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8:36:22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礼仪教育;礼仪课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个人礼仪是一个人仪容、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育对象祖国的未来,是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引领者,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孙敬修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都装在计算机里,指导孩子的行为。”幼儿教师要用文明的语言,规范的举止影响受教育者。因此,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展礼仪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研究的经验,总结出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礼仪教育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言传身教润如无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的礼仪习惯除了来源与家庭与社会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都有很大的向师性,经常会有人说“什么样的班主任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得体的着装、仪态,幽默的谈吐,积极向上的形象气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方面,所以,我们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貌待人,文明处事,率先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耳濡目染,必定对她的礼仪教育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师生之间也是一样,师生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穿着优雅职业但不过于沉闷严肃的服装,面对家长的问题应面带微笑、礼貌回应,即便遇到分歧或麻烦也应该做到耐心解释,处处体现一种遇事不慌、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形象,这对于绝大部分是女生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一定是一个好的示范。

二、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为了使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文明礼仪规范,提升文明礼仪修养,可以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开设内容充实、有趣味性、有可操作性的礼仪课程。如,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应加强仪容仪表、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品德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人际交往、品行教育、自律礼仪等的教育,而对即将毕业的同学要更侧重于面试礼仪、实习礼仪和服饰、化妆礼仪等的学习。通过这种系统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会大大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学前年龄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启蒙阶段,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修养,这样才会言传身教,对幼儿的礼仪文明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作用。但是我们知道,中职学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本身就是中考的失利者,她们有的身上表现出的明显的自卑感,有的是由自卑而表现出来的更为强烈的自尊感,或是一直养成的对纪律和规范的无意识不服从,所以,想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礼仪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培养,需要讲方法重创新,要反复持久的进行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任重道远,我们仍要努力!

三、制定礼仪制度共同遵守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礼仪习惯也是一样。学生入学后,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组织部门要制定适合学前教育学生专门的礼仪规范制度,既要服从全校整体的礼仪要求又要有专业的特点,以便同学们有章可循。比如,仪容仪表要求秀外慧中和谐自然,做到头发前不过眉、不遮眼,长发束起或盘起,发型不夸张,不染发,不过短;面部要整洁,不戴墨镜或美瞳,不画浓妆;着装不性感暴露,不穿吊带装、渔网装、露脐装、超短裙等;不戴夸张配饰。行为举止上做到:自然规范亲切优雅。面部要求做到神态自然,乐观向上,眼神坚定温和,忌横眉冷对、萎靡不振;守时守纪;坐姿要求腰背挺直、端正,双腿并拢;站姿要求挺胸收腹、抬头沉肩,双手下垂或交握于腹前。文明语言要求主动热情文明礼貌,多使用“您”“请”“劳驾”“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多注意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公众场所声音轻,集体面前说话声音大,不说脏话等等。

四、学科教学注重渗透礼仪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写生;鉴赏;方法及步骤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针对的是幼儿教学。目前幼儿园美术教学当中以简笔画形式的教学依然大量存在,导致幼儿作品千篇一律,同时制约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对他们身体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可喜的是,幼儿写生正在逐步受到重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幼儿本身的年龄特征所表达出来的美术作品稚拙,因此教学不应图案化、成人化。写生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改变手段,符合幼儿发现、探索世界的学习需求。生活给幼儿最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每个幼儿个体差异也会对不同的物象产生不同的角度理解。要把幼儿原创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去发掘,发现者和实施者毋庸置疑是幼儿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写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1写生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影响

