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分析

时间:2022-01-22 03:18:31

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分析

摘要: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还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情感淡漠、感恩行为缺位等问题。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树立感恩教育新理念,拓展感恩教育内容,创新感恩教育方式,营造大学生感恩意识自省、感恩实践自觉、感恩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效应,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恩的定义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研究主要围绕武国剑等[1]认为,高校应把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构建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的实施路径;张楚成[2]认为,通过雷锋事迹的宣扬,让当代大学生感受雷锋的无私奉献源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心;王文佳[3]认为,感恩教育需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感恩概念、认知感恩价值、明确感恩对象、运用感恩方式,使得他们心存感恩;张峰峰等[4]提出构建感恩动力系统,强调感恩需要和感恩环境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王瑞[5]认为,应将感恩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教学中;陈雅娟[6]认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不衔接。以上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视觉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但都没有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和如何进行感恩教育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认为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通过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教育思想来启迪、滋润学生的感恩心灵,让大学生感知感恩教育的历史底蕴。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感恩教育新理念,拓展感恩教育内容,创新感恩教育方式,营造大学生感恩意识自省、感恩实践自觉、感恩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效应,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

1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青年人要学会感恩,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有的道德情感。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却缺少一颗感恩的心,不懂感恩、不会感恩、不善感恩,甚至会出现忘恩负义的现象。近年来,此类报道屡见不鲜,2007年8月23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因受助不感恩被取消扶贫资格。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2015年7月11日北京大学高材生吴谢宇“弑母案”震惊全国。据2019年8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吴谢宇解释弑母动机“我杀妈妈是为了帮她解脱”。还有16岁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的张炘炀曾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上述案例有一个共同特征:这些不论是一般大学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还是著名大学的高材生,他们都忘记了做人最基本的情感回报,那就是感恩。他们内心深处所表现的情感是自私和冷漠的,不懂得感谢国家、学校的培养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虽然是少数,却影响着大学生这个群体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此问题若长期存在下去,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良好品德的培养,而且会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情绪低迷、感恩行为缺位等现象。有关调查显示: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缺少感恩意识,6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虽不缺乏感恩意识[7],但缺少感恩行动。本研究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1漠视家庭亲情,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认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购买高档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爱慕虚荣,相互攀比。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自食其力,而依旧过着不劳而获的“啃老族”生活,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工作依靠父母是理所应当的。在感恩认知方面,据有关报道,有95%的大学生认为能理解什么是“感恩”,5%的大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比较模糊[7]。有的大学生丝毫感受不到父母供养子女上学的艰辛、赚钱的艰难,对父母的辛勤付出漠然置之,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对父母之爱常常以麻木、冷漠和不屑待之。在感恩父母行动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寒暑假回家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玩手机、看微信、刷视频、同学聚会、外出旅游上,很少替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据报道,有17%的大学生能做到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与父母联系,表达情感,12%的大学生表示很少主动给父母打电话,71%的大学生寒暑假在家能主动承担家务,85%的大学生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并主动送上祝福,13%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还有2%的学生认为父母生日并不需要祝福[7]。从感恩的情感表达方面来讲,他们不愿和父母主动沟通交流,认为和父母交流有障碍,不关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和感受。1.2对教师的教诲之恩淡化。大学老师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生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但是有的大学生却辜负了老师的培养之恩。一是对老师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大学校园,有的学生对老师正常的批评教育不知道心存感恩,反而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和行为。二是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老师生动地讲好每一节课,学生认真地学好每一节课,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制度保障。然而,有的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上课铃响后好长时间,仍有少数学生才慢悠悠走进教室,漠视课堂授课老师的存在。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对老师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据报道,38%的大学生表示每年都会在教师节送上节日祝福,33%的学生表示联系不上教师,但认为应该表示感激和祝福,29%的学生表示从未有过这类行为[7]。1.3对社会和国家缺乏感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他人。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社会有抱怨情绪,总认为自己的需要和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有的甚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认为国家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没有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过多考虑的是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工作环境的好坏,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之情。据报道,30%的学生表示愿意并经常主动参加公益活动,55%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1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主动参与公益活动[7]。

