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情意教育研究

时间:2022-11-05 03:36:59

初中美术教学情意教育研究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就是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融情于意。教师要让学生在美术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情感,感悟寓意,从而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初中美术情意教育应从环境和体验两大方面入手,教师应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情意因素,让学生感知并体验美术的“美”。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创作中体验“情意”;为学生提供欣赏的机会,让他们在欣赏中体验“情意”;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情意”,真正体验到学习美术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初中美术;情意教育;环境渗透;体验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情感、审美、情操的个性化体验,注重“美”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通过感知———体验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美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感受美术带来的“情意”和“美”。

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情意教育,感知“美术”的“美”

要让学生感知“美术”的“情意”和“美术”的“美”,单纯依靠课堂学习绘画技巧是不够的,一个良好的熏陶环境创设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室的环境创设,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教室,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室里搭建一块美术园地,把平日里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置于墙上,供学生欣赏。例如,教师可以不定期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主完善这块美术园地,可以是雕刻作品,也可以是绘画作品,还可以是折纸作品等。例如,每年5月份的母亲节,我布置了“母亲的爱”主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发挥、创作,有的学生把他与母亲之间浓浓的爱画了出来,有的学生制作了小卡片,形式多样,学生仿佛置身于“爱”的海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的“情意”和作品中要表达的“美”有更加深刻的感知。另一方面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不受重视,通常教师让学生临摹教材中的某幅画,就算是完成任务,以学生画得像不像为评判的标准,营造了一种压抑、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情意教育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享受“美”,感知“美”。

二、在体验中渗透情意教育,体验“美术”的“美”

1.在美术教学中提供自主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文提到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大都就是给一幅画让学生临摹,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思路去完成。教师采用范画———讲解要点———临摹———指导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创造性思考,什么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画出来的作品也是教师意想的作品,并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没有亲身经历、体验,自然无法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无法体会“美术”的“美”。以人教版美术七年级《小伙伴》一课内容为例,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人物头像以及基本脸型、五官比例的画法。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班级中某些学生的照片,让学生观察他们的五官有什么特点,再通过临摹为学生讲解“三庭五眼”的规律分布,使学生学会线造型、明暗造型等人物写生手法。在学生练习之时,我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教师所选的人物进行绘画,也没有指定思路,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绘画对象,让学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自由创作。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严肃的班长;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可爱的同桌;有的学生画了一个生气的同学,天马行空,什么表情都有。虽然多数学生的画不尽完美,线条不够匀称,五官比例也掌握得不太好,但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作的美术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学生在自主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作品所表达的“初中生富有青春活力”的思想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了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利用情意教育增强了学生对绘画作品的体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美术作品的“美”和“情意”,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开展情意教育,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作的机会。2.在美术教学中提供欣赏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领域要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体会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和“美”,发展学生的个性,只靠自主创作还不行,还要学会欣赏,欣赏其他优秀作品中画得好的地方,欣赏高超的技巧,在欣赏中进行体验。一方面欣赏名人的作品,如凡•高、达•芬奇以及国内优秀画家的作品,人教版的教材中就有很多“名画”供学生欣赏。例如,八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这一课内容里就有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优秀大师的“国画”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我国许多画家的“国画”作品,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静怡的欣赏环境。另一方面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同龄人当中也不乏优秀的人才,挑选几幅上佳之作让学生进行欣赏,品味其中的奥妙之处。我的做法是不定期安排一节美术欣赏课,欣赏近段时间以来学生的绘画成果,再配以解说和轻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美术”的“情意”以及其蕴含的美。欣赏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而是通过听和看这两个感官,增强学生的体验。曾经有位学生自己创作了一幅水墨画———《江南这边风景独好》,我觉得很有创新意义,在欣赏课上我让学生欣赏并说一说欣赏的感受。不少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悟。有的学生说:“看到这幅画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景色之中,作者把我带进了画里,这点值得欣赏。”也有的学生说:“虽然跟大师们的作品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画得有板有眼,活灵活现,我喜欢。”还有的学生说:“线条匀称,色彩均匀,我给作者点个赞。”学生在欣赏和探讨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好的体验,美术作品要表达的“情意”也逐渐渗透进了学生的脑海里。3.在美术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在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中,评价是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教师通常采用的是“一刀切”的评价方法,画得与教师提供的临摹作品像就会得到高的评价,反之就会得到低的评价。在提倡素质教育、情意教育的背景下,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获得绘画技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只能原地踏步。因此,实施多元化评价就变得很有必要,比如自评、学生互评等。教师可以考虑在学生完成作品之后,组建一个互评平台,首先是作者自己进行评价,然后组内之间相互交流评价,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能够形成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互动模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之间的创作水平总体是一致的,学生对作品进行思考、交流、探讨,能够加强自身的体验,明白相对于别人自己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教师应把评价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在学习九年级《剪纸的意蕴》一课内容时,我教学生剪的是一个“福”字,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我设计了互评平台:“大家的作品都完成了,完成得怎么样呢?同学们先自己评价,然后小组内评价,最后推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PK。”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我在巡视时听到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说:“我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剪福字,我是按照网上的方法剪的。”“可是你的福字怎么比例不匀称啊?”“你们看小周这幅剪得多好看啊,大小比例适合,又有新意。”“小宋这幅也不错,花纹新颖、匀称,几乎看不出剪刀的痕迹呢。小李那幅美中不足的就是剪刀的痕迹太过明显。”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和美术带来的创作之“美”,因此,进行情意教育,多元化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实践表明,“情意教育”展示了它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独有的价值。实施“情意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在环境的熏陶下,在自我创作、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美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个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在主题要求下想怎么创作就怎么创作,摆脱了以往受教师思维束缚的局面。与此同时,在“情意教育”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真正地感受并体验到了美术带来的“美”和“情意”,感受到了同学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之“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爱之“美”。因此,我认为初中教师应该合理、恰当、科学地运用“情意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美术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孟永春.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J].考试周刊,2007(50).

[2]李雅莉.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6).

作者:徐兰梅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