缺乏科学的设计。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力图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深入英国幼儿学校后,理念主义的课程模糊了对教育的精确把握。1933年《哈多报告》的出台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将学前课程定位为“活动课程”,使学前课程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方向。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英国幼儿教育的影响可是说是根深蒂固的,然而,进步主义课程的弊端也很显见,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将个体潜能的发挥与全面的发展结合起来,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第二,发展的进程是基于传统却又超越传统。英国是一个典型传统的民族,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教育的工业模式”非常明显,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主张最小政府的信条。浓厚的等级观念和贵族精神造成英国教育中长期存在双轨制度。然而,保守的英国人却没有囿于传统的藩篱,站在传统的基点上重构了传统,例如,自由主义的传统深深影响了英国人,即使在布朗政府出台的课程标准中,自由的理念依然贯穿在教育改革中,虽然削减了课程,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在多样性和灵活性之间,英国学前课程走向了统一国家课程

英国政府不干预教育的传统,使得英国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操作自由,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科书等都由校长和教师自行决定。进步主义影响下的学前课程虽然整合了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学前课程凸显了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导致英国学前教育质量一直落后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利用1988年《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绘制了以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为框架国家课程蓝图,此举也表明,英国政府摒弃了不干预教育的传统,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学前教育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在预设与生成之间,英国学前课程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历史的逻辑预设是一种基础性的叙事,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们去认知历史时,必须通过对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还原,将诸多的人类行为的特殊样式以抽象的哲学思辨的方式体现出来,才能深刻反映历史生成和预设的统一,也才能深层次的揭示人类发展过程的经验和教训[9]。历史的每一步推进似乎都在铸造着一个崭新的物态世界。工业革命的发展逻辑将对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彻底的、结构性的颠覆。然而,这种发展逻辑从它的辩证性来看,其辉煌的一面掩盖不了令人忧虑的另一面,资本对人性的侵蚀、财富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平等这一系列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端。英国的教育中不平等的双轨制正是这种社会制度下的产物。纵观英国学前教育的每次历史演变,无不与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英国学前课程的历史演变与其说是教育本身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学前课程范文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每个幼儿园均应组建一支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师资团队。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受到其理论水平制约,难以充分满足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的要求,而拥有学术性普通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亦难以满足幼儿园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根本元素,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基础条件,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1]。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质量与课程设置、实施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正相关,学前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重视真实、多元与丰富的教学生活。为真正促进国家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培育更多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如今,社会已经迈进以信息和知识为主的新时代,社会大众意识观念与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党中央也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正式教育的开端,其承担着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历史重任。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更为重视幼儿综合能力与身心素养的培育,并要求为学生家长服务的范畴也在持续增加[2]。当前,我国多数幼儿园仍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所以为促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并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教师教育能力及职业素质等层面应进行有效提升,这是对学前教师职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学前教师应扮演知识传播者与推动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者角色,在课堂积极互动当中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而高等院校作为学前教师培育的主阵地,在培育过程中应顺应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人才培育质量正相关,所以在社会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及改革的环境下,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托,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满足学前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有着积极意义。

