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民族音乐版权保护探讨

时间:2022-01-18 08:42:15

网络环境下民族音乐版权保护探讨

内容提要:我国拥有珍贵而丰富的民族音乐。借助网络传播是它被广大民众熟识并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不仅需要考虑到民族音乐版权保护的特质,更要在网络中逐渐加强对民族音乐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并真正有所作为。

关键词:民族音乐;特质;数字版权保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拥有本民族独特魅力的民族风格。在表达本民族心理状态、思想情感、生产生活方式中,音乐是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网络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同时也带来了版权保护的严峻课题。

一、珍贵而丰富的民族音乐需要版权保护

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作品指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民族音乐是创作者对本民族生活内容的选择性的表达,符合作品的要求,因而属于版权法所保护的音乐作品。由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结构、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每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创造了各有特色的民族音乐。借助这些民族音乐,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愿望理想及思想信仰等方面。《水源调》描绘了广西秀丽的风光,《小姑娘要婆婆》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南国少女含蓄多情的性格,《十面埋伏》辉煌壮丽,《昭君怨》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民族音乐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民间音乐,如花儿、号子、民歌、民族器乐、弹唱鼓吹乐,还有戏曲(腔、弦、调、戏、梆子),曲艺(单弦、京韵大鼓、评词、曲子)等。要想深刻感受民族音乐的诸多风格和特点,只有自己亲耳聆听过民族音乐艺人演唱,才能全面真切地理解和感受它的光彩。但遗憾的是,早年间没有拍录设备,根本没有办法留下民族音乐艺人那动人的表演音响资料,使许多生动的歌声只存留在那少数人的脑海里。同时,许多民族音乐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在古城丽江,曾有老艺人演唱纳西族的歌曲、音乐生动优美,可问到当地的一些年青人时,他们竟然说他们已经不唱这样的歌了。其实,当今各类音乐发展迅猛,有了网络,音乐传播得更迅速、范围更广泛,随之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让珍贵的民族音乐不失传、不埋没;二是很多音乐工作者不断发掘、改编民族音乐原始曲目,进行再创作中的版权保护。在民族音乐这些传播、保护、再创造的过程中,始终躲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版权保护问题。

二、民族音乐版权保护的特点

民族音乐有它特有的性质,例如留存性和流传性。它在有些方面如在商品化和市场化方面、远不及流行音乐;而且对大多数民族音乐曲目的原作者的查寻和确定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这决定了对民族音乐进行科学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要想让我国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被广大民众熟识并继续发展,让更多的民众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我们需要把借助各种传播工具对民族音乐进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但这一切都要以版权保护为前提和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以此为前提,那将会不断出现侵权等不良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在使用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违背原创的目的和民族风俗习惯,那将严重影响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有其自己的特点。当前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民间音乐传承中付出的劳动,是在前辈创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传承性质的劳动,这种劳动是通过原有的作品再衍生出新的作品。原创性质的劳动所创造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新质,所以经过原创性的劳动而产生作品的作词作曲者,理所应当享有对作品全部的著作权;而如果只付出传承劳动的工作者,他仅仅能拥有他所付出创造劳动的片段的著作权。量化处理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民间音乐的传承中付出的劳动,是一项非常精细复杂的工作,传承形式的不同,就决定付出劳动量的不同。比如整理、记谱、改编、译配等各种形式,各自所包含的劳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从专业的音乐角度看,还是很容易分清的。将各种不同的传承方式用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严格地表达与界定,可以增加法律实践的可操作性、明晰不同权利人的权利。受版权保护的音乐作品,由于作品的媒介性和组合性,它有不同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如作词、作曲。例如曲谱,是由各种不同的音乐专业符号形成的,它是固定形式的作品、受到版权保护,作者也会因此而拥有相应的版权;但对乐谱、词曲进行表演的表演者,在使用词曲作者的作品时首先要取得词曲作者的许可(当然是指出于版权保护期内的作品),虽然表演者也付出了技巧和劳动,但表演者只能享有邻接权。这种权力所包括内容就是如果有人未经他们许可而把他们的表演进行录像、广播,或拍摄电影、或直接向大众传播,针对这类现象,演唱、演奏者有权利禁止。另外,表演音乐作品,可能对该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结构都有改动。如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曲形式。后经吴祖强的演绎,将其表现为弦乐曲。演绎后形成的作品,该版权属于演艺人。

三、加强民族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

本文特别关注的是民族音乐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保护问题。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民族音乐的普及、传播和民众欣赏民族音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不经授权、未经许可地对民族音乐的使用,在当今的网络上非常普遍,版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我们知道,我国著作权法注重权利人和使用者利益的平衡,即最大程度地让公众感受作品,同时又保护作者的利益,这样才能促使更新更多创造性作品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角度主体的不同利益目标,从不同的角度看,对音乐的所属权看法都不一样。比如对音乐研究者,“别人是靠我的音乐获得了经济利益”,这一想法对音乐研究工作者有很大的影响。一些民族传统的音乐被“改头换面”,为某些人获得了高额的经济利益,而传统原创的所有者却分文未见;再如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的出版物方面,如何在法律的规定内实践,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忽视与音乐相关的义务和权利,那我们的民族音乐学科将很难壮大。虽然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版权法中,音乐都是受保护的一种重要的作品类型,都明确了作者包括获酬权在内的各种权利。但是,对于民族音乐的特点,如何具体做好版权保护、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还任重道远。面对全球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现行的法律法规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我国的《著作权法》。科学技术的革新创造了一大批新的方式,用来传播受版权保护的音乐作品。这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就是——数字技术。有了它,我们欣赏音乐更容易了。但如此一来,版权音乐作品也更容易被他人侵权。数字技术是把音响资料文件转换成由1和0组成的形式,然后存入计算机中。传统式的录音方式会由于连续多次的复制而导致音乐音响质量的下降。而数字技术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无论将母带进行多少次复制,都不会影响音乐的音响品质。数字版权保护就是对这样数字表达形式的作品进行保护,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对音乐进行授权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另外随着利用网络传播音乐,许多问题相伴而生,比如一个人合法购买了一张光盘,但光盘中有些作品事先没有获得版权所有者的授权,这就是侵权。我国版权法律法规为促进文化市场和谐繁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其中,作者理所应当用创作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同时版权法鼓励作品的传播,但除去合理使用的情况外,使用者在使用著作权人作品时需要付费。在网络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民族音乐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进入数字网络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它也更需要数字版权的保护。加强对民族音乐版权保护的研究,既有利于我国版权保护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与发展。

作者:王瑞刚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