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视角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文

时间:2022-09-23 11:53:51

综合视角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论文

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然会经历艰难与曲折,这其中也包括发展的高潮与低潮,甚至于会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它处在发展的低潮或面临生与死的困境时,人们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可能有三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顺水推舟让它死,“死了死了,一了百了”;第二种方法是变化,将其在某种名义下偷梁换柱,巧妙地变成自己所需要或喜欢的另一种东西;第三种方法就是审时度势,仔细分析其面临困境的原因,以“退而更化”的方法,即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更新发展的方法,助其走出困境,进而走上坦途。在上述三种方法中,前两种方法即“死了死了”和“变化变性”的方法,在逻辑上必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某种事物的存在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并无其生存发展的经济、社会与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但如若不是这样,而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问题可就复杂了,就会产生某种巨大的缺失或空白,从而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就是这样,当它面临种种困境或存在重大金融风险时,人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抛弃它、消灭它,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人们这么想这么做似乎可以理解,但其实并不聪明,乃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术。就像是中国民间故事中冒充聪明的识字老先生,当其不认识某个字时,就将其偷偷抠掉一样。或者是聪明地将自己的眼睛紧闭,永不再见某物,以为这样某物就不再存在那样。可他忘记了,“死了死了,一了百了”后面还有一句“了犹未了,了不了,不了了之”。以为了了,实则未了,将了不了的事刻意要人为地将其了了,实际办不到,反而会产生更大的问题。上面这一番议论是哲学思想之论,是逻辑思维之论。哲学的逻辑的思维是万万不可或缺的,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抽象思维,即哲学的逻辑的抽象思维。让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世界中来,回到中国合作性金融改革的现实中来。当意识到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种种重大问题与风险时,我们“简单地”用行政权力人为地将其下放或取消,或者是将其变成商业性金融。结果是从此中国农村不再有合作性金融了,这一领域出现了巨大的空白或缺失,致使“三农”问题的解决被釜底抽薪。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长期存在发达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这一特征性事实具有深刻的经济、金融、人文、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是必须认真想、想明白的。

二、农村合作性金融生存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是几千年来人类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更是中国从古至今面临的“天字第一号重大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大如天、重如山,言之凿凿、诚之切切,如是如也。农业是一个强位弱势的产业群体,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便是它的极端战略重要性,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性;它偏偏又是一个弱质性产业,即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与局限大,生产周期长,生态环境脆弱,积累率低,成本高,风险大。世界贫困人口的3/4是农民,农民在农村,中国更是如此。农民是一个强位弱势的人口群体。在当代,更有一个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奔小康、中康与大康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是可谓农村不稳,中国不稳;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现代化,中国无现代化可言。合作性金融是弱者的自救,是弱者的自助,是弱者与弱者的合作与联合,以实现互助为目的。合作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自愿、互信、合作、互助,自愿是前提,互信是基础,合作是手段,互助是目的。合作金融组织的特征是资金自筹,管理自治,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宗旨,而以追求组织内享有金融服务的最大公平为最高目标。这既区别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金融,也不同于追求特定领域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性金融。互助互爱,团结和谐、普世与普惠,及实力与地域的有限性是合作性金融区别于上述二者的突出特征。在农村地区还有一个强位弱势企业群体,这就是中小企业群体,或者说中小微企业群体。各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各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社会就业的2/3,创造50%~60%的GDP和税收以及出口的1/2左右,这是它的战略性的强势地位;综合竞争力弱是它的弱势,农村企业则更是如此。合作性金融组织以其有限的资金实力、遍布农村基层广阔的地区,处在生产与生活的最基层第一线,体现人与人的互相信任与仁爱,通过合作与自治来实现金融服务的最大公平化为己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三维金融架构视角下的合作性金融

所谓“三维金融架构”是指“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是三种相互联系却有着本质区别的金融组织形态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最初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设立机构的目标和经营宗旨不同,理论基础和人性假设前提各异,具体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迥然有别,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即相克相生、相辅相成、同生共荣,最终形成了发达市场经济金融体系三维一体的稳定架构,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可持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不是“三元”,而是“三维”,是凸显一种立体的架构,一种紧密而不可分离的结构,是要强调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及合作性金融三者彼此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的整体性。其意在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将三者彼此独立、对立、自立的错误性思维的片面性,以及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将三者彼此脱离游离的孤立性。至少是许多人不由自主、不假思索地认为只有商业性金融是长久的,而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则是特定阶段性的而非长久性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而事实上,后二者与商业性金融同样长久,或者说民间借贷,弱者的信用合作互助,政府的特殊金融政策,如周代的泉府制度,历朝历代的“以工代赈”、灾年放粮和王安石的“青苗法”等都是某种形式的政府金融即政策性金融,比商业性金融更为久远。这说的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又将如何?如果一个社会、一个经济体,只存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宗旨,只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有兴趣,而置广大弱势群体农村、农业、农民于不顾;置投资大、周期长、利润低的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不顾的商业性金融,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稳定难以协调、难以均衡、难以和谐。所以从外在表现形式上的三元金融到三者彼此密不可分、同生共荣、同长久的三维金融理论,是金融基础理论的某种扩展与提升,而在现实的战略政策层面则是金融的一项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与全局性的新思维、新视角。三维金融架构既是一种金融基础理论,又是一种哲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金融的综合新思维、新视角,也是一种政治的政策的整体顶层设计。

