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活着

时间:2022-05-09 03:58:00

谈论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活着

摘要:教育本是一件简单的事:该做的成为习惯,该止的成为底线;教育也是一件复杂的事:该做的有时有地有人不让做,该止的有时有地有人不让止。

关键词:积极;职业倦怠;爱和严的统一;批评

要想培养阳光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首先要有身心健康,心态积极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个“快乐的老师”。每天走进校园,走进班级的时候,用我们心中的阳光温暖学生,用我们甜美的微笑感染学生。

但工作几年之后,老师往往会出现职业倦怠,常见教师“职业倦怠症”如下:当我们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我们紧缩的双眉;当我们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当我们端坐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我们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

如果是这样,老师们,我们是不是真的“老”了,即使我们还很年轻但我们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我们自认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我们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有些教师工作时“目中无人”,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去以不变应万变;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候”。

职业倦怠会使人失去职业自豪感和责任心,道德弱化,行为会扭曲。生理表现:身体疲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降低等。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淡漠,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心理表现:对职业前景茫然,没有工作热情和动力,逃避竞争,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世上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没有想做坏孩子的孩子,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作准备。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用安全、可信赖、能够共情的形象面对学生,缓解他们的抵触情绪,帮助他们放松戒备的心态。

作为老师还要注意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

刚做教师的小郭是个工作热情很高的小伙,和许多刚做老师的大学毕业生一样,特别希望能在工作单位很快做出一些成绩。常听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让学生认可自己,他从一接班就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到了高二,他发现学生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想加大管理强度,局面却是易放难收教师对学生要有慈和爱的一面,也要有威和严的一面,这是师爱中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他们互相依存、渗透和结合着。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要通过严表现出来,严又要以爱为基础。失去了严的爱就是溺爱,而失去了爱的严就变成蛮横了,这都是不可取的。正确处理爱和严的关系,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师爱是一种大爱,既要有博大无私的境界,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叫智慧。在正确处理爱和严的关系问题上,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会批评。批评,是教师最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严的统一。批评应该是爱和严的统一,批评是一种艺术。

(一)批评要以信任为基础。如果不相信他能改正,又何必去批评呢?我以为,信任是批评的前提条件,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这份信任。

(二)批评要讲方法,看对象,有的需要含蓄一些,一点则明,适可而止。有的则需要透彻一些,有的只需要个别谈心,有的则非当众指出不可,有的要通知家长配合,有的则以不通知家长为宜。总之,要根据对象和具体环境、条件而定。

(三)批评要讲态度,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少发脾气,避免粗暴。

如果我们对待前面的学生是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那么对待这个问题则要旗帜鲜明地执行学校的法律法规,让学生懂得要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再者作为老师教还要有自责精神,如果事情和自己有关,教师应敢于实事求是地承担应负的责任和做出认真的自我批评。这样批评的说服力就大多了,同样是一种身教。

批评后,要注意观察改正的情况,善于发现微小的进步,并且尽量使她知道老师已经看到了。对于学生已经改了的错误就是不存在了,一般不要再提了,更不要记仇。

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教师只有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并切实地指导他们正确做人,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教师和学生的互尊互爱关系,是建立在教与学的基础上,离开了教与学,就没有师生。

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树立他们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严谨的教风和严格的要求,教育他们诚实做人,使学生具备目标明确,虚心刻苦,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品格。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去渗透人类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被教育的主题感染。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比如让学生回家后主动为家人做饭,我认为学生饭做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这种体验。因为体验不仅是一个情感问题,而是在情感交流中逐步升华的一种认识、养成的一种习惯,最后形成的一种道德观。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不仅去听、去看、还让他们去做。孩子们经历了这样的认知过程,情感交流过程,行动实践过程之后,就会努力的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他在学生们心目中位置的高低。古人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同样是这六个字,教师的努力程度,决定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度、深度、广度。每个学生都是渴求新知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老师的付出与努力。不管教师天资如何,只要是真心地投入、忘我的钻研,你的教学就会是充满阳光,充满灵性、充满激情的。

几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深地感到: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教与学的互逆反馈、双向流通中,教师即教育学生,又教育自我,二者相谐才能共同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作为一名教师积蕴了丰厚的职业素养。

其一、身体力行的实践使“敬业精神”不是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作为一种本能融进我的教学生涯,每逢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的时候,我总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同时,学生对老师的先期信任成为我“言传身教”的原动力,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严格的自我要求和不断的自我超越对于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其二、多年的教师工作实践还使我磨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平等、宽容,因材施教和开掘潜能成为我特色教育的“三位一体”。

其三、我工作中的另一特色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创新了形式的教育因为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更易于调动起他们自己的积极性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说:“作家是为作品而活着的。”我要说:“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活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就是我们的幸福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