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研究7篇

时间:2022-08-05 11:18:50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研究7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引导式实践教学

一、应用探究合作式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探究合作式教学方法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一个引导者和解答者的作用,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问题的探究和解答。在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无疑是最有效最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应用时,教师要首先把握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认知,将学生按照性格、能力、成绩有秩序的分组,这样的分组能够保证组别中人员的多元化,在探究的过程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分组结束后,教师要将本节课的数学例题讲解清楚,然后分配每一组的任务,让组内交流得出结论,再将本组的结论拍一个代表发表出来,各组之间不一样的结果教师可以让其再次进行讨论和确定。这样的一个探究与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和教师引导的过程。例如在学习数独的时候,关于“4”的数独有很多种填充方法,教师如果自己进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且乏味,但是进行分组合作式探究就会让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供给,并让学生在自己进行算术的过程中有一个数学思维的提升。探究式合作教学是最有效最合理的引导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分组与合作中找到自己的数学灵感,通过交流和探究能够明白数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总之是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中最应该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引导式实践教学要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音频、声频或者是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感同身受的学习感觉,是最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无疑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营造要充分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与数学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契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π”的时候,可以将《圆周率之歌》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产生背诵圆周率的欲望,并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营造要充分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与数学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契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营造合理的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入开放式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具备层次感和发射性。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将两家店的折扣进行比较:“一件大衣500元,A店满200减40,B店七五折,哪一家比较便宜”这样的开放式问题情境营造,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引导式教学时可以利用不同种方式的情景营造,有效地提高进行教学引导,提高数学教学的教学成效。问题情境的营造要与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区别开来,前者是学生让学生找寻规律发现问题,后者是教师直接提出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渴望知道答案。

引导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展势在必行,而引导性教学应该结合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教师没有把握,本文笔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三种教学策略和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教学上的灵感,并尽早将引导性教学在小学课堂中开展起来。

作者:陈素惠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分层实践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实践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一)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并根据学生发展情况随时调整层次及组别

将学生分层是我们整个实验开展的前提,盲目分层可能导致整个研究失去意义。因此,每学期初,课题组教师会充分了解实验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的爱好、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家庭教育情况等方面,结合观察、测试、家访等不同的方法,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采取隐性分层的方法,将学生分为A(低层)、B(中层)、C(高层)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建立4人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二)以学科集体备课为保障,探讨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主要之处,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主要任务。为了保障备课质量,我们设计了分层备课用教案纸,其中既有每一单元的分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分层情况),又有每一节课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训练设计、分层作业布置与评价、分层辅导记录。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数学组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每个年级每个学科以一课为例,集中进行研讨,集体设计分层授课过程,跟踪观察并进行集体反思。重点研讨: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提问分层、组织讨论分层、练习作业分层等。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层次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在学生分类、备课分层的前提下,结合我们的理论学习,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确定了三个层次的不同施教方法:A层学生采用的是“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法;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对C层学生采用的则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进行解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机。事实证明,分层施教充分调动起了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尝试布置分层作业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题组教师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到学习的喜悦。

(五)实施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课堂评价。鼓励实验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同评价对象所处的层次,采用适合这一层次标准的人性化评语,帮助差生找回失落的自信,寻找到快乐的收获,使优生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体会到超越自我的乐趣。

2.作业评价。我们尝试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的作业要求,同时也给予不同的批改方式。A层的学生作业做错后,暂不打分,让他们在小组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帮助下真正弄懂,自己再订正,等到他们订正后再给A+,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作业中找到乐趣,学起来也就开心轻松多了;而B层的学生,完成了基础题,并选做了灵活性题目,才能拿A+;C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综合性的题目才能得A+。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得A+,个个享受成功的喜悦。3.考核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一、二两级试卷。一级为基本要求的测试卷,二级为要求略高的提高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试卷。也可以在一张试卷中使考试内容更富弹性,一部分为基础题,另一部分为略高教材内容的附加题,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做。

二、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实践教学策略的收获

经过三年的分层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收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各种研讨、评比活动中,构建出适合校情的分层教学模式。

2.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内,从领导到教师都直接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以课题研究的切身感受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三年间,课题组成员在市、区级的各种比赛中作课十余节。课题研究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健康活泼,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主动参与,乐学好学。

三、小学数学实施分层实践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1.分层教学要解决分层的原则与分层的办法。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的结果,但测查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考查的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考核学校及教师的依据。如何通过分层使不同水平、不同需求在发展中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就有信心和动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2.分层对部分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对表现出“自卑”的学生随机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通过A层面个别学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工作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实验之前,客观地宣传分层教学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或家长思想工作尤为重要。

作者:李莹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北路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教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小学数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成效不容乐观。小学低年级的加减乘除和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见分晓,到了高年级方程和计算公式等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学习课程,就明显出现学生学不好、学不会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上没有采取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枯燥乏味,学生死气沉沉,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教学设计与生活严重脱节,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讨精神,忽视生活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且有的教师甚至用考试和考核成绩的高低来压制学生,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要求,更让学生厌恶数学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与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运用课前导入的方法,在上课之前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紧张感,缓解学习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表达,发表见解。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一起探讨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上课,学生可以以个人的形式对某个知识点对同学及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合作讲解,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和巩固学习知识,从而创设出活跃、融洽的班级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

