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的落实

时间:2022-11-18 10:58:03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的落实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研究热点。随着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相继颁布,学科教师和教研人员也纷纷投入到本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去,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和探讨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本文从课标以及教学实际出发,阐释了作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一词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提出来的,对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早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则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至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

一、对地理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是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的指导思想。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对教学起到宏观统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地理环境具有综合性特点,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综合体。综合思维正是基于地理环境综合性的特点形成的,是典型的地理学思维方式,也学生解决地理问题制胜法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是学习地理的关键能力。区域认知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与空间性的学科特性,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教师应培养学生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知,理解区域间的异同,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地理实践力是实践活动中应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实践力是运用书面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它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认识人地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体来说,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依然是对传统地理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人们在长期的地理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两个素养体现出了地理学区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特性;而人地协调观则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想;但地理实践力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其实,实践本身就是地理学的内在要求,但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地理实践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地理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到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二、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1.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从最新的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教材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加上高考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扎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把握高考改革方向,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地理素养,为应对新课改做好充分准备。2.结合时事热点,创设真实情境。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地理实践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根据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二胎”政策、港珠澳大桥建设等。3.把握内在联系,训练综合思维。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很多高中教师在复习初中的中国气候时,仅仅是把初中内容通讲一遍,没有与高中知识联系。但在高考中,初中地理只是高考的基础,不单独出题考查。因此,教师可以将中国气候与高中的农业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4.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人地协调观。人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人地协调观。例如:回收废电池、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等。5.合理开展野外实习,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课程的设置也有了实践课时,教师们有条件带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山区实地考察地形地貌;还可以带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地理相关软件,培养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力的提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然,这还需要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多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力求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4.

作者:金秋 亚娟 单位: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