(二)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工作有着系统化特点,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兼顾诸多层面,既要面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播,而且还应充分了解幼儿身心特征及知识接受水平,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幼儿群体发展环境,并与其展开有效交流。另外,与幼儿家长的互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幼儿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应了解一定的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促使自身拥有相对系统化的教育架构[3]。以学前教育工作各项要求为基准,幼儿教师应掌握各方面实践能力,包括了解与观察幼儿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前教育能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等。唯有合理、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才可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进而满足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三)丰富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现如今,多数人对于幼儿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将幼儿教师视作教育幼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其科研能力不足,认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层次学术研究人员。事实上,这属于认知误区,各种教育科研问题需要从实践活动当中获得,而幼儿教师身为教育工作实践者,势必会接触诸多教育科研问题。现阶段,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明显问题便是实践者、教育研究者之间职业隔离现象严重。因此,高等院校应在课程的社会层面考量,将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所以课程设置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从而丰富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成果。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社会的不断进步既呈现在经济层面,也表现在科技创新层面,而对教育的方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甚至海外已出现诸多前沿性理论成果。在此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及研究人员,应切实发挥现阶段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同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与先进性理论、技术成果,不断完善现今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合理增设有关课程,真正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国家幼儿教育事业的要求,应使学生群体全面汲取优秀成果,加强个体素养,这便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创新性和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应将学生群体置于主体地位,真正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让教育过程切实处在师生互相促进及协同发展的状态下,进而实现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为学生讲述相关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及方式后,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效、主动提升自我。另外,在课程设置层面,也需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为其提供表现机会,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知识讲解,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创造。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相对模糊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需求规格有所提升。幼儿教师学历也逐步由高中、幼师过渡到专科、本科。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托幼机构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目标明显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学校与学生群体多元化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部分高等院校的学前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存在模糊现象,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进行的结果,也是教育工作的保障所在,对于教育过程发挥引导作用。以往该专业人才培育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建构,认为专业理论能够不借助任何中介就能转变成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片面地注重理论,在较大限度上忽略专业课程的生活性及实践性特点,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降低。这一教育目标,具有研究型、学术性及理论性特征,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教育目标应彰显职业性、应用型与技能型特征,以及专业知识综合性与基础性。

(二)专业课程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

众所周知,应用和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的代表性特点,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部分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且存在实践教育体系还未完善建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内部缺少教育基础设施和设备。例如,幼儿游戏、教育实训中心以及卫生保健实训中心等诸多基础设施,并未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指标,更别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及蒙氏教育等实训教室这些特色化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及实习基地存在建设落后的问题。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校外实践及实习基地拓展、建设工作仍鲜少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大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机会显著不足。

(三)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完善且科学的课程安排是落实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主要介体。具体而言,在应用型人才培育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层面沿用以往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4]。专业基础理论和教育类课程设置偏多,而专业技能相关课程所占课时较少,缺乏多样性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切实满足大学生们个性化发展要求。其次,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层面盲目借鉴其他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倾向于技能类课程教学,对于理论性课程安排较少,致使学生的知识架构缺乏理论深度,知识体系也不完善。最后,部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使得教育方案呈现出异动状态。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明确专业课程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课程教改的关键问题在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与落脚点,所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对于幼儿教师所提出的标准越发重视其能力,多数研究人员表示,学前教育专业应提升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涵盖设计与指导实践活动能力、环境营造与应用能力,以及科学安排与组织“一日生活”能力。所以,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应以学生未来岗位就业需求及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为依托,高等院校应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计为:充分掌握与理解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及实践的观点、政策、客观规律、原则与方法,了解当代学前教育观念,真正热爱自身教育事业,明确积极的教师观、儿童观与教育观;可正确认知多元化幼儿教育问题及现象,分析与探索现实生活当中幼儿教育存在的不足,初步掌握借助教育理论探析、引导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的能力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综合运用技能。

(二)牢抓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改革以往教育手段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应在注重课程教学理论性的同时,提倡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统一性。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教育见习活动展开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第三学期阶段,学校应以教育内容相关要求为基准,为大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见习活动参与机会[5]。专业教师应基于教育内容设计合理的见习任务,指导学生了解观摩记录相关内容及方法等具体要求,同时在学生见习过程当中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与了解幼儿学习行为特征和表现、幼儿园实际教育环境、教师教学行为、课堂活动和游戏活动安排设计以及开展评价的全过程、班级活动组织及管理、一日活动具体流程等,持续积累教育感性经验,真正深化对于专业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基于教育见习活动所发现的教育问题展开组内探讨,在拉近理论和实践距离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现阶段学前教育领域所体现出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从而为学期论文撰写提供充实的选题和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法。一般来说,案例源自实际生活,有着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所以案例分析法通常可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切身体验与感受幼儿教师角色,以幼儿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借助自主研究或者组内探讨等形式,把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这不但可检验学生知识迁移水平与合作创新水平,还可切实培育其职业情感和专业认知,调动其从业热情。