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回归生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上,将生活中丰富的信息引用到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通过对书本的参照让学生思考或者谈论,然后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生活中常见的有床、桌子、牌匾、书本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与书本相关联的知识,让小学数学的学习充满趣味性。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在于:(1)增强学生的动脑能力和整理信息能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把数学的教材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时候,在课本内容中找到与生活相关联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动脑思考和整理,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本中,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上,这样的循环利用使学生的动脑能力和整理信息能力极大的增强,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味。(2)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知识硬塞给学生,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自问自答。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猜测,大胆发言,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在生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3)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书本上的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教师要把这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巧妙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不要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要用题海战术来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只会考试做题,不会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运用,使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更加生动、更加活跃、更加有趣,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数学的学习,摆脱对数学存在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小学数学在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作者:侯庆福 丁长苗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趣味性实践教学

一、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段特点使学生在上课时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趣味性的因素(例如传统的讲台是教学方法等),会使小学生更加难以接受知识和课堂内容,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质量也就会因此大打折扣。从这一点出发,授课老师应该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气氛,通过情境教学手段引入教学知识,带动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加减法运算意义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到趣味性的故事中,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讲述,既有故事情节,又不会失去教学要点,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二、动手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贪玩和好动更是其突出的特征表现,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征,以“玩”为出发点,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各种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但可以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七巧板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然后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套七巧板教学工具,学生开启后,会发现七巧板只不过是由数量不一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普通图形拼凑而来,并没有特殊之处,此时授课老师可以在故事引导的基础上教导到同学们模拟曹冲称象的情景,学生们便会立刻埋头动起手来,在动手过程中不时传出惊呼声和阵阵的笑声,使课堂氛围得到充分的活跃,通过动手实践教学使教学工作更具有趣味性和实际意义,使学生们发现了七巧板中这些看似简单图形可以拼凑出很多精美的图案,授课老师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进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非常适合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即将,数学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哦,互动的游戏当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接受,数学知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点,分批灌输给学生,但是数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仅仅依靠这种传统的讲台是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谓,难以越来越难以接受,因此啊,将数学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不但能使数学知识点变的,容易理解,而且能,增加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授一元钱价值这一课程内容时,授课老师可以暂且不照本宣科的讲授教学知识,而是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融入到课堂游戏中,使学生共同参与游戏。在教学游戏进行之前,老师首先赋予学生消费者和售货员的两个角色,让学生扮演实际生活中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使学生能够寻找到一元钱所能购买的物品,进而加深其对一元钱购买能力的理解。最后在游戏结束之时,授课老师可以总结和引导学生讲述在游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切实了解到一元钱的价值,而且也达到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以教师的感染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因此,授课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情绪交换,注重自己的语气和声调,动作既要有分寸也要注意不失风趣感,使学生感觉不到上课的拘束。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注重充分与学生进行情绪交换,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在向小学生提出要求时,使学生能够感到善意,和亲切,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尽量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站在一起需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建立也有爱的,师生合作关系。

作者:王英阁 单位: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践

一、提升教师的小学数学文化素养

由于教师过于专注于应试教育,数学文化的内容被严重的缩水。适用于学生阅读的数学类书籍较少,一方面此类读物出版少,另一方面家长对这方面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对数学文化阅读的要求和引导做的还不够。因此,要将数学文化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提高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第一步。

(一)教师自身主动学习

教师主动学习数学文化是提高自身数学文化素养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再通过思考将所学到的数学文化与本班的数学教学相融合。我拜读了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与邓东皋、张祖贵合编的《数学与文化》一书,书中精选了一批国内外著名数学家和研究数学的哲学家的文章,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数学在整个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师之间互相学习

在对中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数学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中,我带领本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对数学文化素养展开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交流,即“数学文化交流会”的活动,该活动以座谈会的形式每周开展,其中每次会议有两位老师负责准备所要交流的主要材料并准备简单的PPT,主讲老师通过PPT向其他老师介绍有关数学文化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例如针对课程中“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实践活动课”等有关“数学文化”板块的教学设计,数学家的生平趣事,古今中外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等方面,随后大家展开讨论:对于本周数学文化交流的感知感想,如何将本周的数学文化与教学相融合,如何更好地让数学文化被学生们所接受等等。

二、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文化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想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首先是要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兴趣,使其产生好奇心,发现数学的魅力和奥妙,为日后数学文化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我在讲数学文化深入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常以游戏的形式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思想和概念,例如七巧板、扑克牌巧算二十四点、魔方、莫比乌斯带等等,就扑克牌巧算二十四点来说,这个游戏主要考验的是学生对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熟练掌握程度,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算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数学的奥妙,从而产生兴趣,在游戏中养成数学思维。

(二)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故事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通过讲述故事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常常会向学生讲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奇闻轶事,或者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或者古代数学的历史和发展等等,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等差数列的教学时,向学生介绍高斯的故事——高斯十岁的时候,老师彪特耐尔布置了遇到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老师刚叙述完,就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然而老师并不在意,以为这个小家伙在捣乱,但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然而更令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101,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也是101,共有50对这样的数,101乘以50得到5050。这种算法是连教师都未曾教过的计算等级数的方法,高斯的才华使得彪特耐尔十分激动,下课后向校长汇报,并声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高斯的了。

