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探讨

时间:2022-09-17 04:18:50

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探讨

摘要:为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保障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须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笔者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以及人、物、环境“3M”因素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三方面构建“3E”安全保障体系,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风险管控与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3E”安全保障体系

环境监测实验室是环境监测数据来源的重要场所,所涉及的监测类别广、分析指标多,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较多[1],如具有腐蚀性的强酸强碱,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有机试剂,高压易爆易燃钢瓶化学气体等。分析监测人员在这样高风险的环境中开展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才能进一步保障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安全及准确性,确保环境监测工作安全高效运行。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人(Men)、物(Material)和环境媒介(Media)三要素组成,简称“3M”因素。为保障安全可靠运行,需要从安全管理(Enforcement)、安全教育(Education)和安全技术(Engineering)三方面进行三维一体安全体系的建立,以确保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高效运行[2]。

1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层面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管理的支撑作用[3]。因此这对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质量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但是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加强环境监测实验质量时却轻视安全管理,造成监测实验室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梳理近年来环境实验室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总结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的主要表现有:1.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执行不到位。环境监实验室普遍存在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不重视、缺少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现存制度不全面且制度执行走形式等问题,实验室安全制度无法较好的落实,难以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健康。1.2人员管理、培训及考核不到位。部分地方领导层面不重视人员管理、培训及考核[4]。据悉,目前很多环境监测实验室还存在缺乏基本物理及化学常识且无专业背景的人员从事实验室分析工作的现象;实验室安全责任未真正落实到个人,且未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不能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及考核;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化;考核机制不健全及考核内容不全面,使安全管理及培训从体制机制上未得到有效保障,无法激发安全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1.3缺乏实验室安全保障资金。部分实验室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资金,甚至未设置有实验室安全保障资金,造成实验室安全设施不到位[5]。实验室安全保障资金不充足,不能够定期更换灭火器、维修安装实验室烟雾报警器和实验室通风换气设备等,难以为实验室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1.4缺乏实验室应急安全演练。实验室安全演练是为了检验、评价和保持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应急能力及有效性。实验室缺乏应急安全演练,就无法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不能及时发现人员和设备等应急资源的不足,无法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在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救援效率低下。

2环境监测实验室的“3M”因素安全风险分析

针对以上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管理现状,从环境管理的角度需要从“人”、“机”、“料”、“物”等因素考虑建立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方可大大降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风险,现对环监测实验室的“3M”因素———人、物、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2.1“3M”因素———人(Men)的风险。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及风险保障体系中,“人”这一要素存在的突出风险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监测人员缺乏实验室基本的安全常识;二是不熟练实验操作技能造成安全事故;三是缺乏个人防护及急救技能,从而因小事故酿成大事故;四是缺乏安全意识,漠视安全隐患。降低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中人员带来的风险,需要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来实现。2.2“3M”因素———物(Material)的风险。2.2.1常用化学试剂。化学试剂是环境监测实验室里品种最多、使用最频繁、消耗量最大同时也是危险性最大的物质。由于化学试剂种类繁多,性质千差万别,若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存贮、处理不当,就容易引起火灾、爆炸和中毒等安全事故[6-7]。2.2.2钢瓶气体。环境监测分析中通常会使用高压储气瓶和各种钢瓶气体。它们通常内压大,且有的易燃易爆、具有毒性,若搬运、储存、使用不当,有可能造成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监测人员必须具备钢瓶气体搬运、储存、使用的相关知识,以保证实验室安全[8]。2.2.3辐射源。环境监测实验室涉及的辐射主要为使用大型仪器如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等过程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和使用辐射源的辐射。辐射可导致人体肾脏、肝脏、血液等系统出现损伤,甚至癌变,对人体的危害巨大,因此在使用这些仪器之前的个人防护和对辐射源的安全管理显得至关重要[9]。2.2.4生物安全。环境监测实验室经常对医院废水、生活污水等进行监测,而这些废水、污水中可能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致病病毒和细菌,若在采样或分析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就有可能发生病毒入侵,或具有毒性的生物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风险[10]。2.2.5污染源样品。污染源样品指的是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生地源头所采集的样品。这类污染源样品通常具有有毒有害性,若是在采集、运输、检测、封存等任一阶段发生泄露,则会对环境或者人体造成伤害,采集及分析人员若缺少安全防护措施,直接接触污染源样品,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污染源样品在被检测完成后,其后处理也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随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周边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2.6仪器设备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加热、冷却、分析等常规玻璃器皿和仪器设备。若实验室监测人员没有通过专业技术培训、不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或未严格按规程。操作维护,就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造成仪器的损坏或者造成人员受伤、实验室火灾等安全事故。2.2.7安全设施。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设施主要包括个人安全防护品(工作服、隔离服、塑料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医疗急救箱)及安全防护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喷淋,通风橱、室内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灭火器),他们是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若实验室安全设施不完善、未定期补给或检查其安全性能,当事故发生时,安全设施则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11]。2.2.8监测信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和分享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和窃取的风险。环境监测LIMIS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的简称,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上各要素的综合管理,但是LIMIS系统建设还存在技术不够成熟,尚未完全达到实验室体系文件及质量管理的要求,甚至存在系统安全权限设置、数据篡改、拷贝窃取等安全风险。2.3“3M”因素———环境(Environment)的风险。环境风险是指在人和物共同作用下产生并且通过环境作为传播介质,能够对环境及人类社会造成破坏甚至的极大损失的不确定事件。虽然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技术不断提高、设备日益更新,为改善地区环境质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不可避免地对实验室也产生了污染,特别对一些危险物质的监测,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实验室产生破坏性污染,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排放与控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12]。

