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8 03:15:18

财务会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从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师范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五方面提出了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总结了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素养供需矛盾、师资业务能力提高困难、学校办学面临困境三方面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视角提出了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包括网络调研、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开放网络拓宽师资能力提升途径,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等具体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微课;慕课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和方法策略,努力向应用型大学建设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同的高校实际环境各不相同,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本文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分析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藉此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希望提出的解决方案能对相关院校给与启发和借鉴。

1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要具有一线的技术和能力[2]。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道德品质方面,要热爱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人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公私分明,廉洁自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努力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业务能力方面,能够运用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所具备的业务能力,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做出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进行资金、成本、销售、利润等项目的分析预测,从会计的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做出决策方案,进行成本控制、业绩评价、编制预算方案,帮助企业实现科学管理。师范能力方面,熟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熟悉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指导、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等各教学环节和操作方式,具备从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设计并组织主题班会,具备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方面,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团队合作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多种媒介实时掌握新政策、新法规,自主学习业务知识,具有敏锐的业务嗅觉。

2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2.1专业素养供需矛盾较为明显。“供”指的是学校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需”指的是社会对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课题组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进行了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把岗位胜任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仅重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核算能力,更重视知识的运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把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看的非常重要。认为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所欠缺,在实践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熟练的技能。从高校对用人单位的人才供给来看,仍然偏重于知识的培养,在财务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仍有不足。虽然设置了较多的实践学时,但在内涵建设、实验室资源利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2.2师资业务能力提高困难。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就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一线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求,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但从财会专业师资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的困难。从教师结构的构成来看,现有的财会专业的女教师偏多,17位一线教师中女教师13位占76.5%;年纪大的偏多,45岁以上教师14位占82.3%。专业教师缺编比较严重,导致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平均每人每年1000课时左右,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师离开教学岗位深入企业实践。另外,能够提供较好的实践场所的理想企业偏少,进入企业实践的效果也难以保障。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师资业务能力提高比较困难。2.3学校办学面临的困境。学校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实操能力的培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实操能力锻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操训练环境,都有些勉为其难,虽然想方设法联系一些企业,但这些企业要么接收能力有限而不便于学校统一管理,要么难以让学生深入专业领域接触核心内容,导致效果不理想。

3“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通过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3]。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就是把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技术,融合于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针对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基于“互联网+”视角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4.1网络调研,制定订单式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先导决定性作用,决定了这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学时安排、培养方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基本思路,充分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很大程度是学校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两层皮。学校可以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对专业人才需求做充分调研。一方面要了解企业对财会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互联网+”这种经济新常态催生的新就业岗位进行预判,为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包括狭义“订单式”培养方案和广义“订单式”培养方案。狭义“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指根据校企签署的合作协议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内容要充分满足协议单位的用人需求;广义“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指站在用人单位对财会专业毕业生业务能力需求的角度,制定“供需对路”策略性培养方案,实现“供需对路”,对口就业。4.2开放网络资源拓宽师资能力提升途径。首先充分利用网课资源。学校购买网课资源平台,平台对所有教师开放,教师自主学习,不受报名人数限制。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琐碎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其次开放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现在校园网上的很多专业教学资源教师不能在家里访问,必须到学校、甚至到实验室才能访问,这极大地限制了资源利用。学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开放校园网资源,方便教师能随时随地的使用这些资源。将学校立项制作的优秀多媒体课件上传到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4.3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1)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它是以多媒体资源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例如点钞、填制凭证、凭证装订、登记账簿等,这些知识点可以制作成“微课”小视频,时间控制在7-8min,短小精悍。另外,网络上也有很多免费的微课视频,制作效果都非常好。这种方式讲授内容突出,针对性强,能够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而且可以控制播放进度,反复学习。2)充分利用“慕课”资源。慕课(MOOC)的英文直译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它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培养方案里面,本科四年共开设1976学时的理论学时和60周的实践学时,除去单独考试周占用时间,四年的周平均学时达到25学时左右。如此繁重的学习任务束缚了学生自学和思考的空间,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为了学习工具,压抑了学习气氛。目前网络上推出的慕课资源,大都是名校名家讲课,教学效果非常好[4]。学校可以从公共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入手,逐步推出慕课代替这些课程,通过线上或线下自学方式进行学习,学校通过制定考核方案保证学习质量。这样做一方面压缩了理论教学学时,给学生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3)让企业走进课堂。现在社会上一些专业公司开发了很多实习实训软件,质量都比较好,例如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VBSE综合实习、实训软件,软件完全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相当于把企业搬进了校园、搬进了课堂。通过购买专业公司开发的实训软件,开放资源访问路径,即可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模拟实习实训。通过高仿真的实习实训,学生能够模拟不同岗位,“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管理中,解决了走出校门难的困境。此外,可以聘请企业财会岗位人员做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让他们以“短视频”或在线、离线答疑等方式,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答疑解惑。以上方法都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地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就知道企业是如何运转的,企业对财会岗位的业务能力需求是什么样的。4)教学活动网络签到。针对教学活动中旷课、迟到、早退等不良学风、教风,可以通过网络签名进行控制,如指纹签名、刷脸签名等,及时掌握教学运行情况,端正学习风气,提高教学质量。5)充分利用APP教学资源。APP是英文单词Ap-plication的缩写,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实现即时访问。利用互联网的云技术,任课教师可以在云端创建云班级,为学生推送课程信息,例如教师课件、微视频、课后作业,以及其他信息资源[5]。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工具访问这些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等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跟踪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学习效果点评。通过APP软件,能够把学生从聊天、玩游戏、看视频中转移出来,学生的手机成为了学习的工具和师生互动的媒介,教师的手机也成为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的好帮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获取无尽的知识宝藏;反之,就是潘多拉魔盒,给学生带来无尽的伤害。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互联网+”成为高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催化剂,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2]高樱.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财会通讯,2013,(13):33-35.

[3]陈桦清.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6,(26):219-220.

[4]中国大学MOOC.www.icourse163.org/category/computer

[5]孙波.“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217-219.

作者:鹿艳茹 高建立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