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1-08 04:15:40

小学音乐欣赏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过分注重音乐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音乐本身。音乐教育是人文科学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在于音乐本身,而与音乐的形式、体裁、作者、国界等种种外在因素无关。这也正是当前音乐教师们常常走进的误区。就以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许多教师就像讲述一堂历史课一样,把《义勇军进行曲》从创作到最终成为国歌的全过程介绍给学生,这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到了音乐作品以外的东西。我的做法是力求让学生从歌曲的旋律及歌词中寻找答案———国歌的歌词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散文式自由体新诗,鼓舞着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并不断激励着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国歌的曲作者聂耳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并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从音乐的角度出发,了解了作品在词曲创作中的独到之处,然后,再将这首作品如何从最初的创作———到作品的完成———到广大群众的积极传唱———到最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艰辛、复杂的过程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这首作品之所以能从近千份国歌侯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而接受的真正原因。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充分说明了,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因素固然重要,但音乐教师要时刻谨记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

问题二:生搬硬套地使用教科书,不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的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择优选择,综合利用,优化组合,完善补充”,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的使用教科书。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多数欣赏曲目是以不同的单元主题来划分的,如:“长鼻子”单元中有《大象》与《小象》、“大海的歌”单元中有《海上风暴》与《大海摇篮》、“时间的歌”单元中有《在钟表店里》与《调皮的小闹钟》等等。这种划分方式既形象,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要只局限于这种划分方式,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组,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教材,进行教学。例如:从同一部作品的角度进行组合———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公鸡与母鸡》、《袋鼠》、《狮王进行曲》;从作品的体裁角度去重新组合———《小狗圆舞曲》、《星光圆舞曲》、《加伏特舞曲》、《霍拉舞曲》;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角度进行组合———《阿细跳月》、《在北京的金山上》、《我是人民小骑兵》;从中西乐器以及乐器的不同演奏形式等角度进行组合———《百鸟朝凤》、《单簧管波尔卡》、《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通过以上这些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使欣赏作品的针对性得以加强,学生不但可以从欣赏中得到审美体验,更可以学到音乐知识与社会知识,加深了学习的印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的增强了欣赏课堂的实效性。

问题三:只重欣赏音乐,而忽视音乐表现与音乐实践。学生从最初的“聆听”音乐,逐步提升到“欣赏”音乐”,是不是就完成了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并不等同于专业院校的欣赏课。小学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在音乐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积累审美的经验,体验成功的自信。如此看来,学生如何将自己从欣赏中得到的感受与体验加以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在《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课中,将结合乐曲中小骑兵骑着马由远至近,又由近到远的两个段落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先模仿马蹄声,再探究如何表现由远至近、又由近到远的过程,最手进行渐强与渐弱的二次创作。通过这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完成了学生从体验———到模仿———到探究———到创作的全过程。以上就是笔者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广大音乐教师能够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并能教之有法,和孩子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自由遨游。

本文作者:王晓飞工作单位: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