1.1幼儿原创美术的特点。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1957年出版的著作《创作与心智成长》认为,孩子2~4岁是无形象的图画期,4~7岁是创造抽象符号表现期。幼儿原创美术是幼儿自身根据自身已知经验和现实体验,运用某些媒介,创作出区别于其他作品、拥有自己独特思想情感或者美术形式的作品。幼儿美术作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已知经验通过想象来组织画面。儿童将这种已知经验转化成独创性场景体验,通常指的是日记作品,但他们的表达又有合理的逻辑思维。[1]另一种是现实体验或者也可以说是写生。它是物象积累的有效方式,它将会给幼儿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幼儿美术作品的典型特征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明显位置关系,它们相对都是独立的个体,构图以散点式构图作为主要构图方式,事物与事物进行多角度、自由空间组合。1.2写生对于指导幼儿原创美术的作用。写生是指将现实事物作为主要描绘对象,描绘当中加入个人对景物的认知、情感,通过主观再现或者表现方式表达出来。写生不是一种仿制客观对象,写生本身就是原创,尤其是幼儿在写生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描绘带有很强烈的年龄特征以及主观意识的表达。写生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写生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体验事物,从而认识物象基本特征。教师在幼儿写生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提醒幼儿应该注意的细节、肌理、自己对表现对象以往的经验等,同时可以让幼儿主动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然后再通过写生表现出来。最后教师补充,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2]在表现过程中,幼儿将会根据对物体的观察,经过自己夸张化、稚嫩化的笔触表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事物本质的奇妙,喜欢描绘事物主要特征,同时体会到了创造作品的快乐。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理论支撑点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临摹多于写生创作的问题,学生对着手机的时间多于观察、体会生活的时间,挖掘不出生活当中美的事物。自己都体会不到生活当中美的事物,又怎么去引导幼儿去观察呢?在写生时手足无措,甚至认为身边的景物很丑,那又怎么能用美术材料表现出美的东西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写生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写生应该和美术欣赏结合起来。没有好的欣赏能力,写生也无从谈起,欣赏可以从中西方历史或者现当代名作中汲取营养,也可以从画家的生平故事当中学得一种探索创作精神。美术的基本理论是重点,有了基本理论才可以更好地去欣赏艺术作品。2.1从中外美术史演变、名人故事及名作中借鉴作用。学前教育学生以后的教学针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甚至从事早教事业,面对的是0~2岁的幼儿。面对这些年龄段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鉴赏能力是不行的,培养鉴赏能力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了解美术的演变历程。西方美术史从具象程式化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艺术,到以理性为主的古典美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再到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之后。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了解美术史的发展,就不会对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3]就无法理解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更体会不到印象派的光与色、笔触等,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主义之后的几何或者抽象形式,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幼儿稚气的具象或者抽象表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生来说,现代主义艺术更加具有借鉴意义。这些艺术家大多数都是以写生为主,而且这些艺术家把注意力转移到绘画平面本身以及绘画媒介的特性等;而这些在过去被艺术大师看作是负面的以及被刻意隐藏的,但现代主义则看作是正面的,极力去表现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幼儿的教学中,正是运用丰富的媒介,才提高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体会各种材料带给他们的体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基本都是零基础的,采用美术专业学生那种系统的学习美术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代人们对艺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接受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也就是美术评判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只要艺术品可以与观者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观者认可的艺术表达方式。但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最基本的绘画理论知识还是要具备的,现代主义艺术的装饰性,对材料和肌理本身的运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丰富的色彩与形式表现力、创造力,遵从自己内心感受,这些都是他们要学习和借鉴的。在中国艺术作品中,写意、散点透视这些同样都是值得借鉴的。2.2具备基本美术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美术基本都是零基础,对于他们来说写生是困难的,要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和实践的磨合,才可以理解写生的意义。他们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美术理论知识点。造型理论必不可少,几何结构素描知识可以解决他们在写生、幼儿主题绘画当中的整体步骤问题,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概括复杂的事物。关于线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粗线、细线、长线、短线带给我们的视觉空间以及心理感受。色彩知识要认识常用的24色,并熟练说出每一类色系当中所包含的颜色,熟悉色彩对比、色彩搭配以及色彩调和等相关色彩知识,了解油画棒、彩铅等材料的特性。理解构图当中的形式美法则,当中所包含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比例与权衡。学习图案装饰相关的知识,包含图案纹样当中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黑白装饰当中的点、线、面;其中主要有重线勾边、黑白灰关系、肌理装饰、分割重构、质感表达。色彩装饰包含色彩对比、画面构成、主体物关系。有了这些理论基础,就为写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生的基本方法

写生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从构图上,学生要选取能够激发自己表现欲或者具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运用形式美法则去发现当中的元素美。当选定所要表现的事物后,适当的夸张、位移,可以使自己的构图更加切合主题,具有装饰感。其次就是在写生步骤,如色彩写生,在写生前要临摹一下印象派大师的作品,从中学习色彩混合,学习生色和熟色之间的运用,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以免给后面自己上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写生过程中不用调一模一样的颜色,只用调相似或者经过对比夸张化的颜色,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材料来完成自己所需要的肌理。最后就是调整写生作品,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空间、质感、装饰方面的调整。

4结语

写生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深入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从生活当中发现美,同时将这种原创理念带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给幼儿快乐的生活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究[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6-16.

[2]沈群英.基于创意写生理念的幼儿美术教学模式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8(07):64-66.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3

学前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当重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声乐能力,不断进行深入且符合实际的声乐教学改革,以应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化、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以及缺乏广泛的社会实践等问题。这样的学前教育现状对幼儿教师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需要的是声乐能力与技巧过硬的老师。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着声乐技能不过关的情况,无法胜任幼儿园声乐课的教学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更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水平。因此,从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形势来看,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学前专业教学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在幼儿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人才。所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普通高校的声乐专业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用性和急需性方面下功夫,采取有针对性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互相照搬照抄。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设置单一、不合理以及创新性不足,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突出。因为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技能课很少,一些适合幼儿声乐教育的课程没法进行,如幼儿歌曲的欣赏、表演、编排。学生在声乐教学基础技能上有所欠缺就会无法胜任幼儿声乐教学工作。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有的几乎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特点相悖,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训练嗓音,讲究演唱技巧,却对儿童歌唱的特点了解不够,对儿歌掌握的量不足。所以,在教学中要优化课程设置,将单一的教学内容改为丰富并适合幼儿心理和生理等特定条件的教学内容。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少社会实用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很难使培养对象实现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单一,模式不当

