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02 03:38:47

日语语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教学新模式,主要分为讲授、内化、讨论三部分。实践过程可以根据课程性质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本文尝试对传统的日语语法课堂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语法课程结合对分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日语;语法课程

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是外语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并配合练习,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笔者在自己担任的日语语法课堂上进行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尝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探索精神,努力完成“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新目标。

一、“对分课堂”模式简介

“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给教师讲授,一半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1]。因此,“对分课堂”模式下的三个教学过程十分清晰,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这是对分教学的核心特点,称为“隔堂讨论”。隔堂对分的一个简化形式,称为当堂对分。当堂对分就是在一堂课或一次课上完整实施五个环节。例如,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教师先讲授25分钟,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或习题。学生彼此不交流,进行5分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解答,然后小组讨论8分钟,全班交流7分钟[2],教师再进行总结。“对分课堂”可以整个学期每次课都用,也可以在其中几个章节用,亦可与其他形式组合使用,十分灵活。

二、改革任务和改革举措

第一,重视对知识的传授,突出课堂效率。这是“对分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重要一点。传统课堂侧重教师讲授[2],教师是主角,有充足时间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对分课堂”模式下的讲授时间大大缩短,因此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课前功夫,“提炼”新知识的精华部分。学生有了针对性引导,学习效率自然提高。相同内容,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而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突出了课堂的高效能。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入“亮考帮”机制。“亮”指“亮闪闪”,请学生列出语法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或最欣赏的内容,可以是语言体验和感悟,也可以是对某一具体语法的掌握。“考”指“考考你”,要求学生列出自己明白但认为其他同学有可能还存在困惑的地方,可以用来组内挑战或组间讨论甚至可以做个人汇报与总结的部分。“帮”指“帮帮我”,请学生列出自己还没明白的问题,可以是本课内的或是其相关问题,用于小组讨论,组内完成问题解答。第三,合理分组,严格执行各程序。分组人数须根据课程性质和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可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尝试多种分组方法。且“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程序须严格按顺序执行,不可随意调整或忽略。在教师精讲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入讨论,以保证内化吸收环节的完成。

三、“对分课堂”在日语语法课程中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的语法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顾明耀主编的《标准日语语法(第二版)》及其配套练习册。语法课每周一次,每次2课时,共上16周。语法教材和练习内容多,课时少,传统课堂任务重。笔者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了部分章节,在2018级日语专业2班中尝试进行“对分课堂”教学,初步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以第二章第一节第二部分“形式名词”为例。传统课程完成本节第一部分的教学之后仅剩一个课时45分钟,而本部分内容较多且较为重要,仅用一个课时来讲授略微仓促,适合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具体来说大致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用30分钟进行“形式名词”的精讲,主要介绍形式名词的概念及分类,强调纯粹的形式名词“こと”、“もの”、“の”需要辨析的地方。另外,还需要提醒同学关于增添意义的形式名词的用法注意点。至此,精讲环节结束。其次,利用剩余15分钟布置课后内化环节的任务,引入“亮考帮”机制。先将全班29位同学分为5组,再将本节出现的所有形式名词也分成5组,一一对应。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先对课上的内容自我消化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按要求整理成本组的汇报PPT。至此完成“对分课堂”的吸收内化和初步的小组讨论环节。最后,到下一周的课上进行各小组15分钟的汇报展示及15分钟的全班交流和教师点评。至此,完整完成讨论环节。形式名词部分的内容到此结束。第六章第六节“表示各种陈述方式的助动词”的讲授则采用“当堂对分”的形式进行。首先,精讲第六节中涉及的8类助动词,将每类助动词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都以提纲形式指出,并且点出易混淆之处,为之后内化和讨论环节作准备。然后将全班同学按学习水平分成8组,每组3~4人,并且指定一位小组长,主要负责主持和记录本组的讨论。其次,利用第一课时的45分钟时间精讲第六节涉及的8类助动词,指出其重难点及易混点,教材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个别较难的助动词则提出具体问题,作为思考题留待学生在独立思考环节和小组讨论环节解决。然后,第二课时的45分钟分为三个环节:15分钟的独立思考、15分钟的组内讨论、15分钟的全班交流及教师总结。在独立思考之后,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实施此环节时,教师要注意把控全场,适当巡视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以防有些小组出现冷场或脱离主题的情况。距讨论结束前2~3分钟提醒各小组做好总结、收尾工作,以免时间结束突然被中断,影响整体讨论效果。再次,随机抽取每组中的一位同学作为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包括本组成员针对老师所提问题以及“亮考帮”中的问题的答案。最后,根据小组讨论的发言情况,组织10分钟左右的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刚才各组发言的情况,积极提出看法。根据班级发言情况,若有想法有表达欲望的学生多,可单独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若班级发言情况不够踊跃,也可从组际交流开始,以组为单位对其他组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教师用5分钟简明扼要地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后全班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做补充总结。课后还可以根据此次讨论的情况,针对同学的疑问点、薄弱点进行资料补充,课后上传。

四、教学反思

总体来说,这两节“对分课堂”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对分课堂”中,先教师精讲后让学生独立学习进行内化吸收,这样学生有了针对性的任务引导,学习更有目的性,需要全身心投入更多精力,因此课堂走神、分心的现象也会有效减少。而且在全班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小组讨论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查找信息、提炼信息,培养沟通交流和集体协作的能力。全班交流环节,学生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将自己独立思考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即时展示给全班学生,锻炼了思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当然,还有不少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课前的精讲很关键,切不可面面俱到。提炼精华要逻辑分明、详略得当,做得不好就会影响之后的学习效果。第二,在分组时,除了合理的小组人数之外,还需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包括性格和学习水平,这样可以保证小组讨论的最佳效果。笔者第一次尝试对分时是按座位分组,发现有部分小组学生由于整组水平有限而难以展开讨论。第二次的对分,笔者尝试了先随机分组,再根据分组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兼顾各组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水平,小组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同时,在分组之后可指定一名组长,负责主持和记录本组讨论情况。组长可以固定,也可以轮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在总结发言时要随机抽取组内成员,在某种程度上能提升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第三,笔者认为应多与其他实践“对分课堂”的教师沟通,相互探讨。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多跟各个专业、各个学校的对分实践教师沟通,可获得启发。

五、结语

通过以上实践表明,在日语语法课程引入“对分课堂”,需要做到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重视教师精讲,强调学生内化过程。此模式整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既保证知识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激发学习热情,带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给传统的日语语法课堂带来新变化[4],是值得尝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仕梅.“互联网+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32-35.

[2]王佳勋.探索高校创新创业课的对分课堂模式[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37-40.

[3]冯永安,等.“链”式教学模式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45-147+152.

[4]褚慧敏.比较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8):76-80.

作者:许丽娜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