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

时间:2022-10-16 10:31:47

“四位一体”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

提升能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利器

毕业生的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首先,毕业生应该掌握与所求职业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从业者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在理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适应就业岗位的综合要求。其次,毕业生应努力拓宽视野,补充、完善相关知识储备。在就业市场上,求职者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与工作需求有差距,“知识不够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应该早做准备,根据就业和市场需求,建立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补充、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竞争力。再次,毕业生需要注重个体品性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个人素质和品行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掌握专业技能和具备充足知识结构前提下,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诚实正直的个人品性、较强的耐挫力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等。就业本身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现,塑造和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

放低期待:大学生就业的理性观念

大学生较高的就业期待与实际需求的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步入成年期,但长期的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导致其自我认知与评价缺乏合理性与现实性,往往引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对现实就业压力的较低认识,使他们对于未来的就业期待与现实实情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困难估计不足,把自身的就业目标定得偏高,表现在一方面对于就业薪水期待太高;另一方面,毕业生更多期待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重视不足。经济新常态下,就业观念也要达到“新常态”。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需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衡量自身,不宜对就业的条件要求过高。过高的期望值很有可能导致就业不顺,增添就业的阻力与困难。毕业生应该在理想追求与报酬期待之间寻求到“最大公约数”,放低岗位期许,先努力顺利就业,在工作岗位中磨练才干,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实现个人价值和待遇水平的理想追求置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拓宽渠道:大学生就业的积极策略

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就业渠道的拓宽对于毕业生成功就业也同样重要。以往,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形势也使得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数目仍在不断增长。实际上民营企业才将是对毕业生吸纳力度最大的企业群,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就业蓄水池作用。为此,应该积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调整和拓宽其就业思路,鼓励他们到民营企业就业,这也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除了到民营企业求职,创业对某些毕业生来说也代表着潜在的发展机遇。总理不止一次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国家也适时制定了诸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创业。当前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创业将成为目前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毕业生可以针对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理性谋划,积极投身到创业浪潮之中。目前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功课之余已经开始了创业前的准备工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创业环境,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鼓励与扶持。

提升能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利器毕业生的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首先,毕业生应该掌握与所求职业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从业者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在理解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适应就业岗位的综合要求。其次,毕业生应努力拓宽视野,补充、完善相关知识储备。在就业市场上,求职者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与工作需求有差距,“知识不够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形下,毕业生应该早做准备,根据就业和市场需求,建立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紧跟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补充、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竞争力。再次,毕业生需要注重个体品性和内在素养的提升。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个人素质和品行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掌握专业技能和具备充足知识结构前提下,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诚实正直的个人品性、较强的耐挫力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等。就业本身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现,塑造和培养自我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放低期待:大学生就业的理性观念大学生较高的就业期待与实际需求的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年龄上已步入成年期,但长期的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导致其自我认知与评价缺乏合理性与现实性,往往引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他们对于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对现实就业压力的较低认识,使他们对于未来的就业期待与现实实情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困难估计不足,把自身的就业目标定得偏高,表现在一方面对于就业薪水期待太高;另一方面,毕业生更多期待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岗位重视不足。经济新常态下,就业观念也要达到“新常态”。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需要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衡量自身,不宜对就业的条件要求过高。过高的期望值很有可能导致就业不顺,增添就业的阻力与困难。毕业生应该在理想追求与报酬期待之间寻求到“最大公约数”,放低岗位期许,先努力顺利就业,在工作岗位中磨练才干,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实现个人价值和待遇水平的理想追求置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拓宽渠道:大学生就业的积极策略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就业渠道的拓宽对于毕业生成功就业也同样重要。以往,国有企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形势也使得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数目仍在不断增长。实际上民营企业才将是对毕业生吸纳力度最大的企业群,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就业蓄水池作用。为此,应该积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调整和拓宽其就业思路,鼓励他们到民营企业就业,这也将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除了到民营企业求职,创业对某些毕业生来说也代表着潜在的发展机遇。总理不止一次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国家也适时制定了诸多创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群体参与创业。当前就业形势的持续严峻,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创业将成为目前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毕业生可以针对自身优势,把握机遇,理性谋划,积极投身到创业浪潮之中。目前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功课之余已经开始了创业前的准备工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创业环境,搭建良好的创业平台,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鼓励与扶持。创新方法:大学生就业的可靠保障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创新“新常态”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知晓普遍放缓的经济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就业态势,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理性的择业观。除了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外,精准完善的就业服务也不可或缺。譬如搭建功能完备的就业服务综合平台,还可以专门开设“简历门诊”,及时为学生简历“把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就业微信公众号,实现信息的快速推送与传播,方法新颖,富有成效。另一方面,搭建大学生创业综合支持体系。国家创业创新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在逐渐增多。需要积极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并完善一整套的创业支持体系,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传授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新时代、新技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在实践层面,政府和高校可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实践模拟平台,并邀请专业人士予以指导。譬如有的高校建立了从创业教育、指导到服务、孵化的一系列创业工作体系,并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寻求专业化合作,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共同体,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青年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未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全体共同一致的诉求。在新常态下,要努力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创新方法:大学生就业的可靠保障

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方式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创新“新常态”下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知晓普遍放缓的经济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就业态势,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理性的择业观。除了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外,精准完善的就业服务也不可或缺。譬如搭建功能完备的就业服务综合平台,还可以专门开设“简历门诊”,及时为学生简历“把脉”。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就业微信公众号,实现信息的快速推送与传播,方法新颖,富有成效。另一方面,搭建大学生创业综合支持体系。国家创业创新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得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人数在逐渐增多。需要积极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并完善一整套的创业支持体系,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不应该仅仅传授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新时代、新技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在实践层面,政府和高校可以开发大学生创业实践模拟平台,并邀请专业人士予以指导。譬如有的高校建立了从创业教育、指导到服务、孵化的一系列创业工作体系,并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寻求专业化合作,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共同体,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青年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未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全体共同一致的诉求。在新常态下,要努力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有效路径,共同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郭倩倩 单位:江苏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