2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的共同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2.1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因素。2.1.1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家里所有的长辈和成员对其格外呵护和溺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智育教育,却忽视感恩教育的引导。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生怕落后。家长对子女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感恩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导。孩子的学业成绩也成为家长评价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家长不仅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子女好坏的重要依据,而且将其作为检验家庭教育是否成功的一把标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认为孩子能取得优异成绩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和回报。正是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在大学阶段之前的家庭教育工作重心偏移,导致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根基已经形成。由于大学生缺乏感恩认知,感恩意识缺失,从而导致感恩行动不到位。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感恩,有的甚至连做人最基本的常识和礼貌都不懂。2.1.2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造成感恩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第一位老师。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有的虽然和子女同处屋檐下,但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却很远,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导致有的孩子视父母如同“仇人”,有的子女动辄顶嘴发脾气,更有甚者和父母发生矛盾后离家出走。有的父母缺乏与子女沟通,想关爱孩子却不知从何处着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日夜牵挂的孩子慢慢和自己越来越陌生。其实,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彼此心中都渴望被对方理解和关爱,只是由于父母和子女双方都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造成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陌生”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感恩养育自己的父母。2.2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因素。2.2.1长期以来重视智育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化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政府和社会评价学校的最重要指标是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衡量学校质量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而高等教育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是:科研项目多少、科研经费到账数量、期刊级别等。在这样的指挥棒导向下,必然促使学校的教育倾向功利性而忽视对学生品德修养提升的培养[9]。在中学,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畸形发展的现象。由于受基础教育不注重学生自身思想品德和感恩认知教育的影响,导致在校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不懂感恩,不愿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感恩实践活动。2.2.2学校感恩教育的形式化,淡化了感恩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我们经常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却往往忽视了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那就对人全面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各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绝大数学校还是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没有载体和具体内容。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学生一般不愿意参加,因此也起不到感恩教育的效果。感恩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形式。现在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感恩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很少有相关的安排,甚至没有[10]。2.3来自社会教育环境的因素。2.3.1物质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使人们忽视了对感恩意识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资本逻辑下,人们普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精神生活日渐物质化,其结果是不仅忽视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也导致了感恩意识难以深入人心。金钱和利益至上的观念导致感恩意识在人们的心中的影响力慢慢弱化。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却在下降。这对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3.2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缺乏影响大学生感恩教育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例如,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以此来作为我们做人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很大,受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环境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被削弱,从而也影响了感恩教育的发展。2.3.3感恩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没有形成从学校层面看,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单一,注重形式,缺乏机制保障。从社会层面分析,没有形成系统的开展感恩知识宣传、感恩意识培养的教育环境,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浓厚的感恩氛围。由于缺乏这样的感恩教育机制和感恩环境的影响,所以,大学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就显得力不从心,主动性不强,效果不佳。2.3.4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自媒体蜂拥而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产生了“负能量”。这样的社会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被弱化,感恩行动缺乏动力支持,从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3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必须树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理念,丰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创新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3.1树立大学生感恩教育新理念。3.1.1感恩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的基础人格能够反应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世界观。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新时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是良好心理健康的体现。如果让大学生懂得了感恩,具有感恩动力,他就会自觉进行感恩实践,将感恩意识外化为感恩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感恩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恩。同时,感恩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校大学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新时代大学生拥有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通过感恩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3.1.2感恩教育是一项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不仅要面对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要立足长远。感恩教育是一项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首先要从家庭父母的感恩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感恩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身体力行向孩子灌输感恩理念,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活动,诸如“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三下乡助学活动”“公寓值班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帮助他人获得的快乐。