(三)优化现行课程设置,构建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丰富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由于幼儿在校所学内容涵盖社会、语言及科学等诸多领域,加之幼儿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对很多现象及事物均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通识课程需增加自然、人文与科学等课程内容,唯有持续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修养,拓展其知识体系,才可使其充分满足日后工作要求,从而为其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应掌握与幼儿互动交流的能力,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及生理特征,可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讲解,所以学校还需在通识课程中引进教育类课程。另一方面,适当调节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增加授课时间,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于技能类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知识的学习。对于专业学科课程而言,可把部分基础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适当合并相似性程度较高的理论性课程,继而减少学分与学时。对于技能类课程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相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有所差异,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以工具性及实用性为基准,强化艺术类课程和实用性美术课程的教学。另外,还应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借助区域资源,各院校还可增设部分特色课程,例如泥塑、民族舞蹈及剪纸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在此环境下,全国各幼儿园均相继对于课程进行更新与调整,这导致幼儿园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标准逐渐提升。所以,若想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满足岗位工作各项要求,需以应用型人才培育为基准,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真正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娅.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C]//2017年国际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部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2017:2.

[2]王晓娟.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8.

[3]吴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9(17):108—109.

[4]李潇.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的实用化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8):86—89.

学前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一、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状况

1.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中,除了语文、政治、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很多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性,虽然开设了实践课程,但是课时少,仅局限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学生接受专业技术能力训练模式简单,时间短。2.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而是更为重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不够。比如,目前的幼儿园普遍为双语幼儿园,所开设的课程中除了艺术特长培养、英语口语教学之外,还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展电脑教学。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电脑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即便是艺术特长方面,也局限于课件制作。3.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延展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使得课程的延展性不够,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难以满足需求。比如,在编制课程的时候,要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实际操作设置为必修课,将社会学、语言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以及各种艺术类学科都设置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所有接受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学生都要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接受培养。但是由于教育时间有限,加之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就业没有充分结合,使得课程设置的延展性不够,不利于人才的职业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善策略

1.从职业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满足人才的职业需求,要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教育,让学生具备教育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于专业技术操作的悟性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就要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模式。此外,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订课程教学规划,教学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展开,以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将来的职业需求。2.制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宏观架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展开,以此为目标制订宏观架构是非常必要的。在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课程的基础内容从技术能力培养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核心课程以艺术类课程为主,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琴类等,着重对儿童教育指导能力的培养,且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编制中,高等职业院校要对学生的职业性质充分考虑,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将课程模块构建起来,做好教学内容的归纳工作。教学进度以及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都要明确,重点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即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设施、技能实训等都要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以使知识技术能力的传授方法能够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重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对当前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从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调整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的技术能力,使人才在竞争中突出就业优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莉.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4-37.

[2]李春光.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68-169.

学前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殊性;启示

美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美术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就用简单粗糙的线描图形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个人的发展与幼儿时期对想象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被推上了日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投入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感、美德、美术技能的阵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美术技能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发现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幼儿教师。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开始重视对婴幼儿的教育,其中早期的启蒙教育深受重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也逐渐从教育专业中凸显出来。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综合的发展,确保幼师不但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对艺术课程进行吸收和运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人群,为社会更好的服务。学前教育面对的群体具有特殊性,主要为0~6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婴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早期经验影响大脑结构,人的终身发展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合理的学前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开始,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水平做基础性贡献。美术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性。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确定了美术类学科的重要性,通过美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连接的桥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学习美术类课程,掌握课程的基本要领,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一些基础的课程,通过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幼师进行综合的培养,学前教育基本的艺术课程包括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其中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贯穿学前教育美专业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美术类课程即是技能训练,又是审美素养的培养,美术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各种视觉形象的特殊特性。激发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其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认识美、欣赏美、翻译美、理解美、并有能力创造美,为今后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美术类课程的特征,熟练运用这些特征,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的知识,使学生的修养和内涵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懂得爱美之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现状

