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相关性探析

时间:2022-05-28 11:10:25

金融企业规模与效益的相关性探析

实证检验结果

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和计算,得到如下实证检验的结果。2007年—2011年五年的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和效益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来看,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2007年—2011年的标准差都大于均值,说明样本金融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分布的平均离散程度较大。根据具体的数据来看,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逐年扩张,以年末资产总额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较大幅度增长,增幅高达13.51%,2009年比2008年继续扩张,增幅达11.11%,2010年比1009年扩张较为显著,增幅高达20.71%,2011年比2010年继续增长,增幅高达15.98%,营业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大,以年末营业收入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4.61%。2009年比2008年有所回升,增幅为5.23%,2010年比2009年增长较为显著,增幅高达23.71%,2011年比2010年继续显著地增长,增幅高达20.40%,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效益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但也有所波动。以年末总资产利润率衡量,2008年比2007年以较大幅度增长,增幅高达10.96%,2009年比2008年下降了9.20%,2010年比2009年有所回升,增幅为8.03%,2011年比2010年继续增长,增幅高达10.55%。以年末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值衡量,2008年比2007年并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很多,降幅高达53.82%,2009年比2008年增长较大,增幅高达49.62%,2010年比2009年有所下降,降幅高达17.80%,2011年比2010年继续下降,降幅高达17.29%,分别对39家上市金融公司2007年—2011年五年的数据进行简单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和对模型和系数的检验,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表2各变量零阶相关矩阵可知,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5,其中,2009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双尾检验的概率为0,小于1%,表明二者之间高度正相关。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资产总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呈轻度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1—0.4之间,双尾检验的概率在0.1—0.7之间。其中2008年相关系数为-0.017,双尾检验的概率为0.949,二者之间关系极弱。资产总额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呈轻度正相关,2007年—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1—0.4之间,其中,2007年和2009年的相关系数均为负,但是2010年和2011年的相关系数在0.3—0.4年之间,双尾检验的概率在0.02—0.03之间,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表3去掉了对资产总额与总资产利润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营业收入后的偏相关分析可以有效的去掉简单相关系数的夸大成分,其结果表明:以资产总额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与效益时,2007年—2011年金融企业规模与效益均呈轻度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和显著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以资产总额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金融公司的规模与效益时,2007年—2011年规模与效益也呈轻度负相关,且负相关程度和显著水平也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原因分析

根据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可知我国上市的金融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呈轻度的负相关,然而金融企业规模还在逐年扩大,相对地放松了对与资产相应的收益的要求,结合多种因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收购和兼并浪潮使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在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政府鼓励并推动金融企业的兼并和收购,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也使得各国有控股银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业务的拓展。其中,并购是金融企业实现资产重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并购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实力,银行规模、客户信任度、市场占有率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且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企业业务的互补也有助于金融企业的业务走向多元化。因此,金融企业倾向于通过扩大规模、提高科技技术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拓宽业务范围,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第二,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导向使得大型金融机构受到过度保护。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企业需要响应国家的产业扶持规划,为受保护的产业及大型的国有控股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大型的金融企业一般会向关联方提供优惠的信贷条件。当这种保护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发金融企业热衷于高风险的投资而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刺激还会客观上激励金融公司涉足高风险的业务。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传统金融资产收益率逐渐走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利好消息逐渐增多,金融企业很容易忽视控制风险。而且金融企业的规模越大,其愿意承担的风险越大。并且金融企业承担的风险越多,规模扩张的意愿就越高。此外,其内部的公司治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奖金制度极力地鼓励管理者金融创新创收。第三,大型金融企业开始大规模涉足资本市场业务,特别是海外资本市场业务。金融企业规模越大,业务多样化和涉及资本市场的程度就越深。高风险的股票、期货、期权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在金融企业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有关规定还可以帮助金融企业美化财务报表,使金融企业过度关注金融工具,进而热衷于投资资本市场,同时其金融工具的市值也左右了金融企业的市场价值。此外,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主要考虑的是金融企业的规模而不是服务质量,这也不利于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监督机制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我国39家上市金融公司的2007年—2011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知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着轻度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金融企业需要大力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过分析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启示。金融企业要控制规模的扩张,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应当引进多元的产权结构,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上,金融企业重视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而轻视管理质量的提升,导致了经营管理能力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的结果,带来了资源浪费的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适当地扩大业务范围,增强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技术进步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投资降低风险,而不是盲目扩大资产规模,这仍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点。由于大型的金融企业的实力和融资能力较强,一般来讲,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较低,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较高的财务杠杆是管理负债的主要手段。金融机构不仅需要获取更多的资金,还应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管理且以资产作抵押进行高倍率借贷利息来规避坏账风险,同时对大额度贷款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客户需求也不同于投资银行的,其所能承受的风险也是不同于投资银行的。其中,个人储蓄是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从监管角度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稳健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此,应当将客户对资金的安全性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投行的高收益吸引客户的手段进而创收,必须限制商业银行涉及风险高的业务(例如投资高风险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等或开展相关业务)。由于我国金融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势在必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有一定的偏差,而且数据的收集也有一定的难度,并没有对上市金融公司按规模或组织形式等类别进行研究,结论有一定程度的推测成份。此外,由于金融企业受政策性导向的影响十分显著,对金融企业的规模与效益的研究还应当随着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来多角度地分析。

本文作者:韩露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