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上存在着老师单一地教、学生单一地学的情况,只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或者是老师一整节课都在提问,还有就是一律采取讨论式教学和分组探究式学习,这些低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造成很多学生专业水平太弱,这样的教学费时费力还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多采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即全班一起上课,统一讲授教学内容。这种模式有其优越性,相比于声乐个别课和小组课,其优越性表现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不足,快速提高声乐水平。其最大的弊端则是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水平,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根据平均水平来进行讲解,很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跟不上,时间长了就差得越多,这样会影响教学质量。

(四)缺乏教学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幼教教师,但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很少涉及当前的幼儿歌曲,学生学习到的声乐技巧并不能用来教儿童学习音乐学习唱歌,学生对弹奏乐器也不熟练。缺乏教学实践能力还表现在声乐比赛活动很少,学生基本没有舞台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幼儿园实习时只是进行说课、讲课的训练,声乐训练以及指导儿童演唱很少,实习结束后还是无法正常进行实际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当不利。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是一个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专门性学科,其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高学历、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才能做好,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学生也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具体应该做到与幼儿园紧密联系,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教学内容力求合理

1.教学内容合理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的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在刚开始的声乐学习中应该侧重基础声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声乐练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方法。演唱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目前比较主流的“中国唱法”,这个唱法既能培养学生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又能培养学生更高的艺术水准,同时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进入大二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应该开始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时就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儿童歌曲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在演唱儿歌时结合此前学习的中国唱法,在一定的声乐基础上演唱儿歌会唱得更好。比如一些经典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这些歌曲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这些歌曲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歌唱水平,为以后走进幼儿音乐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到了大三大四,专业方面的学习内容应该继续深入。

2.如今有的教材内容太陈旧,一些具有年代感的歌曲现在的学生们不感兴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阵地,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率先进行改革。除了上面所说的每个年级侧重学习的内容外,还应该附带适当的音乐方面的课外教材,这些内容存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

3.在学习声乐时,高音是很多学生的障碍,往往一到高音就发生破音或没音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情况有时与生理、技巧、水平无关,只是在心理上难以克服对高音的恐惧,学前教育专业一般开设有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一定能针对声乐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所以老师在教声乐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学生才能大胆唱、好好唱。

(三)教学模式科学合理

1.声乐教学上有三种教学模式,分别是: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这三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还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大一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采用集体教学模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接触过声乐的同学可以在集体课堂上慢慢学习,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对于学校、老师来说,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减轻老师的教学任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声乐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时,集体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声乐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习声乐的学生条件各不相同,无论从客观的生理、家庭条件,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从主观的性格、态度、追求来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之间不同的艺术理解力,具有极强的个性。声乐集体课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而且时间有限,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这时声乐小组课模式可以满足声乐艺术的个性化要求,有效弥补声乐集体课的不足之处。同时相比其他两种教学模式还兼顾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本。

2.做到教学模式合理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时只看文化成绩,没有任何声乐方面的考核。这样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没有一点声乐基础,有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声乐的,毕业后也无法进入幼儿园任教。所以在录取时应该把好关,加强对考生的声乐考核,这样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本专业,同时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老师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声乐水平、歌唱素养。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要综合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结构合理、专业过关、理念先进、方法新颖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

(四)教学方法新颖实用

1.情感教学法。歌唱是一门艺术,要有艺术感染力,打动别人,首先得自己投入感情,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心态、目的、歌词的意义。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情与歌曲交融,这样才能唱得有感情,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比如著名的歌曲《鼓浪屿之波》,创作者以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为题材创作了这首歌,老师在教学时应该介绍这首歌的时代背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老师用情感教学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文字、图形、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讲授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一首讴歌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忠诚党的事业、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的作品。在讲这首歌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歌曲的创作背景,将这首歌的视频资料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对这首歌有深入了解,还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思考

如今,幼儿师范专业即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许多技工院校的特色专业。在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中,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应用型必修课程。由于当前技校生的特殊学情,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新问题、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实用的美术技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为学生今后进入幼儿园任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定位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保育能力、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善于沟通与合作、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同时其能力要求为能观察分析幼儿生长、发育情况,独立完成幼儿园保育工作,掌握幼儿心理特征,研究制订幼儿园班级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并组织实施,能组织完成学龄前儿童体、音、美、舞等艺术活动,能进行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和玩具、教具设计与制作,具有与家长沟通和他人合作的协调能力。因此,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总目标相契合,即通过教学帮助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的特点、审美价值及评价标准,帮助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形式指导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使幼儿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技能,并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专业素养。

二、当前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幼师人才,但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就美术教学来说,笔者就发现不少技工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力量不足。许多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偏重于理工科,相应的师资也主要以理工专业为主,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美术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加上当前技工院校的待遇偏低,许多美术专业大学毕业生不愿来技工院校任教,这也造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正在许多技工院校出现。其次,技校生的学情不容乐观。要学好幼儿美术欣赏与创作指导这门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但近年来随着高中的不断扩招,技校生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特别是美术、音乐的基础素养,学生更是缺乏。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越来越困难,从而慢慢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设施建设不足,按照国家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标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的要求,学校必须有美术教室,教室中要配置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画架、素描模型以及各类雕塑用具等,这些对于许多技工院校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开设班级较少的学校,更是觉得将大量资金投入美术教室建设是“得不偿失”,这样就迫使教师在缺乏必备的教学设施的课堂进行授课,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僵化。