2.1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是从综合大学的艺术院系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系统专业的幼儿美术心理知识的学习,缺少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只能从“专业美术”角度来对学生做要求和指引,为其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后果很严重。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学的美术课没有培养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美术能力,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考的特殊训练,一般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美术的基本功,只传授专业美术技能,会严重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们没有接触到幼儿心理与生理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没有掌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课程设置上来讲,专业的艺术院校分科比较细,可是学前教育美术类的基础课程一般只是素描和色彩,一般情况下专业院校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手工、美术欣赏、绘画、图案等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应用得到,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并没有专门开设这四门课程。有很多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是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掌握其中的教学技巧,很难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生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2教育理念落后,缺乏适应新形势的专业实践型美术教材无论任何一学科都是依据教材来实现教学的,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学科还沿用传统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材,这套教材内容之间联系比较密切,系统性强。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但是这套教材据今年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里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无法与当下人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同步。这套教材的内容,美术鉴赏的内容单一,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理论知识的介绍占了教材的绝大部分,根本没有与现代媒体结合,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同时还缺乏对优秀幼儿美术作品的介绍,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内容较多,难度偏高,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上,学前专业的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高考美术训练,根本没有专业的能力去完成。在美术类基础课的教学上,没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鉴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翻译美的基本审美体验,教学偏重技能,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传授的都是传统的内容,单一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基础训练课程的需求。虽然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专业性强,但是学生们在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难适应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背景下形式多样的需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层次不同,学生们的年龄不一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一样,教材和评价标准却不存在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达到同一水平的理论能力是很难的,无差异的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让学生头痛更让老师们难以适从。有一些学校对专业美术课的认识不足,评价局限于保持课堂高度的纪律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作品的鼓励,美术有了开阔性,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过分的强调保持卫生清洁,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学生的创作能力。

3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中得到的启示,并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3.1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师资队伍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包含绘画、图案、手工、美术鉴赏等四方面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引导孩子进行艺术活动,感染幼儿的心灵,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加快对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幼儿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扎扎实实的与幼儿美术教学有关的知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将幼儿心理与生理特点有效地融入到学前专业的美术课中来,实地参观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美术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和指导下,要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这一角色。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牢固的掌握,当幼儿园开展活动、环境布置还是玩教具制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美术技能。增强幼儿审美情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一定要发现自己所处的状态,掌握幼儿园需要的美术技能技巧,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师美术教学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创新美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更贴近实践。

3.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为三年,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可以尝试将专业基础训练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将来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打下基础。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比重,将欣赏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应强调结构素描,减弱明暗关系,加强线描写生,可以将各种生活用品作为描绘的对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色彩美汲取灵感,减弱写生色彩教学。精美的图册、可爱的玩具、时尚的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学生鉴赏色彩搭配的对象。应结合幼师的专业特点融入可爱的卡通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热情,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还可以绘制童话故事,促进实现素描教学的活学活用,还能实现学生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将体现个性化美术设计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还可以使用环保材料加工成玩教具范本,提供给幼儿园。在实践中,学生在锻炼了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幼儿园的教育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们在手工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使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幼师手工课教学中,应不断学习,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人到课程中来,在手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幼师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作出调整。调整各个阶段学生的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解能力强,对理论类知识的掌握更容易的,应该提高课程设计类的美术作业。起点低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好的,对实践性强的技能知识更易把握,可以先提高技能方面。幼师美术教学评价要体现能力为目标的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的标准,应该进行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多元评价。更不应该仅限在常规期末考试,绘画比赛、画展、基本功过关等各种形式的测试手段都可以采纳,通过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幼儿园所必需的美术基本功,增设一些卡通简笔画、折纸等技能方面的小测试。通过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技巧,不但保证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凭借自己好的技能完成教学。学校建立更加合理的美术课程评价系统,在实践探索活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艺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增加,学前教育也更加的趋于科学合理,绘画造型美感解析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探讨,随着当下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翻译美、欣赏美等全方面的审美能力,制定出适合专业的美术课程,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进一步促进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的综合素质,同时相关的教师要在造型美的认知中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制定出适合该专业学习的艺术课程,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李莎 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辉.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及其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9).

[2]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

[3]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