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性探析

时间:2022-01-04 02:57:17

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性探析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文章阐述了加强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措施,包括建立实训基地;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

机械加工专业应用性强,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理解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机械加工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决定了未来机械加工领域内的人才必须专业,能够熟练掌握机械技术。而要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创新机械加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一、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机械加工教学中一直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忽略实践教学,没有结合机械加工专业特点来开展教学,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基于社会需求,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刻不容缓。只有加大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而促进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但就目前来看,许多技工学校没有建立与机械加工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从而造成机械加工的实践教学演变成为口头讲授,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二)教学方法落后。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然而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来开展教学,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这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2]。(三)专业的教师不足。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其对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的影响较大。就目前来看,虽然技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其知识结构相对落后,不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无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措施

(一)建立实训基地。基于机械加工专业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十分重要。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只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此,技工学校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技工学校要根据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购买先进的设备、设施,成立实验室,进而为机械加工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其次,要明确实训基地操作规则,做好相关设施、设备的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需要。(二)革新教学方法。在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非常强,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在“机械制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运用模型制作软件展示一个机械模型,让学生进行机械制图,以此来培养学生专业的技能[3]。另外,基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技工学校还可以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机械加工专业方向,寻找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了解新设备、新技术,培养实践能力。(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进而提高教学实效。对此,技工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注重教师能力的培训,定期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就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科学的方案;其次,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能力;最后,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4]。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将自己打造成为合格的教师。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技工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刻不容缓。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技工学校要切实履行创新理念并积极施行,进而促进机械加工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邵俊吉.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创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56.

[2]刘磊.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探析[J].四川水泥,2016(10):209.

[3]黄灿阳.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分析[J].中国市场,2015(50):192,194.

[4]覃冬梅.对于高职院校机械加工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论述[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2):79-80.

作者:熊义林 单位:西北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