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教学问题

时间:2022-04-17 09:26:00

国际法教学问题

国际法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国际法律部门中最为基础的学科,对国际法基本知识、原理的掌握成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等课程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国际法往往却是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的较为枯燥、难以学习和理解的一门课程。这主要由以下的原因造成:国际法通常被认为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学生易产生学习无用论的偏见;国际法体系庞大,内容较为抽象和零乱且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加之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本身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大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这些原因导致了国际法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消除学生的偏见与成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互动的环节构成的。

哲学方法论告诉我们,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前者固然非常重要,但后者是关键,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努力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较大的兴趣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国际法课程来说,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内容之前应当帮助学生摆脱对国际法的偏见与成见,激发对国际法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国际法并非像他们想象得那么抽象、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反,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和重要的影响,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影响将愈加紧密。

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法学会(ASIL)的作法。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和熟悉国际法,美国国际法学会在其诞生一百周年之时曾专门出版过一个名为InternationalLaw:100WaysItShapeOurlives的宣传册。在这一宣传册中,国际法学会详细列举了国际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100个方面的影响,以此来表明国际法与普通人的距离并不遥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旅行、休闲,还是健康、公共卫生,或是贸易、环境等方面,国际法的影响已经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体系和内容对于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学生来说,国际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熟悉国际法的基本框架,了解和掌握国际法的基础知识,并将国际法运用于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国际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考虑到同处一个教室的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和需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因此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了解和掌握国际法的基本知识。

然而,也会有小部分学生有志于日后在该领域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掌握教科书上的基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既要防止讲授过于深入、过于理论化而挫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小部分学生的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具体来说,对于那些有志于在国际法领域进行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应当适当地深入和提高,在课堂上介绍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可以提出几个更加深入的问题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在课后必要时加以个别辅导。相应地,教师还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下,讲授内容应当详略得当。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国际法的体系和内容已远远超出其产生之初时的状况。

如今,翻开任何一部教科书都会发现其体系和内容十分庞大和复杂。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国际法(第三版)为例,该书包括导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国际法上的居民、国家领土、国际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国际环境法、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外交和领事豁免、国际组织的豁免、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人权的国际保护、条约法、国家责任、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集体安全职位制度、军备控制与裁军和武装冲突法共十八章的内容①。然而,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国际法课程只上一学期,每周3课时,如果面面俱到则只能如蜻蜓点水,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法体系的前提下,教师在讲授时应当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删减和侧重。具体来说,对于导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国家领土、国际海洋法、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外交和领事豁免、人权的国际保护、条约法、国家责任、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集体安全职位制度等部分应当较为详细和侧重地讲解,对于其他部分的内容则应当略讲或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