基于篇幅限制,不能详细展开,只能高度地概括简而述之列之。我们依次考察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它们在一国或一经济体中:(1)基本定位不同。商业性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体,而后二者则是“两翼”,即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以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为辅;类似一架现代化的“喷气式客机”,只有“机舱”没有“机翼”不成为“飞机”,双方都无实际意义。(2)基本人性假设前提不同。商业性金融是自私自利,政策性金融是整体公利公益,而合作性金融是集体合作互利。(3)政治经济学范式不同。商业性金融是个体主义,政策性金融是国家公共主义,合作性金融是集体合作主义。(4)最高宗旨不同。商业性金融是个体或者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政策性金融是特定领域公共利益最大化,合作性金融是特定范围服务公平最大化。(5)各自的最大优势不同。商业性金融实力雄厚,辐射范围广阔,业务多种多样;政策性金融是选择性特定领域、特定产业,国家利益、公共性利益最大化;合作性金融是弱者间的团结互助,合作共赢,仁爱和谐及整体的普世与普惠性。(6)各自的最大局限不同。商业性金融可以形容为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政策性金融同前者相比其实力规模相对有限,受特定领域、特定产业、特定政策的局限;而合作性金融则是实力相对弱小,服务空间范围有地域局限性。从上面的简略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上述三者彼此各异、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与不同构成矛盾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形成各自独立发生发展的不同环境与背景的经济社会必然性,此所谓“相克相生”;因为差异与多样性,更让差异或相反的个性成为互补,形成客观上的优势互补、优劣互补、彼此合作而不竞争、相互依赖而不相互替代,此即所谓“相辅相成”。如此三者形成同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三维金融架构。试想实力雄厚辐射范围广阔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金融,如若没有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公共性目标为最高宗旨的政策性金融的存在、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商业性金融的“蛋糕”能做多大?农业、基础设施及中小企业长期落后形成瓶颈,总需求萎缩而不是扩张,商业性金融能独大、独强吗?如若没有合作性金融在全国农村广阔范围内的自助自救、互助合作,社会如何安定和谐,占全国人口一半到2/3的农民不富,总需求不能扩大,商业性金融如何独家做大?人们头脑中不假思索地认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万能,无所不能,天长地久永续永存,而其他二者则是可有可无,可或缺可替代的至多也只是特殊阶段的特殊需求,或某种权宜之计的行动,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有时逆向性思维的“证伪”,更显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科学精神之光芒。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机制下绝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金融存在发展之可能。

此种观点既有一定道理,也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与哲学人文关怀关爱之人类深刻本性本能之深蕴。常言道,就经济说经济是不懂经济。经济学说到底是社会学、是人学,是政治学与哲学,只讲市场经济商业性金融的利润最大化与无情竞争淘汰,只讲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不讲社会伦理与责任,社会如何和谐稳定,经济与社会又如何协调可持续发展?抛开弱者间的合作互助从古至今几千年连绵不断这一历史事实不说,仅就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之重要内容中的合作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几乎一切发达国家都存在合作金融组织及体系,且有正式的法律保障和国家的种种配套支持与保护,铁的事实不可否认;也不能说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金融,如若说不是,那么它又是什么?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又是什么,又在哪里呢?!

四、中国合作性金融“往建放生,新建新生”

中国的合作性金融在中国特殊国情及经济社会体制下,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发展都远不充分,且时断时续缺乏连续性与制度的保证,这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强烈的政府人为干预。解决前是在新农村响亮口号下的文明秀与点缀,解放后则是以其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补充”,故时断时续,时分时并,时上时下,时死时生,且长期无法可依,只有行政章程或政策文件,遂留下行政任意干预处置的绝大空间。以笔者对世界各国合作主义、合作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近现代合作经济几百年社会运动历程之回顾,坚持合作经济同市场经济同生死、共繁荣,商业性金融不可能一枝独秀,不可能独自永续永存;而且在中国地域广阔、差别性巨大、两极分化鲜明、现代化历程漫长的特殊国情下,更需要发达完善稳定的合作经济、合作金融,且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金融是绝对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不仅如此,以笔者之见,由于合作性金融是弱者的自筹自建、自助与自救、自治与自营,而其功能则有巨大的社会意义,所以政府应高瞻远瞩地视其为“准政策性金融组织”,给予种种经济金融税收的特殊扶持优惠政策。例如,某种融资便利、免费的人员培训与指导、税收的减免及某种援助等。还应在相关商业银行法及政策性银行法中规定其应对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负有某种支持与扶助之义务。我国原有的几万家农村信用社在过去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或撤或并或转型变性,已形成160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性金融已市场化为商业性金融,现阶段中国已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金融,这是一大缺陷、一大空白。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在中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采取“往建放生,新建新生”的不同政策。

