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中的幼儿体验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01 08:25:02

安全教育中的幼儿体验策略研究

摘要:安全教育活动是为了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最终达到幼儿身体安全目标的教育活动。为提高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环节;应有效利用同伴关系增强体验;应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细节;应注重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

关键词:安全教育;幼儿;有效性;策略

幼儿安全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为了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和健康,通过安全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最终达到幼儿身体安全的目标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1]安全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针对3耀6岁幼儿主要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特点,体验成为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良好的体验能帮助幼儿将课程中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反之,安全教育活动则可能流于形式。

一、什么是体验

关于体验这一概念的内涵,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综观哲学、美学关于体验的界定,存在一些共识:首先,体验的主体是个体自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其次,体验的过程是主体亲身经历的,这种经历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体验的心理活动。再次,体验都是有一定结果的,这种结果也许是认知上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此,本研究所指的体验不仅是幼儿的一个活动,而且是有一定结果的活动。作为活动,体验是指幼儿亲身经历的过程;作为指向一定结果的活动,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的结果可以是对安全的认识的提高,可以是安全情感的激发,也可以是安全行为的产生。

二、提高幼儿体验有效性的策略

(一)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安全教育活动中的体验环节

幼儿的原有经验与安全教育活动内容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安全教育的效果。安全教育活动的学习情境应该包含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是否真的构成“问题”、“困难”或“障碍”,取决于幼儿原有经验与问题之间的适应性程度。适应性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体验的效果,只有当幼儿面对的是有一定难度,但在幼儿的努力下可以解决的问题,才会对幼儿产生恰到好处的影响。下面详细论述根据幼儿原有经验设计体验环节的策略。

1.体验环节的设计要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

安全教育活动中,体验环节的设置应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根据本班情况安排、设计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隐患。通过交流发现,教师一致认为这种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固定不变的、完全根据教材的活动有意义得多,也能切实解决幼儿安全问题。这说明安全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体验的设计应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午睡中的安全》活动主题就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午睡的情境。教师注意到午睡前幼儿在穿脱衣服时喜欢站在床上,因为期间不断有在床之间走动的幼儿,这样站在床上不安全,以前也出现过幼儿从床上摔下来的情况,教师就从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小事设计出了一个安全教育活动;《安安全全滑滑梯》活动来源于幼儿平时在玩滑梯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的幼儿习惯推挤别人,有的幼儿在往下滑时不注意姿势,甚至头朝下,教师就安排了一节安全活动,先请幼儿观察别人是怎么滑的,再请幼儿自己体验应该如何安全滑滑梯;《户外活动中的安全》的活动设置,也是由于户外活动是幼儿时常发生危险的活动。为了寻找好的安全教育资源,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幼儿的生活、动态,选取最紧迫、最重要的内容,组织成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到危险所在,并掌握安全知识。

2.体验环节应给幼儿留有挑战空间

在体验环节中,如果幼儿能够感受到这个任务对他来说有难度,那么,在挑战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会比往常更加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尝试解决方式。这个集中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发挥正常甚至超常水平完成任务,也可以帮助幼儿形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幼儿将获得非常大的满足感与自豪感。这种情感体验对幼儿来说是深刻的、积极的,幼儿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就会更加自信,也能够更加熟练地自我保护。相反,如果体验的过程没有难度,甚至低于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幼儿就不会对任务产生兴趣,更不用说集中注意、攻克难关。在安全教育活动中,这种挑战更多体现在克服安全问题中的害怕心理,想出能够解决安全问题的良好办法,以及感受安全隐患中的危险所在这几个方面。如在《你敢踩上椅凳吗》中,教师就给出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幼儿尝试探索、体验。在体验过程时,幼儿一方面要试着战胜心里对站在椅子上的恐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时,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如何让椅子更稳”共同出谋划策,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

3.体验难度应设置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内

尽管安全活动中的挑战会激发幼儿的兴趣,但难度太大超越幼儿能力的任务则不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有时甚至会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如《小小搬运工》活动中,不管教师用什么方法鼓励、刺激,有的小朋友都不敢走独木桥。对于胆小的幼儿,过独木桥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甚至可能出现哭泣、大声抗拒等行为,强行让他过桥只会导致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时,教师应调整体验的难度,而不是一再要求幼儿一定要过独木桥。相反,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幼儿敢不敢尝试站在移动的床上,尊重幼儿的体验意愿。即使有幼儿不愿意体验,也可以请他们仔细看体验过的小朋友有什么反应,还可以听听他们的感受。教师的民主态度、同伴的现场示范,反而能鼓励幼儿克服恐惧心理,大胆尝试。因此,教师在设置体验环节时,一方面要注意体验是否太简单,对幼儿能否构成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活动难度过大,超出幼儿承受范围,在活动中灵活调整体验内容,使体验难度保持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以内。

(二)有效利用同伴关系增强体验

在幼儿园中,幼儿与教师、家长、职工等多种角色交往,其中,同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比成人,幼儿更能理解同伴的想法,也更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通常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同伴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影响对方的想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学习特点,在生活中多表扬做得好的幼儿,在活动中多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同伴作用实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安全问题;可以发挥替代经验的作用,通过同伴经验共享,提高安全教育活动的效率。