通过感恩体验使大学生懂得感恩,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感恩意识。社会和政府要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搭建平台,营造舆论环境和感恩实践氛围,形成全社会知恩、报恩的良好风气。3.1.3用道德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发大学生感恩教育情感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1]。通过学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恩中国”等先进模范的感恩事迹,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全社会创造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用榜样的力量和先进模范人物的感恩精神、感恩情怀感染每一个大学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及精神动力就在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身边,这样的精神和榜样的力量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自觉地进行感恩行动。由此,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先进人物感恩事迹的良好风尚,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感恩教育带来的快乐。3.2拓展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3.2.1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感恩思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文化,其中蕴藏的感恩理论和感恩思想博大精深。感恩意识一直是华夏儿女遵守的道德准则,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感恩意识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感恩营养,丰富感恩实践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首先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孔子认为天地孕育万物而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2]把天地视为万物生灵的共同父母,一切生命体是人类相依相伴的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要学会感恩社会。孔子的“杀身成仁”,王夫子的“以身任天下”,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3]等,无不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第三,要尊师重教。《荀子•礼论》中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14]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师”的行列。在尊重他人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思想。这种“爱人”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具有血缘关系的“爱亲”,而且推己及人,具有博爱的特点,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的重要表现形式。3.2.2把感恩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感恩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高校要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开展感恩教育[15],把感恩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目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让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到感恩教育,使自己的政治品质和素养得到提高。3.3创新感恩教育方法。3.3.1注重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新时代,在大学校园想要让感恩教育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必须注重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渠道。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宗旨的坚实基础。因此,高校应该落实对大学生的感恩文化教育和感恩基本理论教育,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这个主渠道,通过各种形式传授感恩理论和感恩思想。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生活,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感恩行动。目前,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将大学生对父母和他人以及对社会的感恩与责任,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增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的能力。感恩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感恩教育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的,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懂得知恩图报,才能领悟感恩的真正含义。3.3.2营造大学生感恩环境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虽然自身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些个体聚集起来就会形成一个集体。在集体中,人们相互影响,就会存在舆论。所以,应该熟练地运用舆论来创造一个适合的感恩环境。但是,舆论总归还是舆论,可能有好有坏,也可能有正面或负面,这时就需要我们采用正面的舆论,形成正确的导向,运用正面的人或者是消息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大学生产生感恩意识,进而实施感恩行动。由于政府部门大力倡导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媒体,大力宣传和鼓励大学生利用国家的经济资助好好学习,增强本领,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奉献社会的人。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由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比较自卑,就需要媒体文案合理用词,尽量不要引起学生的自卑心理,而是将感恩意识涉入其中,能够让学生在感恩中学习、工作,并且能够回报祖国和社会。3.3.3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载体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体验感高校在开发感恩隐性教育资源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增加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充分挖掘感恩教育隐性资源的精神内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便利的网络资源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要通过网络构建学校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软件,如微信、QQ群等,学习感恩教育知识,交流感恩文化和感恩教育学习体会,增强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深刻理解。高校应该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感恩活动。例如通过定期召开感恩主体班会、读书活动,让大学朗读优秀的感谢信件、观看各类道德模范的感恩事迹等,营造出一种校园感恩氛围,增强感恩体验,激发感恩动能。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大学校园已实现全覆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在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网络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3.3.4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我国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传统美德和感恩思想的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极好的契机和方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亦是民族历史的一种表现方式。依托传统节日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和感恩他人的优良品德;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最大限度获得感恩教育的益处,增强感恩教育体验,享受感恩实践活动的乐趣,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感恩认知变成自觉的感恩行动。例如:清明节组织大学到附近的烈士陵园、英雄纪念广场开展扫墓祭祀活动,增强感恩先烈、感恩英雄意识,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激励大学生更加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师长,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学会感恩先烈;中秋节通过主题班会和诗歌朗诵等形式抒发大学生对父母辛勤劳作和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4结语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发自内心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我们拥有不断奋进的力量。感恩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感悟到,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上接第67页)而且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黄书民 黄煜梵 单位:商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