三、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的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5

一、我国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幼儿教育,整个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关注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与幼儿教师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状况却步步受限,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具体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过于重专业的舞蹈教学理念。现阶段,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的舞蹈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虽然在专业舞蹈教学上有优势,但是他们却很少能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第二,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当前我国中职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依倨舞蹈专业的学生制订的,过于注重高难度舞蹈技巧的传授,与我国幼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关系不大,实用性不强,难以满足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第三,教材选择不合理。舞蹈教材的好坏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各类舞蹈技能的把握。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并没有统一的舞蹈教材,许多学校选择的舞蹈教材局限性太大,实用性不强。有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时,干脆不配备教材,由舞蹈教师自由发挥,这样就很难保证舞蹈教学质量[1]。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创新途径和创新方法

(一)积极革新舞蹈教学理念。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太关注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其教学观念相对陈旧,仍然沿袭着原来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舞蹈看作一系列动作的集合,过于注重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呆板模仿。这样就忽略了舞蹈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内在审美属性与审美情感,不利于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学校必须积极革新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舞蹈在培养人们审美意识、陶冶人们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舞蹈塑造学生的体形,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二)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明显的舞蹈教学质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必须坚持“趣味教学”的原则,努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并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激发出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2]。(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自身的认识能力与受教育状况不同,其舞蹈素质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舞蹈教师必须从学生舞蹈素养的实际状况出发,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将舞蹈水平基本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组,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舞蹈能力。(四)创新舞蹈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其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家,而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这就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与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区别,不必过分注重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的训练,而应该传授基本的舞蹈理论知识,打好学生的舞蹈基础,然后再依据幼儿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舞蹈教学内容[3]。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思想、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众多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学人员适时革新舞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求舞蹈教学能更好地满足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谢易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涛.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12):132,99.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6

一、双语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现状

1、概念界定

双语学前教育:本文双语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汉语或汉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与专业班舞蹈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民族舞蹈动态元素之后,并会结合儿童动态元素进行儿童舞蹈的表演与编排,对元素的化简及熟练运用相结合,更注重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培养。

2、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在经过课程改革后,舞蹈教学课时由原来四年的教学课时量减为两年完成,教学时数减少后教学内容随之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内容因此删去,如汉族民间舞蹈包括:陕北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五大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能有选择地选择1至2种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由理论到实践的环节明显减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个民族的舞蹈动态元素的过程中,要快速地简单讲解该动态元素的基本特征及该动态元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如何更准确的掌握,其重点是在动作的教授过程中,而对该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部分的讲解,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如在对今年学前教育专业直升本的学生进行专业加试的过程中,在学生做完一个舞蹈律动或一个片段后,与该学生进行交谈,问学生该民族的舞蹈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动态元素,学生回答不上来,在对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加强该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进行哈萨克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教授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民族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年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舞蹈动态特征:动作朴素、活泼、潇洒、豪放,上肢动态多于下肢动态,这些肢体动作的产生与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其次,让学生了解了该民族的民俗文化之后再加之动态元素的教授学生会领悟较快,模仿教师动态元素时,会显现出该民族的生活环境,从而更轻松地完成教学内容。在有些高校对双语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减少了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学习,只浅显地学习了一点动态元素,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舞蹈视频的成品模仿练习,这样教学,学生即掌握不好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元素,也领悟不到成品作品中的动态元素的重组及技巧特征,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一无所获,其实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有些院校对双语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只注重给学生教授儿童舞的动态、手位、步伐,民族民间舞蹈动态元素则没有涵盖到教学内容中,这只重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性而忽略了该课程的专业性,这种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造成的。由此可知,目前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中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何去做,是很关键的。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学校与学校的不同,该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来制定,情况各异,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不能抹杀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又要体现该课程的专业性。

