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困境与对策8篇

时间:2022-09-18 09:33:18

小学科学教学困境与对策8篇

第一篇:项目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背景下诞生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项目教学法被逐渐应用到义务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地位发生了显著地改变,它的宗旨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这是教学方式的基本组成形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际课堂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引领和培养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念凸显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项目教学法的宗旨,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同时,基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时间用于适应师生双方各自的新角色。学生在自主研究某一项目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还应该找准时机解决学生的困难。另外,项目教学法的质量还和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在小学课堂中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感悟项目教学法的宗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无法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教学方案。从教学的需求来看,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首先,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情绪问题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逐渐产生对教师的依赖,若是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直接改变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应用。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些试验,检验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排斥性,同时也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一门相对自由的学科,其内容相对灵活,教师的发挥空间没有过多的限制。其次,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尽快让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做出改进。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排斥,但是无形中增加了教学方案的难度,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项目教学法的宗旨毕竟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只有带有具体特色的教学方案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在这种需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二、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各自的角色转变

在项目教学中,一个最大的改变便是师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在新型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而教师则只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一定的引导即可。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方法,这样无疑更具效率。而随着学习主体的转变,教师的压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然而教师仍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所谓引导,不只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过程,而是指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定制一些带有指向性的学习任务,以便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引导。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减少这种任务,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所提高,教师也无须沿用以往的引导方式。其次,教师应当维系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在项目教学法中,由于学习的主体被分散,教师无法像以前一样和学生发生频繁地互动,这是影响教学结果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主动地寻找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困难。例如,在学习《工具的科学》这一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工具作为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一个互动的机会,当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些点评。由此,教师和学生便发生了互动,这对师生之间关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这种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三、灵活设计学习项目,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项目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小学科学中,它是学生的学习的内容,因此学习项目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决定了自主学习的质量。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尚未成熟,因此项目的难度不宜过大,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地,学习项目的难度也不宜过小,这是考虑到学生的积极性问题。一个理想的项目,应当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尺度需要教师自行把握。一个理想的学习项目,应当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对学生来说,学习项目应当以任务的形式存在,这是因为学生对任务式的学习最为熟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为项目存在难度便刻意不去使用,缺乏难度的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项目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对各阶段的义务教育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当教师在小学科学中应用这种教学形式的时候,应当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制定教学计划。首先,教师要对其核心思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而后要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和学生要及时适应各自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最后,教师还要保证学习项目的质量,它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直接联系。

作者:陈勇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合作、探索、自主”的学习方式,全面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启蒙教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合作交流。由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深入探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在新理念课程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倡导“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多数的学习合作停留在表面形式,还缺少真正的探究、交流等。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使其发挥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和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分组要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寻求科学中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亲自去实践、去学习、去交往,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分组应该遵照两个原则,首先是搭配异质。异质的意思是同一小组有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次是男女分类,就是小组成员中男女比例大致一样,这样能优劣互补,更好地促进成员内的合作与学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科学的分组是必要的,下面具体地介绍了分组内容。1.在分组前,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2.把班内学生分到组内每组成员有3~5人。进行分组的时候,按照男女比例、成绩、实践技能进行,尽量做到合理。然后组内确认组长,组长由小组组员每个月轮流担任,带领组员共同做好组内工作,努力带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小组学生角色互动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组内任务分配稳定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利。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能力

在小组学习合作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要在科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秀的工具。另外,教师还要培训和引导学生,给每个学生尽心尽责的指导,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丰富和有效率。例如,在“小车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的教学问题中,先让学生对摩擦力和小车质量的关系进行猜想,为了寻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可靠的方案。所有成员为了在实验中完成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老师的引导都能积极参加。在实验的过程中,谁负责操作仪器,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处理数据等由协调员分工,然后学生快速完成实验,并且能精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实验结果由小组长最后公布,以供班内交流。学生看到最后通过努力归纳出了同一个结论,是非常高兴的,这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运作,充分发挥作用

