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时间:2022-01-24 11:12:46

职业学校教学论文

一、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本质内涵

(一)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现代管理学认为所谓“以人为本”是强调领导工作要以人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好,管理的效益就越能体现出来。学校教学业务管理同样如此,要把人的发展融入到日常教学业务管理过程之中———从生命关怀到精神体贴,必须充分体现人本精神,管理者眼中要有每一位教师,教师眼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将“人性”融入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尊重教师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培养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教师认可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在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管理者要想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求得人的超越式发展。

(二)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学习型的管理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思想”。所谓学习型组织思想,指的是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与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习一方面为了保证学校的生存,使学校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教师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职业学校项目课程的实施对教学业务管理者和教师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教师与管理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将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才能与时俱进。美国学者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调查了80家著名企业的文化之后指出:“共同价值观是任何一种企业文化的基石,共同价值观作为一家公司成功哲学的精髓,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了一种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也给他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指导方针。不仅企业如此,学校也是如此。作为职业学校要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发展愿景,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是学习的共同体,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为合作的伙伴,才能使大家真正体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赖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作为教学业务的管理者要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三)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互动式的管理互动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它关注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其核心是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发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活力,进而使整个组织保持整体创新能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互动性与互惠性的统一。互动式的管理不再是被管理者的被动服从,不是以往“家长式”的管理形式,而是主动适应,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人治”管理,它强调的是“塑造”,而不是“管理”。同样教学业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应当是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由学校教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人共同进行的多维管理,其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教务管理者相互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过程,对于教学每一方面的管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既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个性化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课程改革中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课改理念下学校教学业务管理也应该凸显个性化的管理特色,其教学业务管理的流程也应该因此由传统的统一要求走向今天的强调个性,尤其是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学管理流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教师持续发展潜力的挖掘。实施个性化的管理,要求教学管理者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人文、人本精神激发教师主体个性化风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特长和积极性,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的管理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

(五)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是开放性的管理开放性是开放性管理的根本特点,其理论依据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通过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产生,其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开放性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在这种管理方式中管理者不断引进相异和相反的观点,通过开放、互动、多元的对话,形成发展过程的非平衡状态,打破已有的稳定状态,使其永远处于转化和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带来发展的新动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平衡”使得职业学校的课程必须根据动态的社会需求不断加以调整与变化,它已不再是静态的学科知识的载体,也不再仅仅是职教圈内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学生、教师、学校、企业都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业务管理就要增强与企业、家庭的互动以及学校与学校的互动,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性的管理,它要求整合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课改理念下的职业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重点工作

(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切入点观念决定行为,思想指导行动。教师与教学业教师论坛务管理者只有树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使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内涵、实施课程改革的意义,将实施课程改革变为自己的自觉与自愿,教务处可以引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从《教学设计原理》《课堂教学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建构主义理论》等书中汲取养料,使教师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明确方向、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二)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关键环节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抓教学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常规依然是保证教学正常秩序、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教学业务管理者要把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课堂评价标准逐一落实到新的教学常规中,把每个管理环节做细做透。其次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全力提高学生技能。教务管理者要鼓励教师在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教学内容主体特点的不同要求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与之相对应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大胆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推行以行动导向为核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有效地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第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改变备课检查内容和方式。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教学环节、教学进度的教案检查为注重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检查,强调以“学”定“教”。坚持有效地听课与评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听课和评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经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准确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发现课堂中“教”与“学”的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落实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三)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提高教学业务管理效果的重要作用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懂得教学的有关技能技巧,还要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能够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教学业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因此将问题转化为课题,以课题的形式开展校本研究,教师相互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心得体会,交流自己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初步成果,及时分析思考来源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共享成功的喜悦、探讨过程的困惑,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校本教研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又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根据教师在思想业务、知识能力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校本培训上坚持“分层要求”,实施“五课教研工程”,即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

作者:周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