二、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具有儿童性、专业性、文化性

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专业特色、专业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内容应突出其文化性、专业性、儿童性。文化性在舞蹈教学中常常是被忽略的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培育下一代儿童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将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们,培养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她们最直接的信息,以动态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让孩子们在舞蹈的过程中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身边的各个民族,直观、形象又生动。舞蹈作为无声的肢体语言,用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文化的动象,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更替,所以,文化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要有所体现,并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文化特征。文化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去体现,这是很重要的。首先,可以增设舞蹈文化课,或增设舞蹈欣赏课,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的风土人情;其次,教师在教授一个新课内容的过程中,将文化与动态元素相结合,进行分解地讲解,让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可在一个舞种结束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学习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风格性,让学生对该民族舞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自然而然的将文化性融入实践教学当中。专业性,是学习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我们这里针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要体现在对各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熟练掌握和化简转化的简单运用上,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各动态元素进行转换化简练习,专业性强调学习民族舞蹈对风格的把握,体现在基本专业技能的过硬,体现在对各舞蹈种类的正确掌握,并由肢体动态清晰的表达出来。如在学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过程中,要掌握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及风格特征“艮中浪,浪中俏”的风格特征,动作干净利索,快板与慢板动态元素的抻与收、脚下有会说话的表现方式,这就体现出舞蹈教学中的专业性,对动作精、准的要求较高,风格把握要到位。专业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还体现在将所学动态元素进行分解与化简,将所学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元素进行由繁到简的拆解后进行幼儿舞蹈律动之中,让孩子对肢体的局部动态活动起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拆分与化简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在每堂课教授动态元素的过程中强调动态元素的分解讲解,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动态元素的过程中体会拆分的方法。具体拆分可将舞蹈动态元素进行化简,运用于幼儿歌表演中,让学生反复练习,总结经验。专业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还体现在对舞蹈动态元素掌握的规范性上,这个要求对从事任何行业的舞蹈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从动态元素的领悟能力到动态元素的感知能力到动态元素的接受能力都要具备才行,这是对学习该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将所学舞蹈动态元素运用于幼儿舞蹈教学当中,在幼儿艺术教育之中体现出舞蹈的儿童性。舞蹈的儿童性是从舞蹈语汇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可将民间舞蹈动态语汇化简,变得清晰,易于理解,让孩子在最直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舞蹈语汇,使其又不失民族风格,这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要认真思考、合理计划地进行实践教学,而不能用成人的教学方式给孩子灌输教学,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真、善、美”的三元素,让孩子具有最初的舞蹈审美意识,陶冶孩子的情操。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在儿童性这一特点的教授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学习一切动态元素有美的意识,让学生深入生活去体味动态元素的变化与发展,在学生学习后能熟练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如歌表演、音乐律动、舞蹈律动、幼儿舞蹈中等等。在该教学内容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舞蹈语汇的儿童性、舞蹈情感的儿童性、舞蹈情节的儿童性,让孩子用舞蹈来交流,用舞蹈动态语言进行传情达意。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文化性、专业性、儿童性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体现出新疆高校的办学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而丢失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分析

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为基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两年四个学期的舞蹈教学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基训教学在第一学期是必须要开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该内容的设置是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必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减小了专业的难度,达到训练目的,让学生具备“开、绷、直”的体态特征。民族民间舞部分,要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如藏舞在大一第一学期就要进行,这是结合人体的特征规律进行的,先让学生学会放松身体,在放松的状态下自如运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是学习藏舞的主要目的。蒙古族舞蹈是较藏舞之后稍有难度的民族舞蹈,该内容的教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如肩部、手部、脚下、整体各一个组合,或选有代表性的两至三个组合就可以,因为双语学前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风格的把握能够准确掌握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汉族民间舞中的云南花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在西南地区的汉族人们的生活习惯,她的舞蹈体态语汇和北方的东北秧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云南花灯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强调身体姿态“无崴不成灯”的线条弧度,对脚下动势成一条线的流动,流动的过程中身体轻盈左右微摆,姿态柔美;东北秧歌在教授的过程中要从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入手,分析东北的人物性格特征对掌握东北秧歌的动态元素及风格特点有促进作用。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要考虑区域特征,在新疆的高校给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学习,如新疆地区的高校就应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舞蹈动态元素,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所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为今后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对普通班级进行舞蹈教学时,强调的是专业性,是对所学内容的把握及动态元素的准确掌握,而在对双语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调整,如在每讲授一个新课内容时要进行该舞种的文化介绍,在教师进行动态元素的示范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会对要学习的民族舞蹈印象深刻且完整的把握动态元素,在局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舞种风格的把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示范、讲解、对比、分析、拆分、举例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掌握,并学有所获。如在给学生进行回族舞蹈屈伸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藏族舞蹈的快板组合,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对比,看有何异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回族舞蹈的屈伸步伐。再如给学生教授维吾尔族舞蹈体态时,让学生对南北疆维吾尔族的服饰及节日习俗进行简单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运用于学习动律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准确的掌握其动律特征。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越来越重视,如何提升歌唱教学适应性与有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应长期努力的方向。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改善歌唱教学现状,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本文所探讨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现状

幼儿园歌唱教学需要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支撑,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歌唱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流畅表述情感的同时还要放声地歌唱,做好范唱,许卓娅教授曾强调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要性,即教师榜样是提升歌唱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渠道,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素养,主要包括歌曲鉴赏能力、文化修养与生活感受能力等;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幼儿园歌唱教学涉及多方面内容,是集歌曲教唱、舞蹈指导、乐器讲解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对教师音乐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相较于幼儿园教学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是对幼儿歌曲有所忽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存在重民族、美声歌曲轻幼儿歌曲教学的现象,幼儿歌曲仅仅体现于弹唱教学之中,不利于学生声乐概念理解、歌曲文化认识、歌唱能力培养;二是对音乐综合教育有所忽视,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过于注重声乐课程教学,对综合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视,不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地位,强调单向授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课堂参与较低,不利于教学发展与学生进步。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依据现代教学理念与要求进行歌唱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歌唱教学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思想与理念改革,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教师不再局限于教育者、管控者的角色,而是要扮演思考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式,主动了解学生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换言之,教师需要认清自身职责,肯定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互相尊重、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这种具有创造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升歌唱教学创新与发展、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与重要意义。