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体验感受

体验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身直接经验获得发展,还可以通过与同伴交流,观察同伴获得间接经验。幼儿个体的体验具有很大差异性,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体验过程与体验结果,他们的身体感受、心理感受也不可能都相同。教师在进行体验环节后,应多鼓励幼儿说出体验过程中的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幼儿表达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幼儿之间互相交流体验的感受,丰富体验成果。另外,针对有些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敢体验的问题,教师不应该强制让幼儿“体验”,可以利用同伴间交流,让这些没有体验过的幼儿也能够间接认识到通过这个体验环节获得怎样的感受。这样是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使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共同“感受”,获得替代经验,而不会有“置身事外”、“无所事事”,甚至被排斥的感受。

2.在同伴间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体验过程中,每一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教师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幼儿想出来的好方法,并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好方法”,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同伴间经常相互分享经验,有利于幼儿形成民主讨论的习惯。民主氛围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能帮助幼儿获得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简单、直接地介绍教师自己的想法,幼儿只是得到了一个安全教育活动的结果,并没有体验的过程,也没有幼儿开动脑筋、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更不用谈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氛围了。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细节

杜威说,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教师是成熟的个体,这决定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就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幼儿的主体地位促使着幼儿真正掌握知识。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需要做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在必要时给幼儿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保证幼儿的主体作用,尽力使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发展。

1.保持正向的师幼互动态度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师生关系,师幼之间有着更多的依恋与情感联系。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递知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幼儿也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幼儿,教师应尽量维持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鼓励、安慰、关心、耐心都能对幼儿产生正面影响。有些幼儿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教师不能因此就对幼儿发脾气,甚至说出一些辱骂幼儿的言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更多地审视是否是自身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怪罪于不成熟的幼儿。

2.充分给予幼儿主动体验的机会

幼儿是未成熟的,但这恰恰是幼儿发展的基础。杜威对儿童发展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生长的条件就是“未成熟状态”。他指出:“未成熟状态这个词的前缀的‘未’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实力———即发展的能力。”“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具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油灰或蜡的可塑性,他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他主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景中的困难的力量。”[2]幼儿的未成熟状态蕴含着幼儿发展的可塑性、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与可能。同时也表明了幼儿的完成与完善过程是自主的、能动的。鼓励幼儿进行主动体验,可以帮助幼儿产生一种责任感,并对体验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此时幼儿是安全教育活动的小主人,他能够感觉到在活动中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责任感与自信心,随之使体验更积极、有效。

3.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感受

安全教育活动是为了使幼儿获得安全知识,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活动中,有些教师为了实现所谓教育目标,无视幼儿的真实感受,直接把安全教育的结论灌输给幼儿,或者通过言语和行为暗示幼儿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危险的。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得来的感受与教师表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就会使幼儿产生错乱,导致体验结果不尽人意。如,《阳台上的安全》,教师强调不能往楼下扔垃圾,而幼儿却觉得往楼下扔东西很好玩,尽管教师最后强调往楼下扔东西是错误的,不能做的,幼儿也同意了这种说法,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让幼儿感受到往楼下扔东西错在哪里,存在哪些危险情况,这样的教育并没有给幼儿带来正确的安全意识。只有幼儿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幼儿真正意识到安全行为的重要性,以及某些情境确实是存在危险的。

(四)注重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

幼儿园课程方案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幼儿园课程必须由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它、解读它,将其转化为幼儿可以理解的、可体验的文本———教育情境,幼儿面对这种可体验的经验化的文本,才能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它,最终在每个幼儿的身心结构中留下一个经幼儿解释过的文本,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幼儿的身心发展才能实现。而在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不能完全将可能发生的危险让幼儿都经历一遍,因此,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1.安全可靠的物质环境

安全的环境是开展幼儿园活动的前提条件。除了专门的安全教育活动,生活中的安全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在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张贴一些安全教育图片,让幼儿随时随处能接受到安全教育。比如,可在楼梯口张贴表明“严禁攀爬”的图片,在电源插孔旁边张贴“小心触电”的图片,在门口张贴“小心碰伤”的图片,在滑梯等游乐设施旁张贴“小心摔倒”的图片,等等。通过安全的环境设置,配合适宜的安全教育活动,更好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在《活动中的小卫士》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绘制安全警示图标,在活动过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将这些图标贴在班级各处,达到安全警示的作用。

2.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

由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把文本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安全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游戏化的,也可以是生活化的。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情境,让幼儿通过体验理解安全知识,并在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后,能够灵活迁移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在一般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我们都要求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思考,愉快体验。如,《冬冬烫伤了》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邀请幼儿体验“烫”的感觉,并给幼儿做足心理准备,使幼儿不会被吓到或烫到。当然,这种烫是在教师有准备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幼儿感受到烫,又能保护幼儿不被真的烫伤。然而在有些安全教育活动中,“自由宽松”可能就不太适合。如,在火灾演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比较紧张真实的气氛,帮助幼儿认识到火灾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幼儿需要严肃对待,否则演习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对于幼儿不能亲身体验的安全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替代经验的方式,通过设定情境让幼儿进行间接体验。比如,在演示拥挤的危险的活动中,真正让幼儿进行拥挤的体验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师可以采用鸡蛋代替幼儿的方法,把幼儿比作鸡蛋,让幼儿来看一看挤在一起的鸡蛋可能会变成什么样。这样,既避免了幼儿可能受到的伤害,又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拥挤的危险性。

作者:方晨瑶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耀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