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发展高质量普惠金融分析

时间:2022-11-06 03:49:44

农商行发展高质量普惠金融分析

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市场机遇和转型方向。农商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人缘、地缘优势突出,网点、人力资源丰富,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应该主动担负起普惠金融的责任。

针对当前普惠金融存在的覆盖率不高、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农商银行不仅要强化机制保障,加大金融服务的力度,也要完善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不仅要强化金融创新,延伸金融服务的深度,也要优化金融环境,增强金融服务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坚持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加大金融供给。一方面,完善机制保障,在公司治理、专业服务等领域深化改革,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率。可根据发展实际,在董事会下设普惠金融委员会、三农发展委员会等,内设机构设立普惠金融部、三农金融部、小微企业部等,实现支农支小的垂直管理,确保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相关制度的落实,为开展普惠金融提供组织和人员保障;同时,加大资源配置和考核力度,确保普惠金融工作取得实效。另一方面,转变服务理念,对区域市场进行网格化管理,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有效对接客户需求,开展精准营销维护,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普惠金融成果。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由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站、自助机具、移动服务终端等组成的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网络,真正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根据实际情况,在偏远乡村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站,布设电子机具,满足各项补贴发放、小额提现、现金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积极将信用卡、借记卡等向工会、校园卡、银医通、居民生活缴费等领域拓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快网点智能化转型,实现传统网点与智能设备、互联网金融、场景金融的相互叠加、聚合创新,为客户提供集消费、融资、理财等全方位的线上金融服务。积极参与“新农保”“新农合”工作,帮助城乡居民获得便捷的就诊挂号、结算报销等金融服务。积极与供销社、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推动乡村农产品的网上渠道直销。此外,扩大金融服务半径,针对偏远地区和行动不便的客户,可外派工作人员进行流动服务或上门服务,构筑支农、扶贫、助残等绿色通道。

在解决融资难题的基础上,延伸服务深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思维和工作方式,探索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商标使用权等新型抵押担保方式,加大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的合作,积极开发适合三农及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纾解融资难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以方便融资需求为出发点,打造规范高效的办贷通道,通过实施差异化利率定价、无还本续贷等方式,主动实施减费让利,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小额信贷的重点服务对象,支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另一方面,在满足客户传统存贷业务需求的同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产品组合,提供涵盖面更广、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服务,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咨询、保险、信用卡、信托、租赁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此外,依托机构网点平台强化增值服务,从多方面为客户传递各类生产、生活资讯,提供金融、科技、业务等综合化的增值服务,逐步实现对特定客户金融产品的订制化服务。

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基础上,优化金融环境。依托有效载体,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和金融风险防范,着力提升群众金融素养,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力量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商铺、进企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增强群众的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推动信用建设,完善客户信用信息档案,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和评定工作,加大信用激励与惩戒机制建设与运用,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区别对待,让信用品质看得见,让信用价值可量化,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做诚信的社会环境。此外,采取抓服务、抓规范等多种措施切实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妥善化解金融消费投诉和纠纷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

作者: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