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区域经济发展管理机制

时间:2022-12-16 04:24:02

试议区域经济发展管理机制

一、协调—一致机制

一致性就是要求无论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多大差异,每个子系统都必须整合到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之下,实现有序变化,从而发挥合力效应。如果不同类型区域之间具有相互一致的目标,那么它们之间的沟通和共享程度就会大大加深,从而减少了冲突和重复劳动;而低碳文化能改变价值观念,为提高协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供充足的源动力。二者共同作用,成为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目标一致机制目标是系统希望通过协同达到的结果,协同目标是复杂环境对协同机制的要求。从外部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世界低碳经济的国际谈判和国际标准制订,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取更多机遇,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从内部看,立足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基于我国的能源需求、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不利条件,发展跨区域低碳经济涉及到多重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这些低碳经济参与主体在节能减排上会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因此,要使各区域经济行为主体自愿协同,生成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致性行为,就必须有明确的为各个区域接受和认可的共同目标。按照协同学对系统层次的划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可以分为3个层次:宏观层次是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总体,中观层次包括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体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微观层次是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经济状况、发展水平等,针对不同层次应有不同的协同目标。

(1)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向世界作出承诺,宣布了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强化减排目标,如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3。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单位GDPCO2排放降低50%左右。同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我国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提供了方向与基准。

(2)在碳减排总体目标下,结合我国的能源需求和产业结构布局的特殊性,各区域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面临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行为模式选择。同时,这也成为制定各区域二级发展目标的依据:关注区域需要发展低碳农林产业;困难区域面临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及环境治理的双重压力;挑战区域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增长的“脱钩”;理想区域的重心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永远脱钩”。

(3)不同类型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处环境的差异性对区域实际发展提出了有差别的要求。要避免区域间在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出现“免费搭车者”现象,需要地方政府按照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区域的低碳发展和减排目标,并以制度作为保障,避免“一刀切”的不平均、区域间的博弈以及无谓的竞争,同时促进区域经济体通过实现各自目标来达到整体目标的最优化。

2文化协调机制文化协同是区域在低碳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指导区域经济体行为的价值体系,是能够发展创新经济、解决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融、和谐的新文化。它是一种软性的心理契约,即通过心理暗示,约束或激励区域经济体的行为。低碳经济的本质是一个跨区域经济行为主体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差异会带来政策环境和认同度的差异,从而影响不同类型区域经济行为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因此,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属性的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重要来源。在区域间进行文化协同,首先要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使低碳文化深入人心,因为“人能意识到某个对象,是因为他在心中重构了它;假如他不能重构某个存在,他就无法真实地对之进行认知”,这就需要借助多重力量的共同协助。政府可以通过文件、制度,营造低碳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与报刊等主流媒介播放和宣传低碳节目,并通过网络、短信等平台传播低碳信息,在全国建立和谐的低碳文化环境;企业可以树立低碳经营理念,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通过在消费群中提倡绿色节能消费,使大众了解低碳理念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惩治各种公众陋习和不良生活方式,营造全民低碳的舆论氛围。当低碳作为一种普适性文化品种时,不同经济区域发展低碳经济协同一致的文化驱动力就形成了,并从外部进入区域内部,形成稳固的区域文化协同机制。

二、协作—沟通机制

系统协同理论认为,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内部要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且具有层次性和相互交叉的因果性,在短期内难以依靠强制或其它力量实现一直有序的集体行为。因此,有效而持续的沟通显得极为必要。它使得各区域对协同内容的状态及变化有着清晰、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能随时作出反应和处理,在竞争和协同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调整关系,最终达到理想状态。

1信息沟通机制沟通是指为使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体更好地产生协同并使整个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所采取的一切交流和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机制是系统成功进行信息协同的基础,信息传递的阻塞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失控和不协调,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进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内外部交流大量的信息,知识更新快且频繁,而要实现区域经济系统“形散而神聚”,避免区域之间“信息孤岛”的出现,就必须建立高效无阻的沟通机制。保持良好的多向沟通渠道,有利于协调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作为低碳经济发展实体进行多向沟通的连接者和中心,需要对沟通的目的、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使各区域明确知道。在区域协同的多向沟通过程中,可以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协同软件。依赖Internet搭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同平台,通过Web信息管理,不同类型区域经济体之间可以及时地进行交流。Web信息管理是指系统的信息管理活动可通过基于Web的信息交互来实现,将Web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它能提供公用信息平台,支持不同类型区域经济体进行信息应用,方便区域之间低碳化进程的跟踪和报道、相互联系、数据获取、流程整合以及电子连接通道的建立,从而促进区域子系统间的信息互换和整个系统内部的联合。同时,采用In-teract、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管理常用平台和方式,可高效快捷地满足区域间的信息交换,从而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保障。

