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如何写好金融新闻

时间:2022-09-28 02:53:52

通讯员如何写好金融新闻

金融新闻是财经新闻的支柱之一,但写作起来有“三难”:难写、难懂、难记,从写作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层面讲是难懂、难记。作为专职从事媒体金融报道的记者,20年来笔者编辑了很多金融单位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大多数对金融专业与新闻写作的结合处理得不是太好,不是偏重工作式的总结,面面俱到,就是全篇数字罗列,空洞乏味。总之,就是一句话“没有新闻味儿”。然而,什么是新闻味儿呢?要有新闻味儿,文章除了不可或缺的新闻五要素,即“5个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什么what、为什么why)外,还要根据现有的“菜”,也就是手头上的素材来决定“炒啥菜”,即:采用什么样的新闻体裁来写作。通常一事一议的内容就写消息,内容多、有典型事例的就写通讯。当然,新闻的体裁不止上述两种,考虑到大多数通讯员最常用到的也就是消息和通讯,其他就不再此赘述。以写作领域划分,金融新闻是新闻中的一种类型,除必须遵循上述规范外,在写作金融新闻时还应尽量避免宣传味、广告味、总结味,做到活一点、新一点、深一点,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关系,既有关注的角度,更有展示的深度和力度。

一、通俗“亲民”,让“外行人”看得懂

作为财经新闻范畴的一种类型,与写财经新闻一样,写金融新闻最难的就是专业性太强。《日本经济新闻》前社长杉田亮毅曾说过:“培养一名普通记者需要两年,但培养一名财经记者则需要8年”,可见金融新闻写作的难度。要让普通读者看得懂专业性较强的金融新闻,就要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深入浅出通俗表达。通讯员经常在单位里写的总结、简报等属于应用类文书,非常讲究格式。新闻的写作则非常灵活多样,如果用“格式化”的手法写新闻,其作品一定是干巴巴、硬邦邦的。金融新闻的写作者除应具备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浅出地进行写作,将专业化的内容以读者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通俗化的表达出来呈现给读者。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投稿媒体的各自定位及阅读受众的差异性来写作稿件。像一些专业类的财经媒体和财经期刊,稿件的专业性可以比一般综合类媒体的高一些,如果是综合类媒体的稿件,就要适当降低阅读的难度,力求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二)文字简练直观表达。写作时想清楚要说什么,然后尽可能简单地说出来,并杜绝空话、套话。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乔治•奥威尔曾总结了新闻写作的六条基本规则:一是绝不要使用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辟方法。二是如果一个字能说清,不要用两个字。三是但凡一个字能删掉,一定要删掉。四是只要能用主动语态,绝不用被动语态。五是能用常用词时候,不要用外来词、科学术语和行话。六是绝不要用粗俗语言,为此可以打破上面任一规则。一般来说,“的、很、进行、通过”这些词可以去掉,并避免出现“被”字。除文字要简练外,还要尽量用短句子,不用长句子。马克•吐温说,好的作者应当这样对待句子:“作者偶尔可以放纵自己写长句,但他必须确保里面没有褶皱,没有含混,没有用括号括起来的部分来打乱整体节奏。当作者完成后,长句不能像海蛇一样大半个身子在水下,而是要像火炬游行一样清楚晓畅。”(三)解释术语。金融新闻里通常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使用术语就要负责解释术语,如果不能解释清楚术语是写作者的问题,很可能自己都没搞懂。像“牛市”“加息”等一些常见的金融名词,大部分受众已接受和理解,但一些专业性强的金融名词,最好通过链接名词解释,或者背景材料加以补充和阐释,让受众既能看懂,又能了解名词的意义。(四)巧用、活用数字。相较于其他类别的新闻,金融新闻往往非常抽象,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数字,但运用数字也要巧用、活用。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读者并非一概排斥数字,但是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重要数字重点报道;二是用小数字代替大数字;三是用类比的方法。首先,新闻稿件不是报表,也不是审计报告,不需要所有数字都呈现给受众,只需把重要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写清楚即可,而把那些次重或不相关的数据舍去。其次,在引用数字时,尽量用大单位小数字,小数点后的数字也不能保留太多位数,不能像统计表一样把一长串数字抛给读者。对于金融新闻写作来说,尽管一些经济原理、金融术语难以避免,但仍要尽量做到“让外行人看得懂”,这就需要写作者努力创新写作手法,运用灵活、生动具体的写法,将枯燥的金融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娓娓道来,增强“亲民”的可读性,吸引受众。需要强调的是,金融新闻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像普通的社会新闻那样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但是,这并不表明写作时可以放弃“创新手法”这一永恒的主题。