(二)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策略进行创新

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策略进行创新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以结合实际合理创新并应用教学策略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既要尊重教师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尝试性教学自然也需涉及教师教学改革试验与学生学习改革试验两方面,所以,加强学生声音练习是首要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声音训练,师生共同探讨声音训练新型方式与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保证声音的流程性与准确性,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声音训练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尝试音色鉴听整合,所谓音色鉴听指的是强化学生听觉训练,在鉴听自身声音的同时鉴听同学或教师的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概念,为提升歌唱能力铺垫基础,促进歌唱学习与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改革试验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渠道。

(三)提高对实训实践的重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强化实训实践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还是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特征的主要体现。歌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课程教学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需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训练,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训练参与。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及办学规模的拓展促进了学前教育进步与发展,为校园文化构建提供了保障,丰富有趣的文化活动对歌唱实训实践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与总结,可以发现歌唱实训涉及多样化形式,其中引导学生参与歌咏比赛或文艺晚会演唱是具有较强仿真性、良好影响力的实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实训并非一蹴而就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在引导学生巩固与训练所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活动改编,以此达到提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目的,所以,强化实训实践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水平、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认清自身岗位职责,转变自身教学角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适应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艳彬,吕东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声乐困难成因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7,06.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幼儿后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奠基性教育。近年来,加强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教育部自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起,连续10年发起“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意为在社会意识范围内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使科学育儿和保教水平深入人心。在学前教育科学化的培育和传播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实施者”角色。基于此,做好幼师培育工作是关乎学前教育质量的头等大事。而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总数约达370余所,就业率也在教育相关专业中位居前列,但从实际幼师输出质量上看,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师依旧稀缺,多数从教幼师在专业技术能力、艺术实践能力、文化知识储备、科研意识方面难以全能,短板效应比较突出。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水平,从源头把好幼师质量关成为当务之急。融合式教学的概念源自“Blendedlearning”(又译为混合式学习),也就是对所有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实现教学目标。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方式、课内课外一体化育人手段的组合化使用,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育人过程中,各类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进一步整合,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教育实践界,对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而相对冷门的是,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资料的逐条研究发现,学界和教育实践界对融合式教学实际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与关注甚少,可见以往的各类模式研究难以通过实践的有效性检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质量没有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幼师开展育儿工作也没有可行性抓手。据此,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重要话题。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领域,构建标准化评价体系,对于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整体发展、提高教师工作质量、提升人才输出水平,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助力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深化改革,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自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来,大体经历了“蒙养院”“幼稚园”“幼儿园”三个阶段,教育任务从单纯的照管向身心发育、智力发育转变;高等教育专业也经历了从“幼儿教育”向“学前教育”转型的历程,整体发展脉络由笼统到聚焦,教育功能由单一到多元,学前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时代内涵,如教育权利平等、资源配置科学、教学效果优质,等等。而反观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现状,教师队伍建设落后、教育保障质量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依然突出,直接影响到新时代学前教育内涵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当前培养学前教育施教者的唯一平台,理应在做好日常性、经常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将教育实践活动放在国家整体学前教育发展的宏观历史脉络和战略高度考量,思考自身在保障新时代学前教育专业育人质量中的应有作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不仅要关注办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更要关注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教学效果的优劣,这是促进学前教育改革走深走实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立足学前教育现实问题,构建科学化的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在微观上关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要在宏观上关注新时代学前教育的改革和突出问题的解决。2.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少年强则国强,要想实现幼有所教,关键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而在诸多教育资源中,教师资源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既包括高校授课教师,也包括作为在读学生、即将成为教师的“准幼师”。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融合式教学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只有真正通晓“什么是融合”“如何融合”,并对融合教学所能达成的效果进行合理预估,才能够确保其教学模式符合时代背景和教育需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培育高质量“准幼师”奠定基础,需要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工具性和辅助性支持。同时,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对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的复合性能力、素质要求均较高,涉及思想道德、专业素养、身心素质的方方面面,而从专业素养看,又涉及文化、科学、艺术、心理、体育等诸领域,其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和授课范围的广泛性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相比,更为繁复。这恰恰与融合式教学的“混合式”“组合式”“多样性”特质不谋而合。