根据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不同内容的要求,学习合作形式分成合作在课前、讨论在课内、研讨在课后三种形式。

1.课前合作

学生根据需要,把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完成在课前。例如说需要在科学课堂中要学习实践操作某项内容,要先做社会调查,便于收集相关数据,可以把调查内容分开来,由各个小组对其调查,最后把结果收集到一起。

2.在课内讨论

同样为了完成科学课程中要动手实践的内容,要让各个小组通过讨论来完成合作。在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辩论,也可以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也要倾听别人的发言。另外,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指导,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去,这样才能了解和发现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且能为他们的疑惑找出解决的办法。

3.在课后实践探究

在课后进行合作也是根据学习需要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是和科学有关的。比如有的地方运用了斜坡和螺旋,我们可以对“斜面坡度的改变对拉力的影响”进行假设并进行实验得到相关的论证。

四、科学教学的探究需要学生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在动态问题的方面进行探究。对于科学教学的效率提高来说,有效的教学探究是主要方式。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操作上,在科学的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选择有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教学探究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以整体来评价的。科学教学也需要学生的合作研究,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把原来的个人竞争转换为各个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新格局。课堂中良好的竞争会把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会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生动场面。

作者:瞿旭 单位:浙江省永嘉县鹤盛镇中心小学岩峰校区

参考文献:

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三篇:生活中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摘要:所谓科学,实际上就是人们透过生态、社会环境考察体验过后,提炼整理的实践经验。尤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事务,其不可避免地涉足生活领域,究竟如何令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全力适应日后复杂的生活困境,这就需要相关指导教师主动关注此类群体身心发展特征,尽量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演练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活个体主观能动性,使其愿意在课后搜集网络资料,自主处理教学题材生活化改造事务,确保现场情境模拟和理论交流的真实性。因此,笔者决定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生活化全新教学举措,加以细致化验证解析,希望能够为学生今后升学压力大幅度降低和身心素质健全,提供坚实的支撑过渡桥梁。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处理;课堂教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处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主张利用各类手段激活学生个体科学规律感知潜能,希望督促其观察各类生活常见现象,领悟自然界的奇妙特性,真正适应今后诸多生活的挑战危机。想要顺利贯彻此类规范指标,就必须透过指导教材内容、课堂情境模式、生活化知识应用实践技巧等方面同步着手,为了避免儿童群体在其间产生不必要的懈怠抵抗心态,必要情况下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稳定学生个体注意力与现场和谐交流氛围,为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覆盖落实,奠定和谐适应基础。

一、关注学生不同生活习惯,确保今后科学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小学科学类课程,主张指导引领学生观察、解释不同自然现象。想要顺利贯彻此类任务指标,指导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准筛选符合儿童群体自我改造诉求的教学辅助资源,真正将一系列趣味性生活元素和教材科学知识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氛围的长期协调、热烈的状况。但是透过实际调查结果验证判定,发现原有教材编排形式,几乎完全受特定区域环境特性制约,令大部分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群体生活实际设定范围,内部蕴藏的差异效应着实难以精准估计。面对此类状况,作为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学主体,其更加有必要结合一切技术手段,进行原有科学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创新改造,唯独如此,才能真正地令科学教学事务和生活诸多变化细节交互映射。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课程讲解期间,此类结构单元提供的内容,可以说和小学生群体生活紧密关联,因此课题触碰交流期间不会产生严重的思维模糊迹象,但实际上,最熟悉的事物反而更加容易忽视,正是因为大部分儿童对家务漠不关心,因此其基本上不会在平常主动探究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问题。为了成功地克制此类弊端,教师在今后应该更加细致地捕捉学生一切生活画面,做好对应的调查访问工作,记录不同个体在各自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最终设计出一类详尽完善的食谱。这样做,不单单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猎奇方向,同时会为课堂提供更多原始性校验材料,真正地将科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细节自然衔接,确保小学生群体能够对此类课程滋生更为强烈的探索学习欲望。再如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观察思考:“每天吃饭时,看看妈妈为你煮了什么美味的菜汤?想想菜汤为什么会这么美味?”“问问妈妈在汤里加入了什么调料?”“这些调料哪些我们可以看见?哪些看不见了?它们到哪里去了?是真的不见了还是怎样?”这些疑问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探究,使教材丰富鲜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象而深刻地理解“溶解”这个概念。

