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潢艺术专业改革探索

时间:2022-05-17 05:07:00

装潢艺术专业改革探索

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办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说,高等职业教育离“市场”更近,通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1.更新教学观念,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1).共研“岗位课程”目标任务首先应明确毕业生在企业专门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共研“岗位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应根据就业岗位来设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生专业所涉岗位,共同深入细致研讨该岗位的目标任务,进而形成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最终构建“岗位课程”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体系。

(2).开发“双堂双标”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的执行需要课程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要规定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等。专业课程要融“教、学、做”为一体,交融“课堂”与“店堂”、理论与实践,必需要开发“双堂双纲”教学标准,包括在校教学和在企业教学标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

(3).围绕专业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实训在实训中可采用“主题———合作式”的学习模式根据社会需要提出项目并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利用学校自有的教师和企业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结合企业要求真题真做,利用小组工作法,以培养协作意识;

(4).发挥装潢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继续发挥与大型骨干企业联合办学的途径,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设备投入,并参与教学建设和管理;成立产学结合领导小组,加强对产学结合的组织与管理。

2.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突显本专业的职业特色

(1).工学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岗位的连通构建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技能的需要,构建教学内容模块,将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使毕业生离校即能上岗,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深入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设计公司、相关事业部门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使学生了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适应设计行业的需要。要聘请企业、公司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专家为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顾问,并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突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3).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在教学中突出强化实践课教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优势。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课的比重。配合“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增设与职业标准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应针对各个不同等级的技能要求增设相应的培训课程,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职业的专业技能,并为以后申请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打造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环节,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做到“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重点是“双职”“双师”。“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

3.建立科学并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体系

考试评价体系应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与考试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在实习、实训中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在专兼职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三方积极性,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兼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引导和促进教学改革,形成教与管,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4.结束语

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任务是任重道远,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要想办出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给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也只是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更适应于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