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美术教育构建美育体系实践研究

时间:2022-10-12 10:50:46

公共美术教育构建美育体系实践研究

摘要: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公共美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气质、扩大学生的胸怀作为高校人才建设和培养的目标,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当今高校中,公共美术教育的性质、功能、规律、方法成为美育的基本导向,美育的目标主要靠美术教育的方式得以实现。

关键词:美术教育;一流本科;美育

一、公共美术教育构建广西“一流本科”美育体系的理论依据

1.国家大力提倡。如今,一流本科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意义深远而重大。“一流本科”建设应该按照相关要求充分重视和开展美育教学科研与改革。2019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系列文件和会议传达的精神表明,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中外学者呼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修己”,要求国人以道德典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体现出“修己”的文化内涵。这与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所说的“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有相同之处。1912年,鲁迅向蔡元培建议在我国普及美术(即美的艺术)教育。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认为,美术可以健全人性、可以辅翼道德、可以增益才智。在当今高校中,公共美术教育的性质、功能、规律、方法成为美育的基本导向,美育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3.社会现实驱使近年来,国家把提高国民素质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了“科教兴国”等战略,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确定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而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智育、体育不能取代的作用和地位。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其是沟通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桥梁,能够使二者和谐相融。

二、公共美术教育构建广西“一流本科”美育体系的现实依据

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专科院校对于美育的实践程度各不相同。据调查显示,部分艺术院校的美育起步早,基础扎实;部分普通髙校美育研究没有结合实际教学举措,处于较为表层的发展状态。总的来说,现今高校的美育存在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美术欣赏课程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缺乏对美育课程的系统研究。其次,部分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建设和课程设置滞后,对于美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最后,部分高校的美术课程建设不受重视,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未能把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

三、公共美术教育构建广西“一流本科”美育体系的意义

公共美术教育既能培养审美能力,又能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符合“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美育提出的要求。文章从审美能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通感力等方面提出要引导高校学生鉴赏、创作、批评美术作品,使公共美术教育在美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优化策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校美育课程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国内美育起步较晚,公共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还不够完善;其二,研究的角度较为宽泛,对于高校公共美育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部分地区面临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美术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其三,在实证研究方面,缺少对广西高校的对比分析等横向研究。笔者认为,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针对高校各专业就读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制形式的全体学生。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对公共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了解美育课程内容的现状,并针对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应着重从审美能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通感力等方面引导学生,发掘公共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同时,根据改革效果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校美育体系的发展。

四、公共美术教育构建广西“一流本科”美育体系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为了突破研究的难点,笔者全面、系统地搜集公共美术教育的现实状况、中外历史材料,通过综合分析、特征比较,为该课题提供客观、准确的现状数据。2.专家意见法在调查过程中,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借鉴其他国家与我国高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研究方法,有利于保证课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笔者现已完成采访20位广西高校教授、2位美术批评理论家、4位美学评论家的任务,取得了部分项目支撑材料。3.比较研究法全面地分析与总结中外美育历史的演变和中外高校美育课程的发展,可以为文章提供基础性数据。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首先,讲述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课时减少盲目感。其次,讲授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涉及实践部分时,尝试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最后,进行总结。

五、公共美术教育构建广西“一流本科”美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该项目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建设解决以下主要问题:线上课程资源如何构建与使用,线上、线下课时如何分配以及如何配合使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建设方案。线下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线上教学主要用于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的复习。其中,课堂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为:首先讲述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讲授教学内容,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涉及实践部分时,教师精讲,学生思考内化,再进行讨论式的交互学习,合理增加课堂互动;最后,进行总结,回顾与总结重难点。1.广西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构建美育体系的线上模式。(1)创建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辅学机制笔者探索公共美术教育美育体系的辅学机制,并将其巧妙运用于课程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辅学机制。课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共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课前预习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课堂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公共美术教育的实践创作训练,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促进学生对授课知识的吸收。课后:通过教师提供的线上学习平台和教师指定的线上课程,学生独立解决课程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完成进阶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教学起到补充作用。(2)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的策略其一,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每项内容都是一个主题,教师以此展开重复训练。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公共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课堂提问、课堂反思,抑或是重点强调等具体的、真实的课堂问题。其二,教师录制10~20分钟的视频,选取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设计课程,并按课程内容设计加入文本或图片作为辅助资料。其三,选取公共美术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核心问题,既能突出主题,又能指出明确的知识点;开展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优化实施其一,线上课程分析阶段。教师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其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公共美术教育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期待值的分析,而且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学生学习后的成果。其二,线上课程制作阶段。教师根据教学授课计划的安排,重新修订授课内容,将适合用于视频的传统美术欣赏演示的部分提取出来,完成线上的教学设计。其三,线上课程实施阶段。该阶段可分为课堂以外的传递和课堂内的实践:一是构建导向明确的课堂内容;二是明确教学内容;三是设置课后复习内容。2.广西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构建美育体系的线下模式。(1)课堂教学中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运用广西壮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服饰、文字、语言。如,手绣壮锦图案丰富,其多彩的纹样构成了一幅幅壮美的装饰画。为了把壮锦图案融入教学,笔者设计了教学方案:首先可以依照壮锦的图案,按照线条和大轮廓画出新的形状,让学生利用直觉体验色彩的内涵;根据色彩的冷暖变化、面积比例关系展开创作,主要关注美术作品再创作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完整的创作过程。(2)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地方资源的利用相对来说,课外的地方资源比较灵活,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活动。其中,很多地方资源与公共美术密切相关,如壮族服饰、白裤瑶服饰、壮族鼓楼等。笔者以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民俗活动为例,探讨如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了解“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讲好“三月三”民俗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最终,笔者将“三月三”民俗文化以图像艺术的方式在高校传播,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体现媒介的仪式性。正如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所说,民俗文化记忆可以分为文字类、图像类、仪式类三大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运用地方资源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以公共美术教育弘扬广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3)建立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美育体系的图像档案图像档案由照片、视频、文字说明三部分组成。出于记录学生创作过程的需要,授课教师为每名学生建立了图像档案。这样具有很多好处:一是可及时反思阶段性创作;二是可以影像的方式保存具有价值的记录。照片或视频可以补充文字和说明材料,照片和文字说明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割的整体。

文章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客观地总结目前美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利用比较研究法,以全面了解、考察中外美育历史和中外高校美育课程,从而总结、归纳研究规律,为项目研究提供基础性依据。该课题在启动前已经对高校两万多名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了初步问卷调查。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公共美术教育“线上+线下”的辅学机制,学生表现出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喜爱,效果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丘振声.壮族图腾考.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桐.广西壮侗民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89(3).

[3](美)杰弗里•巴洛.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金丽,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4](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罗承月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