3环境监测实验室“3E”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分析以上存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风险因素,为降低风险的发生,环境管理者需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归类,归口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3E”安全保障体系即安全管理(Enforcement)、安全教育(Education)和安全技术(Engineering)的达到防控风险,对环境监测实验室全面、高效的安全管理。因此,为尽量降低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风险,建议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在可靠的安全技术指导下实现安全体系的安全运行,确保安全保障体系运行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3.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力保障。为指导、规范、约束、限制、鼓励监测人员工作行为,需制定的相关制度,包括安全检查与考核制度、人员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健康体检制度、实验室出入制度、药品采购制度、领用制度、废弃物处置制度、安全用电及用水制度、实验室仪器操作规程、档案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制度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工作才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将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纳入到安全保障体系制度中,并签订安全责任协议,激发安全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实验室安全保障的维护者的责任更加明确,在安全保障过程中执行更具可操作性。3.2安全教育。为减少因人员缺乏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培训是各项制度执行到位的前提。实验室安全培训作为监测工作人员重要的岗前培训,必须纳入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中。新聘用或到岗的实验工作人员,应具备化学分析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基本的化学理论基础知识[2],且上岗前应严格培训其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危险化学品、钢瓶气体的基础知识、安全设施、安全救护、应急演练等内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有工作经验的监测人员要形成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考核频次根据工作需求确定[13];对日常进入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在进入实验前应接受化学品的管理、实验操作、个人防护、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且每日进出实验室必须签到签退。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室习惯,杜绝因人为因素造成环境监测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监测人员身体健康、国家财产安全,确保对环境造成尽量小的危害,确保实验室工作在一个有高度安全保障的环境中顺利开展。3.3安全技术。安全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包含安全设计、安全设施及安全防护等技术保障的总称,包括安全设计、安全设施、安全防护等,通过这几方面的技术防护构建,实验室的安全才可得到有效技术支持。3.3.1安全设计。环境监测实验室在新建、扩建、改建时,需要充分考虑用电用水的安全,消防疏散路线图,实验室监控预警预报系统等的设计要做到科学安全,通风系统、消防设施要进行定期检查维护[14]。只有从源头上充分考虑到安全性才能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3.3.2安全设施。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做好安全设施对防范危险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中的易燃易爆钢瓶必须设置气瓶柜,在气体使用完毕后应检查是否关闭阀门并锁好气瓶柜,防止气体因人为因素发生泄漏;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远离火源、电源的专用库房当中,并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在使用易挥发的有毒化学试剂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使用完毕后将实际原位放回药品柜中,防止危险的发生;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不可随意排放,应按有机无机分类收集于废液桶中,废液桶中废液液面到达三分之二时需及时对废液进行处理,不可继续往废液桶中倾倒废液。对有危险化学品存放、转移及使用应有警示标志,达到安全提醒目的。3.3.3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分为个人安全防护品和安全防护设施。作为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品主要有工作服、隔离服、工作帽、塑料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医疗急救箱等,这些安全防护品应常备,定期补给和检查安全性能,监测人员在实验分析使用过程中才能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对实验室物品安全防护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喷淋,通风橱、室内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灭火器、灭火黄沙、灭火毡等。消防器材配备是否到位,数量是否充足、是否可用、是否过期须定期检查形成记录并定期存档,使消防安全设施均在安全管理范围内[7]。3.3.4安全应急演练。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是安全技术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展开安全应急演练是少之又少。当突发安全事故发生时,监测人员是否能将培训学习的安全知识运用到现实发生的事故中去,是需要通过应急演练提高监测人员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有效运用所学知识阻断事故灾害的蔓延扩大,使损失降到最低。

4结语

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是保障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是环境监测走向标准化和现代化重要保证。作为环境监测管理者应对实验室安全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验室实际情况,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各项配套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技术、保障安全资金,并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管理体系理念,通过“3E”体系的构建达到对“3M”因素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出一套系统、全面、安全的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提高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和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可靠、安全的保障[16]。

作者:李晓 单位: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