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选择性课改研究

时间:2022-05-24 08:37:34

机电类专业选择性课改研究

摘要:2019年,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全面方案,各地职业院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技工院校施行选择性课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机电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电专业;选择性

课改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方案,不仅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而且“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目前,各地职业院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往的中职课程改革主要关注政策、教育质量等方面,而此次改革重在“学生发展”,为了实现“升学”与“就业”目标的相互融合。如何施行选择性课改,机电类专业面临着诸多难题,必须结合机电类专业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措施,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潜能,从而提升技工院校机电类学生的核心素养。

1制定方案及管理制度

首先,在学校或系部,成立机电专业选择性课程改革方案组,由校领导、教研组长及机电专业教师代表组成。还可邀请相关专家、本地企业代表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制订方案前,要全面评估当前专业教学的情况,在专业大纲的基础上,面向学生、企业和政府开展调研,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现状,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机电类专业各年级的课程体系关系到总体方向的把握以及课改的效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方案内容要按照国家职业教育的要求,对学生选择机制、可选择的课程范围、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体系等做出具体规定,尽量以实效性、选择性、专业性和灵活性为标准。方案内容要包括课程建设管理、学分认定标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内容与责任,解决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开发流程、教材编制及配套教学资源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以转变教师理念、提高教学要求为契机,改变学校内部绩效考评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对教师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将课程研发、学生辅导、家访及校外合作等也列入考核内容。对于机电类专业,更应该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对于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授课,也要采取相应的考核制度。

2加强校内课程体系建设

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规范,当前的职业教育以内涵发展为趋势,最有效的路径是从课堂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的“校本化”,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更应该着重增加素养类的课程,例如:艺术欣赏、心理学及养生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强调合作探索与问题解决相融合,课程实践与问题反思相融合,把校外相关课程、知识和社会经验都转化为教师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建设相应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有良好的载体,合理设计校本教材,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视频、音频、微课等数字资源,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传播和接收知识的端口,更是课程内容的创造者。

3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评价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改变,打破专业、年级限制,让学生更自由地选择课程、教师及地点,通过自助匹配,实现教师、课程、学生之间的有机融合。这就意味着教学的时空、环境发生改变。老师和学生的上课地点由原先固定的教室,变为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固定,可能是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学生,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1]。选择性课改的施行过程中,要探索小型化、多层次的学生组合教学,可以建立紧密型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平台,以此提升教师课堂控制力。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开展网络研讨式的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自主意识。积极利用网络、计算机、平板电脑及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采用微课、视频等在线课堂,实现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学生通过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掌握知识技能,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增强学习主动性,也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课堂搬到实验室、企业,注重校内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改革的中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标准,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着学生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选择性课改的整体设计要求,实施“学分制”管理,实现学生对“提前毕业”和“延期毕业”的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要根据其特性,采用合适的质量评价方式,既要有传统的考试评价,也要有操作性、技能性、实践性评价,注意多元化和适切性,避免固定不变。要允许以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及工学交替等成果抵扣学分,并对学分取得途径、学分认定等做出具体要求。

4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改工作的最终落实者,要积极转变教师对课改的认知,树立选择性的理念,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及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2]。根据实际情况研发符合要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要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在复杂的“走班”环境下,实现有效教学[3]。对于机电类专业教师,更需要提高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走得上讲台,进得了车间”,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们在不断的质疑、释疑中形成共识,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要鼓励机电类教师创新,防止教学规范僵化和片面性,注重改变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对于企业到校授课人员,可委派校内教师辅助,确保教学效果[4]。

5完善教学设施与信息体系

学校要按照课改需要,尽力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分析信息化需求和课改业务体系,推进校园数字教务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个人信息、选课、学分及综合评价等日常管理,更要实现机电类课程资源、自主学习、实操及仿真等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数字化。统计好的记录报表,高效的清点及统计设备里的书籍储量,在嵌入式微电脑的控制作用下,实现全自助的操作形式,即借阅、归还、回收、交易,最后通过微信小程序及手机APP搭载图书分享平台,可以方便用户进行心得的分享,让捐献图书的所有者获得回报。所有转让过书籍的用户都可以在我们的循环式智能书柜里借阅书籍。线下收集闲置书籍填充我们的循环式智能书柜,线上推送书柜里所有的书籍信息,让所有目标用户手中拥有的书籍资源尽可能的发挥最大价值[4]。在APP与微信公众号相互结合推送宣传的作用下,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享受到更多的可用书籍资源。

6智能书柜定位

系统的工作原理该系统主要是通过C语言按照相应的设计任务开发算法,整个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高频RFID模块,该模块主要是由电子标签,读写器以及微型计算机这三大重要成分所组成的。智能书柜产品运用高频RFID技术,在其所使用的电子标签具备体积较小,没有备用电源,人为弯折而不容易被损坏,具有较远的读写距离等特点的作用之下,由读写器,将每一本书籍与OPAC(联机公共查询目录)检索系统进行关联,定位系统采用RFID电子标签ID长度是24位16进制数来对书柜里书架的行列号进行编码,在通过读写器进行标签信息读取,从而找到书籍的相应标识位,最终精准输出书籍所在的位置信息,就能够实现信息之间的交换及通信处理,在经过书籍的定位算法来操作书籍的智能化的扫描识别以及定位处理。

7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不应该把精神食粮,随意丢弃或者闲置不理。理所应当要爱护和给更需要的人使用,让闲置的书籍循环利用,流动起来,不仅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而且可以让读者花费更少的时间及费用去获得所需要的书籍,这样的智能循环式书柜适用于当前的时展趋势,利国利民利己,让信息化智能循环书柜可以成为人类进步阶梯上的一小步而助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林.从自助图书馆到图书馆的自助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10(23):56-59.

[2]王若琳.RFID技术及其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情报杂志,2006(3):30-31+34.

[3]钟新革.自助图书馆建设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8-10.[4]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和新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作者:杨 越 吴小燕 余小飞 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