二、创新手法,既有角度又有深度

通讯员在写作稿件前要想好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切入新闻,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如何把它写深写透,而不是三五百字“豆腐块”就轻描淡写搞定。因此,要把稿件内容深入下去,并让受众喜欢看、愿意看,不仅要找好“新闻眼”,还要学会讲故事,将受众和报道内容巧妙关联,做“隐藏的宣传”,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像小说、电影、电视剧受人们欢迎一样,最好的新闻宣传是在写作时把新闻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伯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寻找“新闻眼”“新闻眼”就是通常说的“由头”、角度。找好“由头”也就决定了一篇稿件的报道主题,整篇稿件内容都应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比如,每个金融单位都会有年终总结,其内容通常涉及业务、党建、队伍建设等等,这就需要通讯员围绕受众关注的内容从中寻找亮点,就某一个方面来写作和呈现,而不是“一锅炖”的全部放进去,这种稿件基本上就没有出头之日,编辑是不会采用的。此外,大家经常会看到,同一事件或新闻,不同的媒体会根据自身定位,关注到不同的报道角度,抑或有的新闻不是所有媒体都会采用。比如,金融单位经常会发生的“帮客户避免存款被骗”等好人好事这类社会新闻,都市类媒体一般都会选用,而党报、财经类媒体就不会刊发。所以,找好“新闻眼”并选择适合的媒体投稿,命中力就会大大提高。(二)最会讲故事的“华体”人是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新闻事件都有离不开这个主角,因此要让一篇稿件既“深”得下去又“活”得起来,就必须呈现出人的活动和行为,包括人生活工作的场景、对话及人的故体”的写作特点总结为:用一个小故事做叙述式导语,再推出新闻主题,主题叙述完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通过讲述故事主人公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受众感到某一经济、金融政策不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数字变化,而是实实在在地与人息息相关,便在不知不觉地阅读中轻松了解到这一新闻内容。国内一些优秀的财经类专业媒体,像《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在做新闻时,也是借鉴了“华体”的风格,强调用讲故事的文本来吸引人。如:2004年11月1日《经济观察报》刊出的《加息后的金融业全景》一文中的开头,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故事化的场景,将央行的一纸通告,呈现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场景。让读者感到央行加息不再是遥远的经济决策,而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稿件节选———10月28日下午5点30分,国内债市交易员们结束了还算平稳的一天,正准备下班。这一天波澜不惊,上证国债指数以95.971报收,比前一个交易日微量上扬0.04%。“我们都已经准备要走了,这时一位同事偶然上了央行网站。”一位交易员说。他看到央行网站上挂出了“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消息。一下子,所有人都惊呆了。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传播渠道:短信、电话、MSN,每个行业人士口中只有3个字:“加息了!”总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讯员要写好金融新闻,不但要有热情,还要培养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做到“四勤”———勤动笔、勤学习、勤摸索、勤观察,努力寻找“新闻眼”,增强报道的新闻性、亲民性、创新性,从阅读到写作,从模仿到创新,就能写好金融新闻。

参考文献

[1]莫林虎.《财经新闻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

[2]沈颢.《财经新闻二十一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

[3]郭光华,侯迎忠.《优秀财经新闻作品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作者:李莎 单位: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