二、模拟学生生活,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日常生活中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越是生活化的内容,他们越感兴趣,也越容易理解。所以说学生生活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透过以往实践经验整理判定,教师想要在科学课程细致化讲解期间,激活小学生群体好奇感知心态,就必须学会运用各类辅助性资源,科学合理地模拟不同生活场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并进行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交流,快速消除其对于科学知识过高的神秘感知效应,激发出无限的学习动力,为今后承受不同程度的课业压力,做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所以说,小学科学教学指导事务,其核心动机在于挖掘全新教学内容和目前生活状态的联系特征,并且以此作为切入节点,透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运用最新技术加以同步模拟展示,全面调动课堂内部激烈探讨激情,避免重复沿用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手段,打消儿童科学知识创新研习的积极性。还是拿教学《食物》这一课来说,上课时老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把课桌两张合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四人小组,组成不同的“家庭”。在课堂结构单元布置期间,教师有必要督促各类家庭自行组织家庭会议,共同制定其专属的午餐食谱,同时探究此类方案对于成员整体身体健康的影响效果。在此类生活化教学方式辅助范畴之下,学生感知兴致会显得更加高昂,表现方式也就不会过于单一。

作者:陆广义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将乐水南学校

第四篇:自主探究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课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学生启蒙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学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科学课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精神。科学课的教学核心是探究,它既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中,探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转变为对问题的认识,掌握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对学习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对科学课程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引起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好奇、新鲜、猜想和疑问中。教师设置的课题对学生有吸引力,就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的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磁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磁铁和几根小铁钉,将小铁钉放在讲桌上,把磁铁靠近小铁钉,然后将小铁钉吸起来。接下来进行分组邀请同学到讲桌前观察。同学们看到这个现象后,都纷纷表示很好奇,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兴趣,同学们主动要求尝试。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自己寻找能和磁铁吸到一起的东西。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进行实践,发现自己周围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和磁铁产生反应。通过上述的案例,教师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二、设置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索精神

科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验性,通过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事物,展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设置教学情景,点燃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经常会听到或者接触到什么样的声音。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经常听到学校里的铃声,教学楼内同学的走路声,水房里打水的声音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袋子拿出来,然后使用各种办法令袋子发出不同的声响,通过袋子的声音,让同学们进行探索,袋子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并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身边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遇到科学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大胆的将自己的疑问提出,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疑问进行逐步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通过以上案例,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然后教师再对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过程,让学生乐于探究

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科。学生总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教科版小学科学《电》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个完整的电铃展示给学生,然后为学生准备制作电铃所需的部件,引导学生按照电铃的结构,自己制作一个电铃。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有的同学可以将几个简单的部件进行组装,但有的同学却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教师应观察每个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在制作电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亲自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明白电铃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然后再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制作进行修改,同时教师应对有疑问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科学知识大多是来自学生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事物,通过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将科学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身边科学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并进行探究。总之,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能够充分点燃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此外,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因此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将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使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作者:廉忠新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陈雪良.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J].上海教育,2012(36).

[2]罗阳佳,薛婷彦.让实验回归课堂[J].上海教育,2012(31).

