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探讨

时间:2022-10-15 11:02:11

英语专业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局

1.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渊源带来顶层设计瓶颈。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包含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这两类学校在短短十几年时间中,要经历两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等方面的转向,将面临诸多纠结与矛盾,焦虑与徘徊。以独立学院为例,在创办初期,利用母体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在当时特定时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然而恰恰是这种办学历史的渊源,导致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人才培养计划模仿母体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软硬件条件不达标等。在过去追求量的时期,这些问题无形中被淡化,但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时期,高等教育的任务已由“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矛盾逐渐凸显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2.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影响能力提升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效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同时也必须面临着与“双一流”高校招收生源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对高分考生吸引力不强,英语专业高考第一专业录取率更是低于其他文科专业。入校学生普遍具有学习自主性差,惰性较强的特点,进入大学阶段后,教学模式和要求发展极大的转变,很多学生陷入出“跟不上———不愿跟———更跟不上”的恶性循环中,能力提升无从谈起。其次,由于高中阶段教育方式侧重于知识的记忆,量化标准单一,高考填报志愿时,多数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没有对英语高考成绩提出具体要求或者增加面试环节,其结果表现为英语专业入校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很低。3.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存在的不匹配。传统的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趋向于语言学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大量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课程,占比达到60%以上。学生英语基本技能水平是得到极大提高,然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大趋势下日益增长的各国交流对英语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语言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大量能够将英语技能水平与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深度融合的毕业生,这点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增设几本选修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理论依据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制度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重,强调“尊师重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形中已经形成一种身份的差异,表现出集权和专制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经常被任意阻断和剥夺[2]。其次,政府部门对于高等院校办学的深入介入和指导,强调教育的社会意义,弱化学生的个性需求[3]。最后,高等院校仿佛工厂一般批量生产出大量的毕业生,强调教育的即时功效,忽略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毕竟高校课堂不等同于工厂中的流水线,学生更不是默不发声的零件,固然过去几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辉煌的成绩,然而如果不做任何转变,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提出了“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回应。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研究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如何帮助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问题之前,首先应正确理解“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内涵。马克思认为,教育过程是人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因为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不是通过自身(主体)对客观世界(客体)的直接实践去认识世界的,而是借助于教师、课堂、教材等中介,学生以学习知识、能力、技能等为主,是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体现。主体性谈论是自身的能动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4]。某些教育者认为主体性是学生变成主体,可以脱离教师而独立发生,是片面而错误的观点,教育的主体性本质在于“激发意识、激发潜能”,将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于学生的“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维持和增强自己的潜在倾向,表现为个体特定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复苏和发展,从而体现出独一的个体性[5]。当这种行为与教育实践结合时,必然会打破传统教育的同一性,教育的个性化在于尊重个人个性化发展,针对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从而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发挥最大潜能,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本质在于追求人的成长与发展,即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优势潜能。能力提升成为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的永恒主题,“主体性个性化”教育培养理念将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助推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特征,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标准,追求学习者的个性(优势长处)与共性(基本素质)和谐统一,强调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彰显。尤其面对学生入校分数低,学习自主性差,思维活跃,实践意愿强的特点,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提供给他们最适合自己个性发展方式和途径[6]。