因此,构建基于融合式教学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关键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确保二者实现有机组合的有效手段,对于教师开展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效果预估,确保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无缝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工具性意义。3.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实现教学诊断科学化教学质量评价不仅包括学校对教学活动的正向评价,同样也应当包括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反向评价。只有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检验,才能够借助教学质量评价常用手段,实现优化教学模式与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输出质量的双重目的。而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反向评价,则可通过“学生—教师”互动、“学生—发展”关系、“学生—社会”反馈三个维度来实施和体现。具体来说:其一,通过学生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授课满意度”的评价体现;其二,通过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体现;其三,通过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学校培养方案和预期教育目标要求。因此,构建包含以上三点在内的标准化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从学生主体维度确保教学质量评价和诊断结果更加真实可信,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三、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鉴于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属性及关于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意义的探讨,本文利用系统思维,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体系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层次分析法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1],将思维过程自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地分为目标、准则、方案三个层次,利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评价和决策体系,适应复杂系统需要,对于提高建构和实际应用效率,均大有裨益。据此,本文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级指标时,要递进考量目标、准则、方案三个维度。1.目标层:符合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划发展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首要构成要素[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3],学前教育应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应建立学前教育专业质量认证和保障体系,确保幼师队伍综合组织和保教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基于此,目标层的评价指标可以从教育规律符合度和教育组织规范度两个角度设置,前者从规律角度和时代意义上定义,后者从具体教学实施和组织层面定义,二者共同构成整个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指标”。从具体描述上看,“教育规律符合度”解读为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情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对幼师能力水平的实际期待,以此赋予该指标时代意义;“教育组织规范度”解读为满足国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证要求,办学规模、办学环境、师资力量、地区辐射度和影响力达到一定量化标准,以此赋予该指标社会意义。2.准则层:契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准则层指标是对目标进行科学化分解、进而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的中介因素,即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参照2021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4],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师德践行、教育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个层面的能力标准。本文结合实际对四个能力标准进行提炼整合,建构标准层指标,即“二级评价指标”。特别强调对于该层指标的应用,本着教学相长的理念,应对施教者和师范生进行双向评价。具体解读见表1。3.方案层:展现融合式教学特色及教育预期效果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案来实施。从方案层面看,融合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要素组合手段,是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适当”组合。如果说这种组合本身是融合式教学的鲜明标志和特色,那么检验这种“标志”“特色”是否有的放矢、是否“适当”,则需要教育预期效果的加持。没有结果的教育实践,即使“融合”得再花哨,也是无本之木;反之,如果为了追求“融合”而不顾教育预期效果,那么这种生硬的“融合式教学”未免显得画蛇添足。基于此,本文在设计方案层的评价指标时,同时纳入“融合式教学特色指标”和“教育预期效果”指标,共同构成“三级评价指标”。前者要求教育实施者在拟定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时,明确具体的融合式教学手段,如“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课堂讲授+研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结构比例,以及口试、笔试、作业测试等考试结构比例等;后者要求教育实施者在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中,从学生评价、专家听课评价、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就业学生社会认可度几个方面,提前作出融合式教学的效果预估,作为“KPI”变形,反向保障融合式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四、基于课程类别的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从更具体的学前教育课程类别出发,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要求高、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交叉性特点,在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中,针对不同课程,其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还应结合不同类别课程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应用,从而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求得平衡。1.不同类别课程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异同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涉及三个类别:基础理论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法类课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技能类课程,如美术、琴法[5]。不同类别课程对于融合式教学的需求既有共通性,也各有其特性。从共通性看,在信息技术时代,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的基础性必备手段。此外,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师专业学生应当在高等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和教学场景设置学习,为今后施教奠定基础。从三类课程对于融合式教学应用的不同点看,主要表现为在准则层指标和方案层指标中对于融合性教学手段的应用份额不同。基础理论课程侧重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在准则层相对来说更强调师德践行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在方案层更强调教育预期效果。教法类课程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因此,对准则层的各项能力均应引起重视,在方案层应兼顾融合式教学特色和教育预期效果。技能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要在融合式教学中有意加大实践空间,强调“在干中学”,因此要特别重视准则层的实践教学能力,侧重具体场景教学,同时在方案层兼顾教育预期效果。2.不同类别课程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以上探讨,本文将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三级指标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教法类课程、技能类课程进行一一对位,尝试建立不同类别课程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据类别与指标之间由低分到高分的重要性程度,按照1—4分进行打分,以期为教育同行、学前教育专业在读学生进行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侧重点较强的工具性支持。具体见表2。综上,本文在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同时,依据具体课目类型的不同,尝试建立了不同类别课程的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为学界、业界提供一些借鉴。同时应注意的是,融合式教学本质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非教育理念,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被工具和手段所“绑架”,这才是科学应用融合式教学手段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行,邱明,蔡彬卓,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研究———面向数字设计类课程[J].大学教育,2021(2):39—42.

