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透视论文

时间:2022-12-17 02:25:00

品德课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透视论文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动态生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有大量鲜活的教学资源,它们是零碎的、粗糙的、隐蔽的且稍纵即逝,很难被人察觉。那么,教师应如何及时精确地去捕捉与回应这些教学契机,促进问题的有效生成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探寻线索。

一、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发问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学生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起学生发问,充分彰显其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提问有助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将提问权还给学生,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根据学生提出的生成性问题进行理性、灵活的处理,再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时,由于学生普遍感到政治生活离我们实际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提示学生,青少年作为国家的小主人,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积极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等。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学校附近最近形成了‘马路市场’,给我们的上学、人们的行走带来了不便。这连政府、学校、老师都没有做好的工作,我们作为学生,就更无权过问,也没办法去过问呀。”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赞同他的观点。学生把生活中真切遇到的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此时我如果加以回避仍按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讲下去,就会使本来鲜活灵动的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教学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于是,我抛开原有教案,巧妙将这一生成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起点,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学校、老师、学生有权过问吗?为什么?②我们师生有办法过问吗?有哪些办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地使学生掌握了我们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和渠道等教学内容。随即我又以此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在过问这一问题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思维空间得以充分拓展,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课堂所达成的目标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二、打破常规,巧用逆向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师按照教材来“定音”,学生跟着去“弹琴”,不得跑调。这种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失去了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课堂问题生成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而建构主义者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撤销掉禁锢学生的思维篱笆。教会学生摒弃习惯性思路,打破常规的束缚,学会运用逆向思维,从不同层面去寻求解答问题的新思路,促使课堂问题精彩生成。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入逆向思维,这是课堂出彩的一条重要捷径。教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去思考、去讨论,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火花引爆到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从而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有教师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请学生例举走进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达人”的具体行动。学生的答案可谓“百花齐放”。在学生发言之际,教师察觉到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远远没有做到。因此,他突破原定预设,顺手从讲台旁拿出学生喝剩的半瓶矿泉水,机智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不能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呀。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私事,那么如何处理这喝剩的半瓶矿泉水,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事吗?”本来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做法,经过教师的精心捕捉,用“仅仅”提醒学生注意思考的方向,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的精心引领,学生们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束缚,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了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进而明白了这是我们个人的私事,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私事的原因。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讲了著名影星成龙的故事:成龙为了避免与别人的矿泉水瓶搞混,造成浪费,他总是在自己的瓶上签上名字,直到喝完。请问像成龙这样的著名影星有必要如此节约吗?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成龙这一公众人物的事迹再次引导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求异辩证思维发展,促使学生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挖掘、去理解。这样学生会越学越有灵气,思想境界也能逐步得以升华,课堂问题的有效生成也会水到渠成。

三、练就“慧眼”,妙用学生错误

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慧眼”,勤于开发利用,紧紧抓住其中的教学契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及时判断其教学生成的价值,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加以利用并有效生成,否则活生生的具有灵性的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教师对预设方案的生硬灌输和空洞说教。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因而他们的知识经验积累就相对不足,对有些是非问题缺乏应有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出现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面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认识上出现的“错误”,既不能盲目引导,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达成,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而是在肯定学生质疑价值,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采用机智的方法,巧妙加以利用,对教学预设作即兴的调整,鼓励学生进一步思错、辨错,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来纠错,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让学生的认识思维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公务员之家

如在教“学会合理消费”时,教材文本指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对此就有学生提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已经富裕了,况且时代也不同了,教材指出要去消费,那么我追求名牌又何尝不可,干吗还要提倡节俭,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学生进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错误资源”:学生的消费观中恰恰忽视了“适度”和“节俭”两个关键词语。这表明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我灵机一动,抓住这一契机,灵活地调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请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的实际生活水平,谈谈对适度和节俭消费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纷纷发表自己鲜明的见解。正是课堂上发出的意外“声音”,使这一“问胚”资源成为了本课中的亮点和精彩之笔。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动静相间,善用“布白”艺术

所谓课堂“布白艺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思考、去遐想、去探索,让他们做教学时空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获得对教材更深的理解、把握和实践。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让课堂“火”起来的同时,还要适时创造情境让学生静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堂节奏,适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应动中有静,精心做好留空补白的准备,切实把握问题生成的最佳切入点,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与活动的时空,促使问题在情境中展开,在“布白”中思考,在探究中生成,从而让学生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由于学生对心理内容是“初接触”,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针对当下社会上出现的一部分“超市捏捏族”和“尖叫族”的白领,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怎样调控不良情绪。这是让学生学会真切面对自己,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学会品味的过程。此时,教师无须越俎代庖,而应真正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心灵对话,与同龄人交流成长中的烦恼,与文本展开情感上的共鸣和碰撞。这些都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反思、去内化,此时教师就应创设一种让学生静思、自由畅想、自由畅谈的时空,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方法的识记和掌握上,而且还要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反思自己成长中存在的种种排解不良情绪的错误做法,反观社会上青少年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自己的启迪等。这样安静和谐的课堂,不是意味着课堂的“冷场”“尴尬”,而是“布白”艺术在师生、生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心灵桥梁,促使他们交流情感、碰撞思想、共享经验,从而使课堂问题的生成变得更加顺畅有效,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生成的有效性,可供利用的教学契机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始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师只有不断探索,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从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和生命经验出发,做到蹲下身子平视孩子的世界,不以成人的视角来预设生成问题,我相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将会精彩纷呈,也一定会精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