三、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探索道路

(一)基于“英语+”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英语属于文科专业,文科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他们能较深刻地对自己的知识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以达到自我认知。这一特性在人才方案制定时必须仔细加以分析和运用,工厂式标准化的模式难以满足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目标。为此,必须改变偏重于语言技能训练的培养方式,对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工作能力的要求,借鉴“互联网+”的概念,推行“英语+”个性化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大学前两年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以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奠定“英语+”扎实的基础;从第三年开始要凝聚专业特色,在培养方案中相应设置教育、翻译、商务、涉外文秘、航空等课程,形成“英语+教育学”、“英语+国际商务”、“英语+中英文秘书”、“英语+空乘”等特色方向,建立起“一专多态”系统,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教育培训、国际商务、中英文秘书、空乘等行业领域通过英语专业打通,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业生态系统。学生在接受语言基础训练的同时,可参照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以及个人远景规划选修不同的课程群,实现“英语+”下的能力提升。(二)构建新型的“三导一助”师生关系。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出现“教师重教,学生重学”现象,教师关注度集中于如何上好一门课,学生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如何学好一门课,“以教定学”单向流动的方式割裂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集局限于狭小的空间(教室)、短暂的时间(课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英语专业在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下,构建新型的“三导一助”师生关系。“三导一助”是指在学生大学生涯中,由专业教师担任其专业导师,由辅导员担任其成长导师,由优秀校友担任其校友导师,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其导师助理。专业导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并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兴趣小组等;成长导师从心理因素引导学生学习正确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进步状态,不断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校友导师从自身经历、经验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对学生要求;导师助理在专业方向、社团、竞赛、课程等具体实施载体方面帮助低年级学生。“三导一助”导师团与学生共同研究想要实现目标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并清楚获取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由此,“私人定制”学涯规划形成了,并在四年动态发展中执行、修正,持续改进。同时,“三导一助”有助于教学工作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的通道,在协同指导、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专业导师与成长导师信息互通将更有助于学生能力提升;专业导师在与所指导学生一对一对话中发觉课堂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并带到教研室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设置专项课题研讨,反向促进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间接帮助学生成长。(三)创新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我国高等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学科化教育理论影响很深,大学老师通常是基于科技理论本位取向开展教学,强调知识获取是由客观决定,课堂内容应按知识逻辑标准化进行设计,教学过程是一种客体知识“传递-接受”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成为学科化教育理论必然选择。新时代的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自我意识创造性,拥有着内在的情感、兴趣与爱好,不能再其视为存储资料的“移动硬盘”,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必须进行转变。将“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融入学习方法、考试指导等方面。首先,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师生互动并非要固定在课堂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活动为主导,通过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和小范围英语角等实现;其次,从学习的内在机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版书籍,让他们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扩大阅读量;最后,最大限度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优质互联网资源,如精选的TED视频,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四)激发主体性意识,开展“三性教育”。作者及其课题组研究成员对近5年的英语专业入校生进行了学情调研及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入校时学生智商及情商都属于正常,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不足。进一步分析高考成绩不佳原因,以及跟踪其大一大二期间的专业课程成绩,发现除了一部分是由于考试中发挥不佳,更多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缺乏时间把控和自我管理的观念;社交活动和游戏活动时间占比过多,易外部环境影响;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引导,易产生自卑、焦虑、拖延等心理状态。尤其是一年级,若加以如果正确的引导,这些问题将进一步放大,究其原因,中学阶段学习存在“同步走”现象,虽然是被动式学习,但目标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潜移默化渗透到每个个体的意识中,而大学存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使学生迷失目标。大学生作为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现实的影响,入学阶段的“三性教育”则显得至关重要。“三性教育”指的是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自我创新性教育。1.独立自主性。在大一学年尤其是第一学期,是学生独立自主性最佳生成期,导师必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协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状态。2.自觉能动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是其实现愉快和成功学习的重要因素。导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适应英语专业学习,将获取的新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经验认知结构当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要设法激活学生英语课堂的求知欲,勇于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3.自我创新性。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表现出创新性的意识,发散性的思维。因此,在引导其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将英语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在各种场景中,在实践活动获取肯定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性。(五)多途径多层次激发学生潜能。作者在对英语专业课余学习的调查表明,课内与课外时间比是44:56,因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一系列工作,为不同志趣、才能、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培养的平台,为学生主体性发挥提供空间。1.以学科竞赛为支点。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是“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检验这一教育理念实施情况的重要手段。首先,竞赛可以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深度融合。英语专业中开展的各类专业竞赛(词汇、写作、朗读、背诵、演讲、辩论等)通常都在课外时间,学生在寻找资料、与同学协作和磋商、赛前反复的演练、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差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自觉地把课堂学习向课外拓展。其次,竞赛可以满足学生最深层的需求,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希望更多地实现自身价值,而自身价值的实现往往与成功交相辉映。与一些著名高校学生同场竞技并脱颖而出,不仅满足学生在努力后体验成功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对于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振奋,这种成功的体验会增强信心,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好强精神,养成集体合作意识和集体生活能力。2.以兴趣小组为抓手。设立口译、口语小组;翻译、写作小组;考研、出国小组;商务英语小组;国际空乘等多个专业兴趣小组,确定专业教师进行长期跟踪指导,各小组定期开展培训、课外专业活动,帮助更多学生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国际商务英语二级、上海外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第二外语等级考试、托业等就业含金量高的专业考试。3.以量化考核为推力。将以上各种活动和竞赛进行量化,建立大学生成长档案,对每名学生个人参与活动、竞赛、兴趣小组活动、考取各类证书情况进行记录并计算分值,每学期一小结、每学年一大结,作为各级评优、单项奖学金评定的最重要依据。(六)创新创业训练作为特色工作。面对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高校教育应肩负起引导大学生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道路的责任,实现知识技能转化和突破。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个体思维和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创业主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可塑性强,当提出“英语+”培养方案后,创业能力更应成为是英语专业学生具备重要能力。如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致力于电子商务领域创业;俞敏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致力于教育培育领域创业,这些人均在创业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绩。社会、学校、个体共同作用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塑造[7]。社会营造的创新氛围、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不能停留在“高墙外”,而应飞进、落地到“象牙塔”内,无论是精神层面上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还是物质层面上创业补贴申报都将激励新时代的年轻人,使得埋藏在内心的创业主动性浮现。学校应开设相应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创新创业重要性。创业课程应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特别要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起来,协同创新,有的放矢。我校英语专业由专业导师、成长导师、校友导师共同指导,由在校生组建的创业团队“译路社”经过3年培育,借助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逐步开展对外服务和业务,曾承担了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的翻译工作,参与项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并逐渐成为我校创业工作一块品牌,证实这条道路是切实可行的。

四、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门,运用“主体性个性化”教育理念将有助于破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诸多困局。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需求的人,在探索的道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一些成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必须认识到还有很多道路要走,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钱科娜,郑毅.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途径探析———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3):48-50.

[2]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62.

[3]寇跃灵,毕鑫.高校个性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3):46-47.

[4]刘风华,刘欣.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价值走向及其意义[J].教学与管理,2013(2):11-14.

[5]张永花.论独立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27):44-45.

[6]王爱琦.个性化教育: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助推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60-63.

[7]丁越兰,骆娜,王京京,等.大学生创业精神内在层次性与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7):18-19.

作者:白静 曹小露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