(三)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所选择的比赛项目都是基于游戏的并且参与者皆有小奖品。例如在班级中开展扑克牌算二十四点的比赛,讲数学故事的比赛,七巧板的比赛等等。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数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另一方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试题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能够自由思考。

作者:冯丽琴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巾山实验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思考

1.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认识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没有真正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往将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一带而过,甚至忽略或直接删去。尤其是该课程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手段,故而很多教师不会花过多的实践去研究这门课程,使得该课程的教学价值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

1.2教学定位不清

由于许多教师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实践的重视轻而过多的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其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定位不清,在教学过程中仍将实践课当做理论课来讲,力求将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没有很好的把握难度和质量,完全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

1.3教学实践活动缺位

教学活动缺位是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通病,教学实践活动缺位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所有教学内容和程序都是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如此一来便使学生缺乏了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探索的主动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教师的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其次是教学设施的不足,使得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树立开展,即使开展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三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人数太多,组织和调控难度较大。

2.解决对策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直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这一点,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加深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深刻理解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开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丰富学生经验的重要意义,以更好的推行该项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出具有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2.2优化学校教学资源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从教师等个人方面入手,也要从学校的整体条件入手。教师自身的素质虽然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关键性的影响,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足同样也会制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学校教学的硬件条件又包括学校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制度管理和相关的设备、资源等,因此,首先学校方面要优化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通过完善教学资源来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设提供硬件条件,建立实践活动基地,拓展教学资源。

2.3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即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要体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要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来规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相关操作,首先在确定教学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目的时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活动,并通过主题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与学生互动,协商活动规则和活动任务的分配,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第三,教师要在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最后,教师要认真的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并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3.结语

综上所述,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就要及时的发现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明确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纠正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完善教学资源和管理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陈之喜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南丰明德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对话式实践教学

一、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形态落后,对话生硬

在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沟通,交流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教条化。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作为中心点,形式上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这种简单的交流方式没有师生间情感、思维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的效果也不佳。

(二)主客体出现异位,关系失衡

当前,在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只是采用一些教学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被剥夺了。在课堂上,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从属地位。而且,由于传统观念中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使学生更大程度地失去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方面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长此以往,老师说得越来越多,学生说得却越来越少,使学生失去了表达的热情,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对话式实践教学的优点与价值

(一)教学方式得到优化

在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下,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合理分配了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将得到充分的时间进行数学活动。这种状态下,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并且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对话交流。在进行小组反馈时,教师可以与更多的学生进行对话沟通,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同时,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学生巩固了知识,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对话式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有所改变,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个问题的倾听者和指导者。所以,采用对话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局面。

(二)课堂生活得到丰富

对话式教学将传统模式中教师单向传输信息的模式进行改变,成为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寻找学习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完成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设置问题的情景,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们可以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互结合。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方式,学生能够在老师面前敞开心扉,自由发表意见。老师与学生可以从对话中汲取对方的优点、经验和智慧,实现共同进步。

(三)师生思维得以明晰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化要建构两个阶段:同化和顺应,其中同化是量变,顺应则是质变。在对话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构成不再是简单的输入和存储,而是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话式教学将原有的线性交流方式变成了网络式交流方式,使课堂上每一个因素都具有与其他因素交流的通道,这样在交流过程中,使老师与学生的思维得到明晰。

三、对话式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的方法

(一)建立平等的交流气氛

平等的原则是对话式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对话式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地位及尊卑关系,他们只有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区别。在对话中,二者都是主体,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表达方式必须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要俯下身去,用心倾听,经常称赞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曾经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经常自己学习,不常抬头看老师,但他的记忆能力极强,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很多学生都不能掌握厘米、分米、米间的进率问题,这位学生却举手回答,并很好地完成了问题,在得到我的鼓励之后,他很认真积极地完成了后半节课的学习。可见,教师俯下身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进行心灵间的沟通,创造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的对话引领

对话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心灵间的沟通,是思维间的的碰撞。只有在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情况下,再经过教师的点拨,才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我曾经在进行数字和信息的教学时,为学生出示运动会跑步的照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位同学的编号是022而不是22呢?”同学们进行回答:“因为比赛有上百人参加,参赛总数是一个三位数,那么编号也要使三位数,所以用0占位”我继续问:“如果参赛人员有几千人,那么这位同学的编号应该怎么写呢。”同学回答“应该是0022”。上述教学片段中我创设了学生跑步的场景,通过“为什么这位同学的编号是022而不是22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自主思考。在师生间的对话中,学生可以理解编号与参赛人数有关,我继续进行追问“如果参赛人员有几千人,那么这位同学的编号应该怎么写”,及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领,通过交流对话,使学生能够明白一组编码应该有相同的位数,并且编码开头可以是0。

(三)构建多元对话平台

新课标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师生交流、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所以,在课堂上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者:刘桂稳 单位: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东户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