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问题导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

时间:2022-07-29 10:31:59

结合问题导向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择业、就业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大数据时代导致一些行业逐步消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等。另外,还有大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工资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走出校门前,学校应该给大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行业状态、社会需求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才能以更好的认知和状态进入职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创新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意义

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全面开展,录取人数和毕业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加,给大学生的就业不断带来新的挑战,每年的毕业季都是招聘单位、各大高校以及毕业生最繁忙的季节。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我国实现高等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的目标和使命,社会各界都特别重视。每年的毕业季,各大高校都会统计和上报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1]。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而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是否能够顺利就业或成功创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体现。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调研百科”对2020届大学毕业生的数据进行了采集,样本涵盖全国本科生约15.2万人,高职高专生约15.1万人,覆盖了全国1031个专业。调研范围覆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了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03个职业,327个行业。调研数据显示,本科就业率持续缓慢下降,高职高专就业率稳中有升[2]。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首选北上广或者杭州、南京、成都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学生人数占78.3%,而选择回家乡就业的学生人数占21.4%。选择到外资企业就业的学生人数约占37%,选择到国家机关就业的学生人数27%,选择到私营企业就业的学生人数为19%,另外还有选择高等院校就业的,占11%,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额占7.4%[3]。通过上述数据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职业发展、工作地点有一定的倾向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的行业结构分布不均匀

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企业的规模、数量、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而选择回家乡就业的学生人数相对偏少。可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人员流动的不平衡。

(二)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认识不足

不少大学生毕业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盲目跟风,没有考虑市场行情和社会需求,在就业或工作过程中出现碰壁或者频繁更换工作的情况,这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选择就业时有自己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风,也不是按部就班。

(三)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初选择专业的时候,不少家长就会根据所谓自己的经验或了解的信息强行干预学生的专业选择。当大学生毕业时,很多家长也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其就业进行指导或者干预,导致部分学生所选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之后做的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从而引发新的就业问题。家长过多干预孩子学习和就业的情况在我国十分普遍,虽然说是爱子心切,但这种在他们的重要人生阶段扮演决策者的角色的做法,让他们失去了自我选择的机会。

(四)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也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对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指导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爱好等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于理论化、书面化的教学,往往达不到大学生期望的效果。

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个人,都要转变对一些行业和岗位的认识。特别是现在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多数是“90后”,没有吃过什么苦,以至于在就业的时候更倾向选择工作轻松、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对于一些服务行业或者经济条件还不够发达的地区来说,学生个人和父母都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地点。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会发现当前的工作不是对口的或者不是自己喜欢的,面临着是否换工作、换环境等新的选择。

(二)部分大学生出现迷茫、浮躁和焦虑的情况

由于网络对学生的冲击,使得不少大学生沉迷网络,和周围的老师、同学及家人缺少沟通,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等方面的认识很片面,进而在大学毕业之际会出现迷茫和浮躁的情况。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让很多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发展状态处于模糊又无所适从的状态。

(三)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因此一些高校在有些专业面临就业前景不乐观时,慢慢地会选择取消招生。有些高校也会根据社会需求,设立一些对口专业。但是,由于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等受到教学经费、专业教师、学校规划等因素影响,如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也会让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的情况。

(四)各地就业政策不一,缺少系统化

各地为了引进人才,鼓励大学生充分就业,陆陆续续出台了很多推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有不少大学生在政策的引导下就业。但是,随着各地政策的时常调整,会让大学生有些无所适从,加上很多政策带有附加条件或者限制条件,也让不少大学生不能充分享受政策带来的便利。

(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由于大学生毕业时社会阅历较少,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例如,不少大学生在毕业时跟风选择做网络直播、网络、快递员等工作,这些工作是近几年新起的一些工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很多。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就业时并不是结合自己的未来发展选择工作,而是跟着大环境盲目选择一个工作。

四、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建议

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很多人对大学的专业存在一些固有的认知,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就是好的,导致有的专业人满为患,进而出现大学生毕业后在劳动力市场面临所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而有些专业虽然人才紧缺,却很难招聘到对口专业的学生。因此,要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让大学生和家长们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发展的形势有新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在大学生入学和即将毕业的时候,更要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指导,让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找工作,去面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角色转变过程,是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新的身份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家长在学生就业时给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年满18周岁,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也有着自己倾向的工作,甚至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单位。家长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过多地干预对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来说,是一种变相的阻碍。家长、学校在大学生进入社会时都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包容和选择权。

(四)各地就业政策系统化

由于各个地方的就业政策没有统一的查询平台,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很多地方的就业政策并不了解,也因此错过了很多的就业信息,从而错失了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待之后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后,往往已经不符合政策的相关要求了。

(五)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正确引导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各种网络平台了解社会信息,在这些平台里,应该给大学生宣传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输送有益的就业信息,给予大学生一些正面积极的引导。

五、结语

大学生在进行就业时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职业也应有相应的规划,结合社会需求、政策方向、个人专业以及个人喜好进行综合判断。而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各大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时,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就业指导,使得大学生在初入社会、步入职场、开启新生活的过程中能够顺利过渡和衔接。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行业状态、社会需求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结合自身努力来实现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秀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析[J].经济师,2021(02):139-141.

[2]袁东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5):59-64.

[3]许晓辉.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6):116-117+135.

作者:朱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