[3]熊世元.留下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06).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小学科学的课程设置初衷正是为了通过最基本的、最浅显的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使他们形成科学认知习惯和自然观,并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创新能力。然而近年来的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却大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未能良好地达到最低效果,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冷漠对待。因此,对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探讨刻不容缓。

一、现状分析

1.关于教材和课程

作为教材本身而言,应当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就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在排版和章节知识点安排上较为松散,并且在关注点和兴趣激活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教材配图和说明性语言上通俗性不强,偏于说教性。以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材为例,上册的知识点为入门型,但与下册的知识点有所断裂。如上册中提及“水”的话题,而下册才再次谈及“固体和液体”,如此不妨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针对物质基本的物态判断问题讲授,不至于产生断裂和不衔接,抑或是重复等问题。另外,如对于“动物的观察”这一部分,观察对象仍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话题的常年不变,未能及时地更新,如何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对于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因而科学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只是一门夹杂在其他课程中间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此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标,还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产生偏差。学校的任务应该是促使学生树立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而并非是让学生对其产生排斥和冷漠感,因而在这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善加引导。

2.关于老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教学水平上,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水平差距却是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是同为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差距。现代教学改革之后,对于学生的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便配备了相关的教学用具,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相关模型或道具使得课程更加通俗易懂。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水平的差距,部分教师甚至还未完全认识到科学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目标,自身素质缺陷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近乎照本宣科,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就加大了我们在进行课程讲授时的难度。

3.关于学生

上溯至学校和教师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如此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那便是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而始终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身需要重新认识科学学科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和意义,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界认知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跟随课本的引导初步了解科学世界的奥妙。信息时代下对于未成年人的知识要求渐趋严格,作为小学生不得不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这一点,这不仅对于自身综合素质、逻辑思考和信息接收主观能动性有所裨益,更加对于这个时代和自然界有一个自己的主动理解和接触。

二、对策探讨

1.加强教材研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对于课程进行和教授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加强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及时根据当前热点和可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兴趣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囿于传统,不困于理论,把教材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从而做到与时俱进的科学启蒙教育,这才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良性发展,同时还能使得我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当前的生活例子进行讲解,既通俗易懂,又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2.重视教师培训

小学生的自学水平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类似于科学课程这类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课程,则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讲解,此时,科学课程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学习,加加优秀课程的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掌控水平。另外,对于一些硬件设施不足的地区,还应该加强对于教材的分析讲解和实践操作示范,从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如在讲到“观察小动物”的一部分时,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动画资料,增进他们的知识面和兴趣,并结合生动的讲解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些都可通过教师培训来逐步训练和完善。

3.加大课程重视程度

各地教育行政单位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其地位。力求拓宽渠道,想方设法加大对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科学教育之中,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

4.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教师本身在进行科学学科教学时,应当拓宽学科知识理解,把握相关概念的深层内涵,从科学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回答学生的问题,推动科学学科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的设计研究,在课堂信息传递量上有所把握和把控,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求知欲,完善科学学科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在科技社会中的我们不能忽视对于未成年人的科学知识教育,因此对于小学科学的启蒙知识把关必须格外关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认识到未成年人是社会未来的人才支柱,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便是一个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唤起未成年人对于科学和创新的兴趣,为往后的学习和综合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镇海 单位: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

第六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小学科学的部分教学案列进行分析,借此来研究多媒体技术、教育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优化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现代教育技术;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涉及到的概念和实验比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模式来进行教学活动,毫无疑问会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其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模拟小学科学实验、讲述学生们难以理解的个别概念,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在我国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施建议中这样写道:“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1]。”如今现代教育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还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一些教学问题上提供了新的途径。

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1.1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了桥梁[2]。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来优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教学内容不再乏味无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多媒体的引入,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覆盖性更广,更利于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的探究。比如在小学科学第三册《磁铁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磁铁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是无法观察到的,如果教师单凭文字内容解释磁铁的性质,低年级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操作磁铁进行实验,教师对课堂的可操控性就会降低。这时候假若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将磁铁的图片、相互吸引或排斥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教师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去理解相应的知识。

