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时间:2022-01-15 08:27:43

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在拓展知识面和沟通渠道手段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特殊教育科研,探索特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使特殊教育科研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科研;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以科研为动力,推进特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步探索

首先,进行课例分析。通过外出听课、学校购买和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影片及教学设计等,对这些教学资料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观看,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同时请来有关领导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指导,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这些优秀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模仿和借鉴,使教师从中有所领悟和启发。其次,进行集体教研设计。优秀课例分析后,开展集体教研,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集中大家在教学上的智慧,仔细分析教材,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共识,进入设计模式环节。再次,进行课堂操作试验。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设计模式进行组织教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和讨论得失,提出修改建议,从而少走了很多不必的弯路。

二、抓住特校学生的特点,教学应以“任务驱动”模式为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特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聋生通过训练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理活动的良性循环。

三、以科研为促进,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

1.针对特校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给予学生课堂操作演示时的“颜色标示”。对于特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无论是听障学生还是培智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如老师为听障学生演示一个操作步骤时,学生看不清鼠标的动作和位置,又没有标示重要步骤过程的话,学生观看演示后都会一知半解,不知从哪里入手操作。这时可以借助教学小软件,这个软件可以随时利用键盘的快捷键在屏幕上用不同的颜色作标示,就像粉笔在黑板上圈画和写字一样。教师操作演示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马上给予标示出来,使学生立刻注意到操作的方法和位置,从而减轻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次数和时间,学生也容易观察和理解。2.加强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上机操作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可以做到手脑并用,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但上机操作时组织不好,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上机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的准备,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节课下来学生上完机后就像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本人在计算机室上机时,首先利用教学辅助平台进行屏幕广播,把主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演示一次或多次,使学生充分明白操作过程后,让学生完成一定的操作练习,并在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3.应该重视课后布置作业的作用性。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记忆力差,遗忘性强等弱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适当的、内容简单活泼、有一定针对性的作业,这样能让学生克服单调乏味,同时增加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堂课都为学生布置作业,而是为了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还要结合上机操作,注重联系实际使用。4.合理选择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能促进学生全面和持续发展,突出体现教学内容的普及性、基础性及发展性,还有一般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不要单纯做知识方面的权威,也不要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而是应当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等角色。教师还要更深入地钻研到教材,去领悟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炯,钟文婷.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4):26-35.

[2]宋强.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周志新 单位:东莞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