[2]万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4,36(5):83—87.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8-11-15)[2021-07-12].

[4]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Z].2021-04-02.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开始受到关注,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一线幼儿园教师,要求毕业生具有基本的幼儿园教学能力,如舞蹈教学能力。[1]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理论、基本的舞蹈动作,还要求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示范能力、舞蹈训练方法以及舞蹈教学基本方法。但在近几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工作中,我们观察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较为不如意,他们往往存在基本功不够扎实、舞蹈创编能力较弱、语言表达不够明确、教学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鉴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问题,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就应该从舞蹈能力、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的培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舞蹈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强调高技巧、高难度,而是舞蹈技能与教学能力相互整合发展的一个过程,重点是将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相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本科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没有舞蹈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从基本的“站立”开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站立姿势;在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形体训练,学习芭蕾手位、脚位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姿态和协调性。在进一步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时,要以“培养舞蹈教学能力”为基本目标,从而进行基本的技能动作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教学素材,如练习“小踢腿”、“大踢腿”、“小跳”等。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会学习藏族、汉族、蒙古族、傣族以及维吾尔族五大民族舞蹈,教师需要根据每种舞蹈民族特色和难度来选择基本的训练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性,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为舞蹈教学做好铺垫。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幼儿舞蹈为教学内容,融合专业舞蹈知识、舞蹈教学方法等,来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特色所在。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舞蹈创编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未来的舞蹈教学中,舞蹈创编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舞蹈教学的连贯性、创造性以及表演价值。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训练、动作重组、语汇积累、创编技巧四个方面来进行。模仿训练是让学生自主的去模仿学习过的动作,重新组织学习过的舞蹈组合,再进一步模仿学习过的幼儿舞蹈,让学生一步步的从模仿走向熟悉,并实现创新;动作重组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的舞蹈动作上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上肢动作变化、下肢动作变化、顺序变化、节奏变化等,教师还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展示;语汇积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积累舞蹈语汇,如在舞蹈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欣赏中去记住并学习一些优美的舞蹈动作,还可以让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去观看舞蹈表演;创编技巧指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创编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会根据音乐来创编舞蹈,如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主题来确定舞蹈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变化以及延伸。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能力,由于幼儿时期理解能力还在发展,教师更需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来进行语言表达。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并将教学语言与舞蹈专业术语的学习相结合。首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故事比赛、情景剧比赛、舞台剧比赛等;其次,开展幼儿口语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普通话考试,幼儿口语课程与普通话的学习相结合,是不仅仅让学生了解到幼儿的语言特色,更能够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他们在未来教学中的语言表达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课后不断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的课堂语言表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具有教师的教学姿态,知道应该如何使用专业的教学语言。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学设计是根据舞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设计有序的教学流程安排。[2]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幼儿情况,根据幼儿情况来设计教学目的,如在小班教学中,就更多的强调训练幼儿大动作的协调性;其次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中男吊,如在《小鸭子》的教学中,就要围绕“摇摆”这个动作来开展教学;接下来,就要根据教学流程做好一个时间上的把控,准确把握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节奏与教学内容;最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预期情况做出一个评价,思考教学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作者:杨松慧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探究

一、加强基础技能教学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钢琴课的技能训练占据了大量的比重,而钢琴课技能训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为敦实的钢琴演奏知识以及掌握相关的技巧,例如,钢琴演奏的正确坐姿,弹奏的手势,以及不同的按键方法和对于节奏的把握等等。这些基础的技能都是学生日后对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一个关键的基础。在对钢琴演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丰富的练习曲可以对演奏的技能进行不断的加强与提升,因此,在钢琴课程的教材中,保留了诸多适合作为钢琴练习曲的曲目。然而在钢琴练习曲中,往往西方的歌曲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导致了我国特有的音乐节奏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因此,应该在钢琴教学中加入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例如,《浏阳河》、《二六版》、《金蛇狂舞》等等,通过钢琴曲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弹奏技能,而且也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坚实的弹奏技能,同时也应该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和作用,因此,在学前教学中,钢琴的基础技能教学成为了一项重点的内容。

二、开展合作性的教学训练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往往将独立完成钢琴作品作为了重点的考核标准,它可以对学生的弹奏技巧进行有效的训练。然而,这同学前专业教育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将培养的内容放在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之上,因此,要加强人和音乐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也就是弹唱的结合以及钢琴的协奏等等。弹唱结合,指的是既有弹又有唱,而弹唱结合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弹自唱,另一种是为他人歌唱或者是伴奏。对于自弹自唱来说,就要求学生对乐曲的伴奏和歌唱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要能保证二者之间的统一与协调。如果要为他人歌唱,就要对音乐进行熟悉的掌握,同时也应该在伴奏的过程中建立与歌唱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留出呼吸的间隔,从而为整个音乐作品提供更加丰富的色彩。例如,《读书郎》、《叫我如何不想她》等歌曲,都是十分理想的教学曲目。而对于一些四手联弹、钢琴协奏来说,它强调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通过高低音以及音乐形象的表现,来反映出二人合作的的情况,人与人合作的能力强弱,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进行充分的体现。《踏雪寻梅》、《草原小姐妹》等曲目可以作为四手联弹和钢琴协奏的训练曲目。

三、丰富钢琴教学方法

对教学的方法进行丰富,不仅可以充实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单调而重复的教学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扩展,从而增添整个教学的乐趣,保障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公开课,学生汇报演出等方式,来对钢琴教学的方法进行丰富。对于专题讲座来说,它可以对学生的钢琴技能进行不断的丰富,可以通过舞台注意事项,以及踏板运用等内容的讲解,来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艺术修养进行提升。对于教师公开课来说,可以聘请教学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教授来上公开课,通过对教学理念的不同来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使学生的艺术事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教师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的理念有所区别,因此,不同的教师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解答,从而使学生能够客观的对待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用适合自身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最后,对于学生汇报演出来说,可以在学期末的时候来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状况进行检验,不仅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锻炼。

四、总结

在学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重要人才的使命,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障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到钢琴的乐趣,而且,教师也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将最好的钢琴课堂和钢琴学习氛围呈现给学生,为社会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2]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