2资源协作机制资源的概念广泛,区域经济体协作的资源主要是指以公共形式存在的自然资源以及有形的社会资源,这类资源以其公共特质可以为每个区域经济体同时使用和消费,而不被排斥在外。根据生物学家加里特·哈丁的理论,由于公共资源不属于任何人所有而是共同所有,因而人们有过度利用这种资源的激励,当资源被过度利用时就会出现由于竞争性使用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同理,产生污染的资源使用者转移了其所生产的社会损害———因污染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这会导致“污染问题”。当“公地悲剧”、污染、拥挤等资源负外部性明显时,资源的消耗并不随经济增长而直线上升,以巨大的资源与环境牺牲为代价的“资源诅咒”将导致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和速度有赖于公共资源的最优开发,这对区域之间公共资源的利用提出了协作要求。一方面,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我国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体拥有不同的资源,集中程度和密度也因经济地域而异,但是各个区域的资源都是相互联系的生态链,其开发利用需要遵循整体性规律。同时,资源系统同外部环境有着整体相关性,内部的改变也会波及周围环境。因此,应当用系统论来分析区域经济体开发利用资源的结构与功能定位,以此作为资源协作和整合的保障。另一方面,资源协作需要依靠中央政府对公共资源使用的外部效果进行直接干预和控制,确定资源利用的强度及数量,采用诸如限额、标准和规定等办法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限定废弃物排放的种类、数量等。同时,可以在区域资源协作中引入可转让许可制,即由中央政府制定公共资源的最佳使用额度,然后将许可额度向区域经济体分配;许可额度的拥有者具有使用规定数量的特定公共资源的权力;公共资源的使用额度可进行市场交易。经济体之间相互交换使用许可范围内的资源额度,可以促进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公共资源的利用从生产效率较低者向生产效率较高的创新者转移。

三、协同—共享机制

通过共享,可以使不同区域一起分享信息资源和专有技术知识,这将最大限度地节约知识转移成本,降低区域间的信息获取费用,同时还能缩短资源和技术交流时间,获得速度优势。

1技术共享机制知识和技术的高度专业化决定了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体都不可能单独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而必须通过知识传递、技术整合使知识和技术增值,才能达成低碳目标。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不同类型的低碳经济主体处在不同的技术水平:关注区域处于经济欠发展状态,技术落后;困难区域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发展也单一,需要引入新技术;挑战区域需要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理想区域是高科技发展区域,高新技术和产业成熟,需要保持技术创新活力。区域经济体内的技术差异会引起相互间的竞争和涨落,形成区域内技术的吸引势。会形成驱动力,促进区域技术交流,推进技术共享。在技术共享过程中,中央政府要在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决策、开发、引进、推广应用上起主导作用,促进低碳技术在所有区域内的全面推广和使用,避免先进的低碳技术被少数企业独占或以高额的费用进行技术分割和转让,并从技术上对经济落后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给予帮助和支持。可以从国家层面建立低碳发展技术共享平台,从而及时广泛地进行低碳技术信息、应用成果展示以及新技术信息提供。同时,为了促进技术共享,还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对低碳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或者区域进行激励。

2制度协同机制不同类型区域经济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复杂性,存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根据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有限理性人”的假定,理性的有限性导致人们不可能正确判断他人的自利行为是否损人利己。在区域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体的理性有限,一旦某区域发生谎报数据、骗取财政补贴、毁约、不遵守协同公约、提供虚假信息等不正当的行为,中央政府和其它区域经济体很难迅速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建立制度来规范区域经济体的行为,可以降低由有限理性引发的不确定风险和冲突。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种制约。制度协同通过明文规定来引导区域经济体行为,产生有利于区域低碳化发展的效果。制度协同首先要消除制度障碍,扭转区域分割管理的局面,改进预算与人员管理机制,使政策制度协调一致。其次要制定协同章程,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义务和权利、重大事件决策程序、区域纠纷仲裁制度、经费预算和决算制度等均要进行明文规定。最后,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及资源的共同监督力度,使政策公开透明,发挥基层民众的监督作用,使关于碳排放的检测、计量、跟踪和预警机制具有跨区域的一致性,以保证各区域经济体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四、结语

立足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格局可以被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因此建立跨区域的管理协同机制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协同学和系统学相关理论为依据,要形成我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管理协同机制,必须紧紧围绕协调、沟通、共享3个基本协同要素,从目标和文化协同方面建立协调—一致机制,从信息和资源方面建立协作—沟通机制,从技术和制度方面建立协作—共享机制,以此3个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促使各区域形成相互一致的集体行为和协调依据,自主自觉地推进各区经济增长模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使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作者:余晓钟辜穗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