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探究

时间:2022-06-18 09:14:36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探究

摘要:新高考改革给予学生更自由的选择权利,生涯规划作为应对这种自由选择权利的充分条件。从学生个体而言,如何进行科学规划,从教育管理者而言,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极具价值。

关键词:高中生涯规划;新高考;信息化

福建省各高中学校不断通过融入信息化手段来应对新高考时,多数学校侧重于选排课等问题的技术性处理,而忽略了生涯规划的信息化应用。高中生涯规划应“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1]一方面,它需要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出发,这种能力的培养更需科学的方法做支撑,并将总结的经验进行推广。

一、当前高中生涯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评价,缺乏科学评测依据。高中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在于发掘学生个人兴趣和特质,发挥学生学习优势和兴趣的引导作用,实现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校选科和发展指导唯分数论,仅依据一两次考试的分数高低,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而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较多采用主观印象上的评价,通过安静、闹腾、爱动手、胆子大等标签进行分类,并给出发展建议。另一种情况,即便组织一定的心理测评,但仅仅是走走过场,数据积累少,分析维度单一,极少能进行长期的跟进了解,并形成科学评测。(二)职业课程缺位,行业认识模糊。生涯规划课程应该是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其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行业和各职业的特色,让学生可以提前感知一些热门或者重要的行业和职业。但目前多数学校不具备这种课程设计能力及实践基地,行业专家讲座更是难以保障。很多学生对一些工作的认识停留在影视作品或亲友相传,未能形成清晰认知。这种片面的认知极易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带入误区。(三)静态定位,缺乏对学生发展的动态追踪。生涯规划顾名思义属于动态的探究过程,高中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贯穿高中学段的动态规划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仅只是受限于高一结束时选科的时间点,更需要在选科前不断进行自我探索,扬长避短,进行特长发挥,也需要在选科之后,以设定时间轴形式,为学生推荐不同时间节点的自我探索发展路径,使其缩短认知行动与目标间的差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探究过程,做好过程管理。而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学校更看重如何完成选科这个节点,选科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则重视度不够,更少有系统的管理细则及平台。(四)专业选择参考的数据繁杂。新高考的改革不仅带来选科的变化,也带来了高考录取方式的变化。针对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学校可能对学生的择校科目有着不同的要求,如2020年选科要求中,针对西班牙语专业,厦门大学不提科目要求,而北京外国语大学则要求历史科目必选。针对全国诸多高校各自不同的专业选科要求,如何快速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也需要学校及主管部门关注与解决。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高中生涯规划建议

(一)开展学生自我认知指导。目前成熟的心理测评工具非常多,如霍兰德兴趣测评、MBTI性格测评。心理学理论开发的各种自我认知测评工具对生涯教育几乎有一种垄断态势,成为学校生涯课堂的必然选择,但这些测评工具也有不足,没有针对高中学生及教育环境,且测评是静态的,而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在动态变化中,第三方测评公司不可能持续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测评。因此只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针对高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在线测评系统,丰富测评工具,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测评题库,如职业兴趣倾向测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校园生活适应测评、多元性向潜能发展测评,要涵盖职业价值测试、性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更全面了解自我。同时,测试是基础,不是结理论与实践果,系统同时能根据学生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给测试者相应的专业和职业推荐,解决学生困惑。(二)建设学生生涯规划在线课堂。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处于教学一线,对社会发展及各行业职业了解并不是非常深入,对学生生涯规划建议受限于个人人生阅历及水平限制,对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不够专业且不全面,又虑及社会第三方生涯规划机构的商业性,不能放心地将课程外包,因此建设生涯规划在线课堂就非常的必要。此时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与名校及专业生涯规划机构合作,引进一批专家、名师讲座,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生涯规划网络课程《走进生涯,遇见未来》,实现专业课程讲解,再结合学生反馈,本地教师进行适当解释及引导,从而实现专业授课、个性辅导。(三)丰富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面对庞大的高中生群体,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去了解职业环境难度极大。可利用VR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职业环境,启发职业兴趣。而通过与特定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等合作,通过特定时间的远程互动交流,也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职业一线人员的经验及感受,从而对职业认知更全面更立体。(四)构建生涯规划大数据库。一方面,通过搭建专属数据库,优化检索方式,支持学生或教师根据关键字搜索学校信息、专业信息、招考信息等,通过建立多维度对比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填报资源等所需信息,也支持根据职业类别、职业名称筛选职业。支持用户查看职业的具体信息,包括职业定义、任务职责、知识背景、大学课程、职业技能、从业资格、常用工具、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职业道德和典型企业招聘要求。另一方面,挖掘与分析数据信息,从随机的、模糊的数据中提取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了解学习者多种学习行为背后的深层信息;并运用可视化视频或图像存储、呈现分析结果,让学习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分析结果和自身的学习情况。[2](五)监测区域生涯发展和升学数据。作为教育管理部分或学校管理者,需要通过不断丰富的数据进行管理优化。通过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性格测评、科目选择、专业走向、升学数据直至职业发展等进行数据关联分析,优化信息化系统,提升高中生涯规划的管理效果。对学生来说,信息化手段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获得学科抉择的方法、路径,获得专业的可参考分析报告,为自己未来的学科选择和发展规划建立起更加合理的范式。系统需要通过提供基础性心理测评工具以及学校、学科、专业、职业等相关信息,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认识外部世界;便捷地调用数据与资源,采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数据,整合学科潜在能力及专业兴趣偏好,辅助学生简单快速地掌握个人学科优劣势,助其选择未来的专业学习方向和职业发展路径。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信息化可以帮助解决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高中发展指导转型的燃眉之急,帮助学校和教师平稳有效地应对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阵痛。从长远来看,平台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理清新高考背景下的未来高中发展指导思路,不管是涉及学生的学科抉择的优化,还是涉及教师职业生涯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平台获得系统的支持,通过统计数据获得参考依据,从而抓住新高考模式下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先机。

“对于高中学校而言,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行为,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更为丰富、多元、高质量的空间、平台、机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应该是对新高考方案最好的回应”。[3]新高考改革已经来临,应对这种变化,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一味想着将学生的选择引入到常规的文理二分制,或者以不变应万变,任由考试和学生自由选科的自由发展。笔者作为教育管理者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应用的倡导者,希望能够融合社会力量,发挥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创新思维,为国家培养真正急需的人才,为学生开启一个自我探索之路,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个性学习场景。

作者:谢乾平 单位:闽侯县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