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产实习实践与课堂教学探讨

时间:2022-04-16 11:13:00

大学生生产实习实践与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石油类相关专业学科历来抓基础,重实践,是典型的工业工程类专业,也为我国能源行业源源不断提供各类人才。生产实习实践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加深理论知识、全面了解石油行业的重要环节,大力促进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的交叉融合、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建设是有效促进生产实习的关键,可以为石油企业—高校的产学研提供指导。

关键词:石油类专业;生产实习实践;课堂教学;交叉融合;产学研体制机制

生产实习实践是各高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模式。对石油类高校亦是如此,石油类高校主要以石油的开采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石油石化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科技知识为国家奉献能源为使命,故在石油类高校中,生产实习实践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实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创造效益,实现自我的提升。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就现在而言,生产实习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实现生产实习实践的效果最大化成为热点。就石油高校大学生生产实习实践与课堂教学互促进的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一、石油高校生产实践存在的问题

生产实习实践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践还存在一定问题,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存在问题是石油高校的普遍现象,现将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践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问题。1.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不明确此次生产实习主要目的和达成目标,对实际工程问题了解不充分,实习过程中盲目、目标不明确。2.专业课程设置时间滞后,学生对所实习的环节没有概念,对所参观实习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及相应装备的工艺、结构和特点较为陌生,致使即便到达现场也收获不大。3.因生产企业对公司重要信息保密、安全事故等较为顾忌,学生能接触生产一线的实习单位相对较少。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不够全面,学生的实习范围较窄、形式单一,导致学生现场动手操作机会少;由于有些企业的实习模式陈旧,学生使命感较差,被动执行,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4.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虽然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能力很差;有些学生实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真正地学大知识,而仅仅是为了最后的学分及实习成绩,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所以实习过程中疲于应付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生产实习存在以上问题,一方面无法调动学生生产实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难以实现石油企业在以产促学的最大优势,石油生产实习效果较差。必须大力促进课堂教学和生产实习的交叉融合,完善产学研体制机制建设。

二、石油类专业生产实习与课堂教学融合促进方法研究

产教融合是指深度开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之中。目前产教融合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厂中校,二是校中厂。厂中校即在企业或工厂中建立学校,企业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及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培养出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人才。校中厂则是在学校建立工厂,这种模式以课堂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学校与工厂的双赢。1.厂中校。厂中校主要是对企业而言,企业针对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培养本单位的专职人才,企业支持员工的学习,然后员工在学有所成之后能更好地为单位创造效益。这种模式是针对上班族而言,对于学生来说很少有厂中校这种模式。2.校中厂。对于学生而言,人才的培养绝大多数都是采用校中厂这种模式。学校先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熏陶,然后再由实习单位对其动手能力进行提升。为了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1)转变思维和培训模式。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是搞好生产实习的前提,做好学生动员与思想工作,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并未对工程实际有透彻的了解。改革学生生产实习实践的考核形式,很多高校要求学生进行实习,而最后评定实习的标准只为一本实习手册或实习报告,很多学生不看重实习的过程,而把实习报告写得很好,最后的实习成绩却为优秀。高校应该改革考核形式,学生生产实习不仅要完成实习报告,而且每天要进行考核,实习结束后请校外指导老师参加学生考核答辩环节。(2)兴建校内实习基地,实行“校内实习加校外实习”的模式。先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实习,有了一定的实习基础,再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这样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让学生去实习单位进行现场操作,减少担心学生出安全事故而放弃对其提升动手能力的现象。学校老师与实习单位加强沟通,指派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问题式专题式指导,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3)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找工作时可以进校企合作单位,由于学校与企业进行长期实习单位的合作,知道学校想提高学生哪方面的动手能力,这样更加有针对性,很多同学最后参加工作会选择实习单位,这既为企业引进人才做出了贡献,也为学生选择实习时提供了更多的平台。(4)加强师资培训。派遣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不要短时间经常轮换,有经验的老师带新的实习负责老师,这样一直传承下去,实习指导老师最好是双师制,既是高级工程师又是教授,这样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理论问题还是实际问题都能得到最好的指导。(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科类的学生在实际生产实习中需要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且还要拥有独立自主分析的能力,这在石油类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石油专业产学研体制机制建设模式

产学研体制是采用产学互动、校企结合的方式,高效整合教学、科研、生产等活动或资源,顺利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为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质量和长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产学研体制能够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实际生产的感受,很多高校采用“校内-校外、集中-自主、参观-参与式”实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现就以下几种模式进行分析。1.“3+1”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3+1”模式,“3+1”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拥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后一年去企业公司实习,培养一定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311”模式。目前也有部分高校推崇“311”模式,本科实习五年制,其中“3”指本科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指第四年到生产单位培养,“1”指第五年再回校学习一年的一种新学制,学生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可带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生产、科研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也可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为毕业后的工作打好基础。3.“4+1”方案。较少高校采用“4+1”方案,即本科实行五年制,其中1年时间分为两段下工厂实习。

四、结论

石油类高校大学生生产实习实践是多因素、多方面复杂的教学活动,它对高校工科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其他教育环节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只有学校高度重视,企业积极支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专业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方平.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

[2]高山,王冀川,王有武,陈国栋,赵淑贞.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农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7

[3]殷长龙,刘东.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

[4]张太亮,陈馥,全红平,戴珊珊,马喜平.石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生产实践现状及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2

[5]李娟,刘芸,刘健宁,张文英.高校理工科本科生产实习若干问题分析[J].管理观察,2017

[6]王亮,张玉敏,彭望明,胡思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广东化工,2016

[7]崔传智,武丽丽.石油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

[8]杨汉勇.机械制造专业生产实习改革途径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

[9]王越之,金业权,邢纪国.石油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作者:敬爽 陈振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