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21 03:13:54

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少数民族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并重点阐述了现阶段政府和高校应如何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授和学习工作,以期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史;发展;变迁

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我国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共同努力,一直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的音乐文化就是由各民族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而在中国的音乐史的组成当中,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史作为极其重要和精彩的一部分发展和保留了下来。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就开始与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交流,并被宫廷所演奏。到了周朝,少数民族觐见君王时要“献其乐舞”,即少数民族的“四夷舞”。自周朝开始,历朝的宫廷都会设置“四夷乐部”。到了汉代,四夷乐部已经在汉族宫廷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乐器方面来讲,汉武帝之前,宫廷之内使用最多的是华夏古乐器,西汉建立后,尤其是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沟通变得频繁,文化逐渐融合,西域的乐器也不断流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音乐文化。到了隋唐时期,宫廷内的乐器已不仅只有华夏的古乐器,而是增加了九部乐、龟兹乐等少数民族乐器,这些乐器都代表了当时最杰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除了舞蹈和乐器之外,少数民族所总结的音乐理论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周武帝时期来到中原的音乐家苏抵婆,她的“五旦七声”音乐理论就被广为流传,并为后世音乐理论打下坚实基础。清朝时期与唐朝盛世相似,都是国家安定统一的太平盛世阶段,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祭祀、朝会和宫廷礼仪。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十分重视音乐,其自身也非常善于演奏一种少数民族的乐器,清朝的康熙大帝也非常喜欢传教士传入紫禁城的西洋乐器,并亲自学习这些乐器。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和西方音乐的接纳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音乐保有开阔的胸襟和气度。可以说在这两个朝代,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扬光大。

二、少数民族音乐史在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华夏历史长河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了数不尽的音乐瑰宝,但是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却很少被记录在“正史”当中。只能通过本民族的口口相传,到后来很多音乐技艺因为无人传承而濒临灭绝。例如少数民族著名的“多声部民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民间艺术瑰宝,突破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历史传统,在世界音乐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是这样珍贵的音乐文化,却在历史的车轮中被淡漠而变得无人问津。纵观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其对中华文明和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我国的56个民族在共同缔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贡献了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以后的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相关工作者们不但要研究汉族的音乐史,更要多多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完整而全面的中国音乐史。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一)民间的自然传承

大众所指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各民族来看,其内涵已经不属于音乐范畴之内,而是本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因为我国各民族对“音乐”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他们从来都没有可以地去创造音乐和传承音乐,而只是将心中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属于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由情所发,即兴而来。而这种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关。许多民族的歌曲和音乐都传承于自身所信仰的宗教,这就是民间自然传承的一种形式。各民族的巫师或祭师主要负责收集和记录本民族的传说、历史和经典深化传说,并将这些内容通过传唱的方式表达出来。此外,少数民族在节庆活动中也喜欢用演奏和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西北地区的回族和汉族都喜欢的“花儿会”,蒙古族的“萨满舞”,朝鲜族的“农乐舞”等等都是传递其内心感受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情绪的表达和传承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必须有表达这种感受的特定场所和途径,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表达是植根于少数民族某些无法用正常语言来描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想要少数民族音乐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就必须要重视和保护民间的这种自然传承。因为一首涵盖如此多内涵的少数民族音乐如果缺少必要的那两个条件,必定就会很难被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少数民族内部的音乐传承,在历史车轮的滚动中尽力完整地保留下这些民族瑰宝。

(二)政府支持下的学校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家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课程已经陆陆续续地在一些音乐学院中开设,但是却并未达到大范围普及的程度。虽然已经开设了一些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音乐课程都缺少本民族的特色,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仍旧处于我国音乐教育的边缘地带。绝大部分的音乐院校本身就不够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只是在欣赏汉族音乐时捎带听取几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片段。在这种教育模式和心态下,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音乐就会产生“原始”、“落后”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讲,尽快纠正音乐专业学生的错误观念和学校的不正确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正规示范音乐学校中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教授和传承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学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其内部涵盖了最为完整的教学设施和教育体制,学校用其完备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其他传承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一定要依托于学校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一旦被纳入到正规的学校教学当中,其就会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被重新组合,实现自身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并通过教材和课件的形式最终呈现于学生的面前,这种正规的教育模式就是我们所坚持的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方式。当然,要全面地实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全社会首先要认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地位,这就需要国家层面上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了。

(三)艺术院校的带头作用和高校的师资培训

改变旧制,就是要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能够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来开设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从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并带动全国各地的音乐院校一起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教授。面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快速流失的现状,这项工作和任务变得异常紧迫。这项任务的普及对全社会来讲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对学生开设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不但能够培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能培养学生各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开放包容心态。

(四)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

除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国家政策的倾斜之外,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如何设置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高等音乐类的示范院校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带头作用,开设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各种课程。课程的多少可根据学校自身的资金状况来定,但学校对该课程必须要重视起来,不能将其建设成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上,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并不定时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音乐采风工作。这种实践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度。除此之外,要想让学生学好少数民族音乐,学校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对本民族的深刻内涵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和文化。当然,如果上述的实践活动还没有条件开展,学校可以考虑将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师们请到课堂上来,将自己对本民族音乐的亲身感受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多多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传说和历史文化,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美,打破过去对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的偏见和陈旧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尤为可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还有许多相关课题没有被人们所挖掘和了解,基于这些原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简要叙述少数民族音乐史在我国音乐史中重要地位后,重点从少数民族音乐的民间传承、政府支持、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重点阐述,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孙玮娜 单位: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系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荒之作———《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评述兼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成因[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2).

[2]王秀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读后感[J].中国音乐,2009(1).

[3]袁炳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中的地位———兼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编撰工作[J].艺术探索,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