1.2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率

一节小学科学课授课时间为45min,教师在这有限的45min里需要进行实验演示、内容教学及课堂练习等内容,如果要保证每位同学的教学效果都达标的话,45min明显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效率进行优化,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谋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是我们选择、使用一切教学媒体的根本目的[3]。教学活动中一旦有多媒体的加入,对教师整个的教学活动是会有很大的变化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引入环节交由多媒体来负责,由于多媒体能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受,相比传统模式的教学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快速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板书,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下,一些较为简单的板书就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只将重要的内容及概念留在黑板上即可,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需要深入讲解及拓展的部分,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视频,不再使用传统教学中利用手电筒和乒乓球模拟实验,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探究如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做出假设后,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演示,判断学生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是否正确,直至学生形成最终的解释,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教育软件

2.1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软件

学科教学软件通常是指针对某类学科设计的,为教师教学服务、优化教学的过程以及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的教育软件。通过学科教学软件,教师能轻易的获取和所教学科相关的素材。这类软件能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语言难以表达的重点及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4]。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软件。例如,教师在教学《宇宙》这一单元时,由于宇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及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学生可能无法真正地理解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借助学科教学软件《几何画板》将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抽象为几何图形,对这些图形构造关系动画,就能清晰地将行星的运动规律完整的展现出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像《几何画板》这一类型的学科教学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将较为抽象的图形进一步形象化、直观化,并能将这些图形设计出相应的动态效果。

2.2学生自主学习软件

对于喜爱科学课程的学生来说,小学科学课本上涉及的知识和实验是不能满足兴趣的,长期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软件,实现针对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软件通常具有大型的知识数据库,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利用自主学习软件,能给学生提供和学习内容有关的知识和练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这种新型的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5]。小学科学方面的自主学习软件主要涉及到认识恐龙、动植物的分类、天文地理知识、模型制作等内容,教师可选择在课前或课后要求学生使用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软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原本枯燥无趣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2.3模拟实验优化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活动,对于部分小学而言,对实验室的配置及实验员的配备可能存在一定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开展小学科学实验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模拟教学实验和平时实验的不同在于,教师事先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仪器及物品、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等设成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能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实时输出结果。这样既可辅助教师进行实验指导,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进行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物体的沉与浮》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模拟实验程序,等到正式教学活动时,让学生自行操作软件设置变量,并对依据自己输入的变量对物体的沉浮状态进行假设,与计算机在屏幕上的输出结果进行对比。教师亦可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与计算机的输出结果哪一个是正确的。

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网络

3.1应用网络记录科学探究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少不了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究的过程。对于探究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随时存取功能来记录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需要探究的数据,通过课堂中的多媒体电脑就可轻易将探究的数据展现在大屏幕上,供教学活动使用。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发芽》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种子的发芽需要较长的时间,若使用纸质稿来记录整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不利于学生或教师的保管。此时,教师可利用网络博客来记录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并定期将学生的观察结果记录到指定的博客中。在实验结束时,教师只需打开指定的博客就可以看到学生在整个实验中的操作步骤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既方便教师对每一组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进行分析,又利于教师比较每一小组的实验结果。

3.2应用网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师应在科学课堂中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教师应改变单一的资源获取途径,学会从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网络资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信息量大,能寻找最新最好的资料和信息[6]。在教学中使用网络上新颖的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内容会引起冗余效应,教师不妨从网络中获取资源,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的网址附在多媒体课件之后,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展现出来。教师也可在课后安排学生登录相关的网站,收集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自行筛选。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学生也能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问题和我们》这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与环境问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再在课堂分上组讨论目前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并设法对有关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可行的应对措施。学生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对本课时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

3.3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发达的今天,利用各种校园网、英特网等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关于小学科学的网站,在网站上分享学生们的科学小发现。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科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网络上分享的科学知识进行补充。现在很多小学都为教师配备了电子备课教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了解所授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修改。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轻松找到其它学校教师共享的教学内容及反思,进行学习来优化自身的教学。教师也可通教育网将优秀教学内容共享给其他学校或教师,和网络另一头的教师进行在线讨论,提高教师的教育手段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今,网络教学视频兴起,教师在更新自身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这类网络资源。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日常的教学及实验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视频资源,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播放,一方面可以解决小学科学实验室设备配置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育软件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设计、开发,使之能更好的为小学科学教学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吕尉 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咏梅.合理利用多媒体创建高效科学课堂[J].新课程(中),2011(9):67.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5]颜笑,尹秋燕.粗糙集理论在自主学习软件数据挖掘中的运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43-245.