1.往建的已市场化商业化,回头已不可能,一律放生

所谓往建放生,就是对已商业化了的名存实亡的“合作金融”组织一律放生,承认其商业银行的特性,但有两个条件:一要坚持地方性;二是彻底放弃“合作”二字,不能再享受原“合作性”金融组织享有的一切优惠。该放生的就坚决彻底地放,该收的就坚决地收,即坚持商业性和地方性,放弃合作性。

2.重新构建中国的新合作性金融组织

所谓新建新生,就是重构重建新的中国合作金融组织。以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形成的三维金融架构这一金融基础理论、金融顶层设计为基本出发点与视角,重建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一定要坚持“退而更化”的原则,就是对传统合作金融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原则。继承合作性金融自愿、互信、合作、互助的特性与深刻的哲学人文关怀关爱本质,以及资金自筹、机构自营、管理自治的方式;扬弃其以往严格的成员资格及狭小地域的苛刻限定;创新管理模式及业务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与现代化;相对规模化,以乡或镇为基础,千户以上的村也可以建,严格的风险控制,规范化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的形势下,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重构重建中国的新合作性金融,必须坚持若干新的原则:(1)吸取教训新事新办,不走老路;(2)先立合作经济合作金融法,再建相关机构;(3)顶层设计,统一模式,省级管理;(4)规范运作,自治管理;(5)承认差别,因地制宜,求大同存小异,保底不封顶;(6)本业为主,适度兼营;(7)发挥优势,广泛,服务基层,发展自己。

2.1充分吸取教训,不走老路,新事新办。

在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过去100多年来中国由政府主导的合作经济合作金融艰难曲折颇不成功的教训,概而述之就是:力戒政府主导失去根基,力避官方人为干预失去独立自治与活力,力争依法保护运营,力保配套稳定的制度安排。一定坚持新事新办,总结经验教训,不走老路,一定要高瞻远瞩理性决策,一定不能再新建一批新的改革对象。

2.2先立法再建相关机构。

这点说来容易做时难,千百年来中央集权以言代法的人治形成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但如今时过境迁,一定要改变传统治理方式,力避人治,弘扬法治,一定要坚持先立法后建机构,依法运营。

2.3顶层设计,统一模式,省级管理,中央指导。

转变政府主导的治理方式并不意味着是削弱或放弃政府的权力与职责,相反政府应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以三维金融架构新思维新视角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基本模式,形成示范性章程与科学标准化治理方式,决不能一纸公文下放不管,任由下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待乱而滥再回头重新治理收拾。可以在中央银行内专设合作性金融司或合作金融指导委员会,专司政策设计、法规制定和业务指导之职,但不是中央一级的合作性金融监管机构。正式的监管机构应设在地方省与市政府内。它是服务机构,不是合作金融的中央管理机构,要充分尊重合作性金融组织的独立自主权、自治管理权,不能走旧路,任意胡乱干预瞎乱指挥。

2.4承认差别,因地制宜,求大同存小异,保底不封顶。

中国地域十分广阔,东西南北中各地差别大,发展程度大不相同,大的基本的方面必须同,不能各行其是、各搞一套,只设最低限是红线,例如合作性金融组织最低会员人数、最低本金额、最低地域范围限定等,一般情况下只保底不封顶。如此求大同存小异,形成多样性、多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主动性创造性。

2.5本业为主,适度兼营。

所谓本业,就是合作金融组织依法依章程承担的基本业务,即服务于所有成员的那些业务:如,与社员农业相关的信贷业务服务,购买种子化肥农机具的小额贷款,生活生产性房舍修建贷款等;提供支付、转账、汇兑结算、异地资金划拨等金融服务及相关金融专业性咨询服务等。强调服务的普世性、普惠性,不以本金多少决定服务种类与优劣,充分贯彻弘扬仁慈仁爱的人文关怀关爱精神,以坚守合作金融之本质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兼营某些有限的商业性金融业务,可以吸收有限的商业性存款与贷款业务,但不能冲击或影响本职主业,兼营业务量不能超过主营业务的一定比例,如10%、15%或20%。如此可以使管理者感受市场脉搏、关注市场变化、观察市场风险,也可有些商业收入以利于壮大自己,强化与优化主营业务。

2.6发挥优势,广泛,服务基层,发展自己。

农村金融组织的独特优势是最基层、接地气、借贷双方彼此互信、相关信息充分可靠、风险相对较低、服务成本低(如营业用房)等。而这些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讲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商业性金融,以及由于特定领域特定服务的限定而不设分支机构或少设分支机构,尤其无必要在基层设机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讲,都有充分的优势与吸引力。这就为合作性金融组织发展广泛的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与市场需求,可以为所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业务,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为商业性保险与政策性保险机构代售业务,转账支付结算业务等。合作金融组织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可增加收入,改善管理,不断发展与壮大自己。

作者:白钦先胡巍单位:辽宁大学