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探索

时间:2022-03-17 04:12:00

科学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探索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社会各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同时,在全球气候环境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建设发展“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追求。去年以来,从沿海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都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热潮,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需面对的挑战,也成为困扰广大投资者的难题。

为科学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努力做到全面、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各城市应给予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现阶段中国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热潮,“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引领当今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是,“低碳经济”从内涵看,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自然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若实现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到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需要加速发展,也将会迎来一个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走过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时,中国还有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随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区别“大力发展”和“积极发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重点了。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

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我国实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低碳城市”显然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未来之路。然而,我们现阶段很有必要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拿这些方面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比对,人们不难明白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项目,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动力押宝在新能源产业的兴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续。为此,必须明确建设“中国低碳城市”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应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通过差别化路径逐步实现“低碳化”,谨防一哄而上、赶时髦建成“政绩盆景”,到时悔之晚矣。

第三,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同时还要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和低端加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等燃料,减少煤炭直接然绕,应是中国未来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中,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国外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把更多投资用在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上,不要再盲从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楼等。

第四,中国目前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还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完整的链条。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贸然向发达国家看齐,把当前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于尚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时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胜法宝,都希望在这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角逐中拔得头筹。我们则应该在理性看待当前世界新能源产业这场角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我国能源现状,科学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免在争先恐后中遗漏了我们最急需的东西。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应作为中长期目标进行规划发展。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低碳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做到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推动,才是中国向“低碳”转变的最佳选择,也应是广大中外投资者参与发展的主要取向。

第五,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中,应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统筹与协调、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生态的各种关系。

纵览当前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尚未有成熟模式参考,各国还在逐步探索中,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只是到2050年建成低碳经济社会。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市低碳转型的艰巨性,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才是中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最现实的选择。在当前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统筹与协调、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生态的各种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低碳,而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市情。我们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部署建设发展“低碳城市”时,一定要应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既不要为了低碳而放缓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不要因为发展经济而影响减碳承诺目标的实现。一定要继续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并要努力保证碳排放不超标,对待碳减排指标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要盲目去攀比一些发达国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