[6]宋营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科学探究[J].科学课,2008(11).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摘要:教学设计历经了无数次的变革。作为某个专业研究领域和专业共同体,教学设计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跨越性阶段。以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为论点,重点论述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呈现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进一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进一步拓展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化

近几年来,教学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因为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但从目前广大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非规范化与非学科化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深入分析此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与学科化的缺失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有个大体的把握,还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结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目前出现的教学设计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表现得较为随意。并且在设计中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够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来的,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分析。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前期所分析的内容通常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对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的表述问题。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现在存在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的问题。尽管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最后针对教学方法,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即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现在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模糊,就更加无法谈及规范化与学科化了。

二、提出解决缺失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彰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的偏失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和对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影响着教师所要教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人能够教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如果缺乏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就无法有效地传递特定学科的中心思想、原理和基本概念,也不能为教师自己或学生所理解,很难想象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和理解科学的意义。

2.注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完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教学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小学科学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这需要系统论的指导。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信息的数量。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首先在于以研究的心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开展,都与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关。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也决定了其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及其实践品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环节是否完整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且要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体现了其学习主旨,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是否从会学转向了学会。教学设计者只有透视科学教学实践,关注批判性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教学科学探究方法的内涵。总之,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之所以深陷入非规范化和非科学化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已有科学教学设计及科学教学实践没有进行分析反思。这使得职前教师难以从中发现问题,难以真正理解他人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呈现的不足。因而,在职前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其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其创造教学体验的机会,让其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规范化和学科化小学的科学教学设计。

作者:徐金武 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祖忻,章伟民,刘美凤.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第八篇: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一、科学应用教学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例如: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科学能力等)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问题才能制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种有效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活跃着,教师可以采用这几种方案开展将教学。(1)把游戏引入到教学当中。游戏教学是结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实际特点制定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天性本是爱玩爱闹的,特别是对游戏极为热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把游戏融入教学,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这也是以生为本的一种教学方式。(2)比赛教学法。比赛法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而制定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学生的好胜心都是极强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制定实验比赛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到“根和茎”部分内容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男女分为两组,每组学生轮流说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瓜果都是植物的哪部分?土豆是吃的“像根”但实际是“茎”、芹菜日常吃的是“茎”。这样让学生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教师站在与学生相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以往的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如何完成教学进度、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这种思考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展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且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到“气温有多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来认识温度计和温度指数。温度计构成应该是下面有物质,温度高的时候就会升到对应数字的位置,但是为什么温度计能这么准确地知道呢?同时温度又是怎么设定呢?教师讲解了这些内容后安排学生记录一天内三个不同时间的温度。学生读数中的问题也是重点讲解的内容,让产生读数错误的“例子”作为案例,教导学生平视温度计的指数,读取正确温度。

三、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理想的发展方向,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同。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在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个体,他们不存在优良之分。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尽量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不应有负面评价,尽可能多的表扬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很多时候面临问题会缺乏自信,一些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以及对科学实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展现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完全被调动起来,充分融入学习当中。学生只有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多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多媒体技术有效引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通过多媒体的音频、视频的播放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片,在学生观看之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思考,不能看完之后一笑便置之脑后。在动画片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动画片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与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教育中,科学这们学科是极其重要的,它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同时让学生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校外的世界的认知。优秀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学生为课堂主人公的意识,并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不断进步。

作者:巩玉红 单位: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心联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